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精神障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如何正确的对待精神障碍者
TUhjnbcbe - 2022/6/16 1:14:00

“小余老师,我的病好像日渐严重了,再也恢复不到以前的我了。我的病龄已经有30年了,有遗传的和难治的强迫症,我的疾病已经复发好几次,大复发,小复发,我的脑子完全坏了,就像刘德华唱的那样,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运无情,此生我认命。”

“小余老师,我从小命苦,妈妈有毛病,说得好听的叫顽皮不懂事,说的难听的就是从小脑子不正常,这样糊里糊涂的读书读到了初中。15岁,我生病了,其实虽然我脑子糊涂,但学习成绩不错,小学五年级成绩就好起来了,全校第一批入团校。医院,第一次住了3个月,第二次住了5个月,就医院,出院后东做做西做做,没有好工作也攒不了钱。这时我父亲救了我,我父亲是个好人,跟着父亲卖菜,年直到父亲离世。原以为可以做做生意养活自己,没想到精神病突然严重了,从此一天不如一天,一年不如一年了。我不能扩大生命的宽度,但是可以延长生命的长度,活下去。”

“小余老师,为什么我的人缘老不好,是因为在我眼里社会上没有好人。要不我真的以后不到残疾人之家了,好吗?

谢谢你,我遇到好人了,下周一我一定过来。”

“好奇现在你们对我们学员真的蛮好,不管是硬件,服务态度和技巧跟以前都不一样了,总的来说,比以前更人性化了,还是你们比较有人情味。

我答应你在残疾人之家学员之间互相包容,互相体谅,互相尊重。

我表现不好,可你们为什对我那么好?”

以上是我们的一名服务对象大华与我的碎片谈话,大华是我们的一位服务对象,今年46岁,未婚,独居,父母均离世。从他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疾病本身带给他的痛苦,当然除了疾病以外他的孤单和无助……我们无法真的或者完全的体会,但是我们愿意倾听、更愿意陪伴和支持,帮助他重新拾回和树立对于生活的信心!

我们应该如何真确的对待精神障碍者

许多人都会认为精神障碍者会给家庭、社会带来干扰,甚至带来“危害”。其实这种认识并非完全正确。虽然精神病人犯病时会有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想法和行为,并会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但是并不是像影视作品中描写的那样恐怖。

现今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有些人压力无法排解时,说话也会不着边际,心情不佳时也会对旁人口吐脏话,其实事情过后也是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失常。大部分精神病人也都有自尊心,他们和正常人一样都有明确的需求。他们希望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希望被爱,被尊重。

其实,精神疾病患者是否会对人构成伤害,又或者能否得到更好的康复,很大程度上与你对他们的态度有关,特别是家人,以及周围的人,如邻居、朋友等的态度。社会关爱帮助患者,才能达到和谐相处。

我们没有资格去瞧不起任何人,因为每一个弱势群体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需求,更多的是应该给予人文关怀。尤其是家人的帮助、关爱和理解,最为重要,不可冷漠歧视他们,要理解他们,接纳他们。他们需要比常人更多的爱和帮助,让他们觉得生活是一件幸福美好的事情,给他们一个温馨的生活空间,他们才能树立生活的信心。

精神健康路上的现象

张燕

一、疾病化:

目前的服务模式主要针对精神科的医学模式Medicalmodel即把各种由社会及个人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碍以单一的医学模式介入处理。精神科医生根据DSM及面谈做出诊断把精神障碍分类为例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妄想症等等。于是,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工作、家庭等做经验的压力常常被视为触发成个人脑袋化学失衡的元素,必须依靠医生的处方和药物才能康复(复元)。其他治疗类似音乐、艺术在实际生活中多为辅助治疗。

二、正常化:

分位主动和被动两种。

主动正常化——主动融入主流社会,做个“正常人”,符合主流社会的期望,例如:必须有稳定及正当的工作。

被动正常化——看到《污名:管理受损身份的笔记》一书中描述,正常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继续把受污名者当成没有污名的一族看待。正常不等于健全,正常在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诠释。

三、问题化:

把普遍遇到的困扰视为特殊、与众不同的问题,自觉需要专业人员肯定这是一个特殊问题并加以专业知识的处理。

四、个人化:

把人生际遇引起的精神困扰或障碍归咎于个人问题,忽视背后的社会性因素。例如:你穷只是因素你不够努力,经营问题归咎于租金太贵等等。

五、社会工作专业化:

社会工作遵守及建立一套特殊的知识体系、专业守则及操守。专业是“一门控制自己的工作的行业”,由一群特殊组织而构成,某种程度上是由一套特殊的技能和服务的意识形态所维系(Friedson,)连结了服务提供者及使用者的关系。

END

参考资料:医院《要理性对待精神病人》整理编辑:余玉玲审核:张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正确的对待精神障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