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现状及诊疗共识解读
■■■■■■
作者:于意,许春娣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起源于胃和十二指肠区域的功能紊乱,是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餐后饱胀、早饱、厌食、嗳气、恶心、呕吐、上腹痛、上腹烧灼感或反酸为主要表现而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一组常见临床症候群。此病在我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儿科消化门诊常见的就诊原因。由于许多儿科临床医生对FD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不能及时做出正确诊断与治疗,延缓了患儿身心康复,影响学习与生活质量。为了指导广大儿科医生提高对儿童FD的认识,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制定了《中国儿童FD诊断和治疗共识》,为儿童FD的诊治提供了依据。本文就此共识做一解读与评价,具体如下。
1儿童FD的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仍然缺乏对儿童FD发病率的规范调查。有限的资料表明儿童FD的患病率在10%~20%,略低于成人,呈现上升趋势。一项基于罗马Ⅲ标准的横断面调查显示我国学龄期儿童的FD患病率为8%,其中餐后不适占3%,上腹痛占5%。发现年龄、父母受教育程度、龋齿、体型消瘦或超重为儿童FD的危险因素。同时还发现儿童FD有较高的就诊率,可多次就诊,半数以上有病假记录,严重影响了患儿的学习生活。近年国外一项前瞻研究显示,因反复腹痛就诊的患儿中,FD占46%,随年龄增加有增长趋势。另一研究显示依据儿童及青少年罗马Ⅲ标准,腹痛相关功能性胃肠病的患儿中,29%为FD,如果参考罗马Ⅲ成人FD诊断标准,这个比例可达87%。
F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精神心理因素等相关。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及内脏高敏感有较高的证据等级。有研究显示FD患者普遍存在胃排空延缓、胃容受功能受损、胃电节律紊乱。病例对照研究发现FD儿童的液体胃排率和胃窦运动参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与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国内外学者对Hp感染与FD的相关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果显示Hp感染可能与胃肠动力紊乱、胃肠激素水平的异常及内脏高敏感相关,有文献显示Hp参与发病但并非FD的主要病因。清除Hp感染可使FD患儿获益。也有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