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林辉实习生帅文杰董晚晴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通俗讲,就是在没有特殊的刺激下,心脏经常出现乱跳。
房颤最大的风险就是脑卒中,也就是俗称的脑梗死。
由于房颤具有起病隐匿、无明显症状等特点,公众对其危害没有足够了解。这就导致了房颤的治疗率较低,防控形势严峻。
河南约67万房颤患者,仅1%接受过射频消融治疗,设立河南省房颤防治中心非常迫切
目前,我国房颤整体患病率在5‰~7‰。按照年人口普查全国万人计算,我国现有房颤患者万。河南按照人口万人来计算,河南的房颤患者大约67万人。
年,Heart杂志上刊发的一项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我国,房颤知晓率低,45~54岁人群中1/3以上、75岁以上人群中近半数房颤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有房颤。
年,我国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累计10万台。主动就诊接受抗凝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患者有研究表明,医院医院治疗率分别为29.12%和11.44%。所有房颤病人群接受射频消融的比例约为1%。
“目前,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房颤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张金盈说,作为河南省心律失常房颤介入诊疗中心的负责人,他在临床和调研中发现,大量房颤患者在社区或者农村,普遍对房颤的知晓率低,医院人才缺乏,防治水平欠缺,导致治疗率低,房颤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目前,治疗房颤主要有三种方法。
1.药物治疗:需要终身服用和经常监测,可能存在出血风险和控制欠佳。
2.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是微创迷宫手术,成功率较高但创伤相对导管消融略大。
3.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国内外开展已经20余年,已经较成熟,不需要开刀,只需要3~4个针眼,成功率较高,可以达90%甚至更高,医院进行手术。
“上述方法中,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效果最好,创伤最小。”张金盈说,已经发生中风的房颤患者在卒中急性期后,肢体语言等功能恢复良好的情况下,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有一定积极意义,有助于预防复发。但中风已经发生,给病人、家庭带来的痛苦和负担,是后期导管射频消融手术也无法挽回的。因此,强烈建议确诊房颤后应尽早积极治疗。
“将房颤防治知识普及到全省所有的社区、最基层的医务人员,从而使更多的基层患者得到规范的治疗,是房颤防治的关键所在。”张金盈说,依托*府部门行*执行力,结合我省房颤发病特点,设立河南省房颤防治中心非常迫切,探索简便有效又适宜推广的提高整体房颤防治水平的方法,是解决之道。
男子常心悸、胸闷,做了5次冠脉造影,却未发现器质性病变
张金盈曾接诊了一名30多岁的男士,该男士工作及精神压力很大,经常加班加点工作至深夜。就诊前经常心悸、心前区憋闷、刺疼不适,出现头晕、头痛,失眠、注意力不易集中,时常焦躁不安,自认为患上了心脏病。
“然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CT、核磁共振,他都做了一遍,甚至还做了5次冠脉造影,都没有发现有器质性病变。”张金盈说,该男士主要是心理问题,因为他精神负担较重,精力体力透支引起内分泌紊乱,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兴奋,产生焦躁情绪所致一系列心悸、焦躁不安、失眠等症状及心率偏快。
“我一上午门诊接诊六七十人,大概有十几人是心理障碍。”张金盈说,这种情况称为“双心疾病”,也叫作双心医学或精神心脏病学,属“心身医学”范畴,是一门由心血管与心理医学交叉并综合形成的新学科。然而,广大民众及医务人员对“双心疾病”的认知率却很低,这就造成了很高的漏诊和误诊率,自然也就谈不上正确的治疗。
“现在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了,很多数据表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平时的不良生活习惯和不良的负面情绪有很大的关系。”张金盈说,长期的愤怒、悲伤、孤独、压力大等情绪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而且会增加心脏病的死亡率。比如,过度的悲伤恐惧,身体有可能瞬间大量释放儿茶酚胺类物质,导致室速室颤而死亡,老百姓称为“吓死人啦”。
“所以,大家在平时生活里一定要学会放松自己,应该保持心情平和,要学会知足常乐,应该抛开一切心理包袱来面对生活和工作,这样才会有健康的身体。”张金盈说,同时还需加强继续医学教育,不断提高医生对精神心理障碍和双心疾病的认知至关重要,需要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双心疾病”的认知,才能获得医到病除和事半功倍的疗效。
医院的医生需要兼顾临床和科研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也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省份,现在全省各类心脏病患病人数达~万人,死亡率高达.90/10万。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位居全国第二位。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全省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人均寿命。
张金盈说,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很多危险因素我们没有控制好,比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等,心血管的病因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老百姓的生活习惯不能够很快的得到改善,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不高等。
“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我们必须心系病人,必须不断提高救治能力和救治水平。”张金盈说,同过去相比,心血管疾病的疾病谱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高血压病、肺栓塞和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等成为现在常见和多发的疾病。因此,未来我们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立足中原,积极研究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复杂疑难危重症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问题,摸清楚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等数据。
“其次,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探寻。”张金盈说,无论是无创治疗领域,还是有创治疗领域,目前都比较缺失自己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所以,需要加大新技术和新方法探寻的力度,这就需要临床医生把科研重视起来,医院的医生需要兼顾临床和科研。
心血管内科是医院的重点学科之一,近年来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提升。目前,心血管内科无论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在临床医疗方面都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开展了一系列引领行业的项目和技术,比如复杂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包括钙化病变的旋磨术及激光消融术、腔内影像结合血管功能学评价指导的冠脉精准治疗等。在心律失常治疗方面开展无导线起搏器的植入、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术等新技术。在结构心脏病方面也开展了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Mitraclip等先进技术。
另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创建了国内首家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研究及防治平台;主持完成了河南省心力衰竭队列研究(国家“十三五”重大慢病防控),医院的心力衰竭治疗现状进行深入调研,掌握了全面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为河南省乃至全国心力衰竭的合理以及规范化治疗提供了依据,为今后进一步强化心力衰竭患者的院内院外管理奠定了基础。以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和成果转化为导向,完成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模拟器的研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十一五”计划)和心脏三维标测系统研发(国家“十二五”支撑项目)。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领*人才、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青年才俊。同时,构建国家级学术平台,承担更多的临床原创研究。”张金盈说。
专家名片
张金盈,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现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河南省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心脏损伤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心脏疾病研究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心血管病研究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郑州大学先进医学研究中心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等。
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熟练掌握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急危重症的诊治,较为擅长冠心病支架置入、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起搏器和CRT-D置入、心脏瓣膜狭窄球囊扩张以及先心病封堵等介入诊疗技术。
主持国家心脑血管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杰出人才计划、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以及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省部共建重大项目等。
发表论文百余篇,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EuropeanHeartJournal》、《NatureReviewsCardiology》、《CirculationResearch》、《NatureCommunication》、《ArteriosclerThrombVascBiol》以及《Biomaterials》等国际顶级杂志。主编《急性心肌梗死现代治疗策略》、《冠心病PCI术后风险评估新进展》等著作6部,担任《临床心血管病杂志》、《医院》、《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等。
第一完成人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以及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获河南省高层次人才、中原领*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医德医风标兵、河南省优秀医师、郑州大学学科特聘教授、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等称号。
兼任医院学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电及心功能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河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