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bipolardisorder,BD),即双相情感障碍,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manicepisodeorhypo-manicepisode),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典型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旺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与心境低落、兴趣减少、精力降低、活动减少(抑郁)反复或交替发作,可伴有幻觉、妄想或紧张症等精神病性症状及强迫、焦虑症状,也可与代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以及物质使用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和人格障碍等共病。
双相障碍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高共病率、低龄化和慢性化等特点。其首次发作通常发生在青春期早期(earlyadolescence),常在20岁之前,而疾病的全部表现(至少一次抑郁和一次(轻)躁狂/混合发作)通常发生在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早期。
双相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1.5%~6.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双相障碍在全球所有疾病中排名位于十大致残原因之内。在欧盟,约有万人罹患双相障碍。
由于双相障碍的高遗传力(highheritability),双相障碍的阳性家族史是选择性预防双相障碍的主要标准之一。
其鉴别诊断主要包括:
1.器质性精神障碍:
某些躯体或脑部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脑外伤或肿瘤、癫痫等)及药物(如皮质醇、抗结核药及抗肿瘤药等)可导致患者出现情感症状。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情绪不稳定等心境发作与原发病密切相关,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2.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可诱发抑郁、轻躁狂、躁狂症状,该病与双相障碍关系复杂,二者有很高的共病率。鉴别主要依据病史、精神活性物质定性及体格检查(可有阳性体征)。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患者出现心境发作需待戒除精神活性物质后再次评估其心境,若仍存在症状则可诊断双相障碍;相反,则考虑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
3.精神分裂症:
双相障碍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常存在于心境发作期间,若心境发作缓解后精神病性症状随之消失,则诊断为双相障碍伴精神病性症状;相反,应考虑为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可出现情感症状、心境发作,但若心境发作不满足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的诊断要求,则仍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4.抑郁障碍(单相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指只有抑郁发作、而无确切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史的心境障碍。大部分双相障碍患者首次心境发作通常是抑郁,在未发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史时,将抑郁发作患者诊断为抑郁障碍符合诊断原则,部分患者在之后可能改诊为双相障碍。
抑郁障碍、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两者的临床特征存在差异:双相障碍患者抑郁往往发作频繁、急性起病或快速缓解、首发年龄小(通常小于20岁),具有情感波动性、伴精神病性症状、非典型症状、激越、自伤、共病、双相障碍家族史等。评估轻躁狂症状自评量表(HCL-32)、心境障碍问卷(MDQ)可以辅助区分两者。
5.人格障碍:
情感不稳定性人格障碍容易与双相障碍相混淆,两者常共病。人格障碍常起病于儿童期或青春期早期,持续进展。而双相障碍多起病于青春期后期或成年初期,临床表现呈间歇性,心境稳定剂治疗有效,缓解期可基本恢复正常。若考虑人格障碍,采集病史时应仔细评估其成长及人际关系史等以资鉴别。
参考文献:
Martini,J.,Leopold,K.,Pfeiffer,S.,Berndt,C.,Boehme,A.,Roessner,V.,Fusar-Poli,P.,Young,A.H.,Correll,C.U.,Bauer,M.,Pfennig,A.().Earlydetectionofbipolardisordersandtreatm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