本文心理障碍主要包括几医院精神心理科整理提供,心理障碍该怎么调节?
我们平时说的心理障碍有很多种,比如说恐高,社交障碍,密集恐惧,深海恐惧等等,长时间的心理障碍会对我们身体和精神造成很大的损害。所以我们要学会有效地控制,调节心理障碍。
引起儿童和青少年焦虑障碍的家庭因素
目前焦虑障碍的病因学研究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其发病与遗传、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相关,而家庭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1.家庭关系
与正常青少年相比,很多焦虑患者的家庭亲密度差,家庭成员间疏离。
不少焦虑患者的家庭氛围倾向于挑剔、指责、抱怨、不愿担责,家庭价值观倾向于“非此即彼”、“非白即黑”、“灾难化”、“极端化”的极端思维方式。
在不良的家庭关系中,父母可能会把冲突传递给孩子,阻碍个体的发展成熟。比如:婚姻冲突和父母离婚都会可能引发孩子焦虑。
父母在决策行动中难以达成一致行动,让孩子持续暴露在高冲突的环境里,他们的焦虑水平也可能会持续。
2.父母养育方式
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可能会引发儿童和青少年焦虑障碍,而且可能是重要的环境因素。
过度保护
一些父母过分夸大外部世界的危险性,抑制孩子的独立探索,这可能强化或维持孩子的焦虑,让他们产生对自己世界的不可控感,更倾向于选择逃避。
过度批判
父母对孩子有过多的批评和否定,缺少共同观察、分析和讨论,家庭对错误行为缺乏温暖和接纳,可能会让孩子形成不能犯错、犹豫不定的思维模式,进而可能会诱发孩子的焦虑。
3.父母的焦虑
儿童和青少年可能通过观察和经历来学习父母焦虑的心理信息,从而导致自身的焦虑。
儿童从环境中学习焦虑和恐惧反应至少有以下三个途径:
直接的消极体验:例如,被狗咬了而产生对狗的恐惧。
错误的忧虑:例如,负面地感知情境,但这种负面情绪并没有直接证据来支持。
间接感受:例如,目击或被告诉某物是危险的。
4.依恋行为
依恋理论认为,儿童与依恋对象的依恋性质改变,可以减轻或加剧焦虑倾向。
心理学家MaryAinsworth等人通过研究,总结出三种可能形成的不安全依恋类型:
回避型依恋:个体回避或拒绝亲密关系。
矛盾型依恋:渴望亲密关系,但会感到焦虑而过度卷入其中。
紊乱型依恋:内心对于依赖对象的情感不确定,而造成犹豫和徘徊。
主要症状表现
主要表现为幻觉妄想,有幻听、幻视、被害妄想、关系妄想、与被跟踪感等症状。有行为方面异常,表现为兴奋、行为紊乱等。轻型精神障碍表现为焦虑、失眠、抑郁症状及强迫症状。
精神障碍有器质性精神障碍和功能性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脑与躯体疾病引起的精神行为异常的精神障碍,如阿尔茨海默氏病即老年痴呆。功能性精神障碍有重型精神障碍与轻型精神障碍,重型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即双相障碍。轻型精神障碍有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等病症,也可以出现精神行为异常。
不同类精神障碍的临床症状不同,如当出现感知、思维、情感、意志等障碍,出现器质性基础疾病,表现为谵妄、痴呆等症状时,及时治疗。
现阶段青少年主要出现的心理问题
厌学问题
有的人希望通过好的成绩和排名获得自我价值的认可和老师、家长的认可,还有的希望获得在伙伴关系中的认可,所以会给学习本身加上很多其他的负担,一旦学习成绩不能达到自己的期待,这些希望与认可就会落空,很多青少年无法面对这样的失落,就会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进而影响社会功能,讨厌学习,拒绝上学。
人际关系问题
青少年会格外的在意自己在同伴和异性同伴中的形象,这个时期,青少年对于伙伴关系的依赖程度甚至高于对于父母的依赖。所以一旦他们在伙伴关系或者亲密关系中出现了问题,他们就会体验到强烈的挫败感,怀疑自己,否定自己,选择讨好或者回避的方式来面对人际关系,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社交的社会功能。
亲子关系问题
由于青少年期的发展特点,在这一时期,他们表现出对父母既依赖又对抗的状态,这也就是我们日常提到的逆反期。如果父母还是按照以前对待小朋友的方式对待青少年,他们就会出现各种逆反的反应。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再没有流动的好的沟通,那么必然会出现亲子问题,进而影响双方的关系和孩子青少年期的发展。
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是一种短期的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及情绪失调。正处于青少年期的学生,在面对升学、转学、住校等生活事件的过程中,加上学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难以开展、生活能力较差、与家长沟通不良等问题时,就容易出现适应障碍。进而影响到社会功能,影响青少年期个体的发展。
1、正确的认识自我
只有正确的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才能够保持心理健康。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做到自知之明,出现了自我认识失调是引起心理失衡的主要因素,要全面的认识内心的心理特点,了解自己的长处以及短处,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防止因为评价过高而变得自傲和自负,防止因为评价过低而变得自卑,要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以及学习。
2、主动和人交往
能否被别人所接受以及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影响了心理健康。
我们人体是群居动物,人际交往是个体进入社会以及生活的途径,能够形成互补,调节好情感,互相的激励,产生合力以及沟通信息等。
要鼓励自己,主动和其他人交往,不能孤独也不能逃避,把自己融入在群体生活中,学会处理人际之间的冲突,要学会宽容体谅和尊重他人,要以诚相待。
3、理性的控制好情绪
每个人一生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挫折,当遇到挫折时,几乎所有人群都会处于焦虑、悲伤及痛苦的情绪中,影响了正常生活及工作,要学会理智的控制好感情,不要过度冲动。
从多个方面和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能钻牛角尖。在思考的过程中,尽量想各种办法让自己冷静下来,理智的来面对一切。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快不愉快的事情,比如生老病死,要以随遇而安以及淡然的心镜来面对生活。
当遇到挫折或者尴尬情况时,以幽默的方式来化解困境,维持心理上的平衡,幽默能够让沉重的心情变得更加开朗以及豁达。
4、宣泄属于正常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可以通过听听音乐旅游或者运动的方式来改变心境。当出现抑郁紧张及焦虑时,可以听听轻音乐给心里做好按摩。
别慌!运动是预防心理问题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现实生活中,喜欢运动的人很少抑郁,也鲜有自杀现象发生。运动能增强体质这大家都明白,但和心理状态的关系很多人未必知道。
1、长期的运动锻炼能有效地改善情绪
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或是孩子自己,总有个误区:运动与学习冲突。学习,以为目的;运动也可以,但要同样以金牌为目标。可如此一来,运动就不再是运动,而是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考试。
要知道,不良的情绪是影响自杀者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关的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降低青少年的悲观感和自杀倾向,可以作为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项干预措施。
2、运动有助于养成坚持、忍耐、抗挫折能力强的品质
意志力脆弱、抗挫折能力差也是影响自杀者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体育是能培养学生的坚持和毅力的。试想一年天,每天都要接受不同强度和数量的训练,这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热爱运动的人之所以与众不同,首先在于他们勇往直前的意志,像阿甘一样,只要一听到“跑”,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豺狼猛虎,能避开就避,不能避就闯过去!其次是遵守规则的意识,每种比赛都有规则,每种规则都好比镣铐,比赛就是带着镣铐跳舞,谁越能适应镣铐,便越能舞出精彩。后,运动能够帮助人深入灵*,发现自己。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力在哪里,那就让身体来告诉你。就像有人说的:当你感到人生迷茫、生活无措的时候,就去田径场跑两圈吧——没有什么事情是跑两圈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再跑两圈。
3、运动能提高孩子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差也是影响学生自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凡是体育生都有过在不同自然环境下运动的经历。即不管是艳阳高照还是刮风下雨,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冬,都要进行训练和比赛,体育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比较强。
以上就是心理障碍主要包括几种类型的全部内容了,希望通过上述的相关讲解,能够让你大致了解心理障碍这种精神心理疾病,发现孩子有心理障碍的时候,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善于听取孩子的心声,给予孩子自信心,这样孩子越来越自信,心理障碍问题也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