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康康医学科普,之前我们有科普场所恐惧障碍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场所恐惧障碍和特定恐惧障碍),本期的内容就跟大家分享一个相关小案例,帮助大家理解和重视这个疾病!
Vol.1
主要病史
患者,朱某,是一名30岁已婚的女性,系公司职员,因为“独自乘地铁或在人多的场合紧张、心慌和胸闷1年余”来医院就诊。朱某平时工作繁忙,在首次出现上述症状前,有一个对她影响比较大的事件是,她的同事在上班路上突发心脏病猝死,因此自那以后患者每次独自坐地铁都会紧张;年4月,她在站台上等地铁的时候,再次觉得自己心跳得厉害,上车后感觉胸闷和心慌,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当时赶紧中途下车,医院就诊,做了心电图、生化、电解质、血常规等相关检查,均没有发现明显异常;之后,患者每次坐地铁更加紧张不已,尤其是上班高峰期,虽然程度较年4月那次较轻,但仍感觉心慌、胸闷,没有办法继续乘坐地铁,最后只能换乘出租车,其紧张和躯体不适才有些许好转;除了坐地铁的时候,她还发现自己渐渐的不敢独自在人多的地方待太久。比如:节假日不敢一个人去商场购物等;为此,患者经常回避这些场合或者需要家人陪同才敢去坐公交或者购物。因自己工作和生活受到很大的限制,朱某感到很痛苦。医院检查,医生都反复强调她的心脏没有问题。但这丝毫没能减轻患者的担心与害怕,还是不敢独自乘地铁或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辗转一年,才就诊于精神科,最终诊断为一种心理疾病,称为场所恐惧障碍!
Vol.2
其它补充病史
患者性格内向敏感,既往无重大躯体疾病。无烟酒等不良嗜好,否认吸*史。两系三代以内无精神障碍患者;所有体格检查和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没有异常。
患者资料总结如下:
(1)女性,30岁首发,病程1年余,(超过6个月)
(2)有发病前同事在上班路上猝死,病前性格内向敏感的社会心理因素;
(3)有在地铁及人多的地方的这2个场所感到过度恐惧这一恐怖发作的症状;
(4)有紧张、心慌、胸闷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5)具有回避乘地铁和人多场所的回避行为,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6)所有临床资料显示无异常。
(6)根据ICD10(WHO的精神病诊断标准)及DSM5(美国精神病的诊断标准)的诊断标准,在排除躯体疾病及物质使用的影响后,考虑患者为场所恐惧障碍。
Vol.3
治疗结果
患者最终通过心理认知疗法,在3个月后最终慢慢的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节奏。
那什么是认知行为疗法呢?
认知行为治疗是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
Vol.4
患者治疗过程分析
1.患者主要问题:在该患者就医的过程中,患者的主要矛盾是害怕自己独自出门(认为一个人坐地铁、去商场购物不安全,害怕自己有可能像自己的同事一样猝死)。
2.改变认知:心理医生通过改变她的认知。
一方面告诉她地铁、商场其实是很安全的地方,都有工作人员,如果感到不舒服,可以求助周围的人获得帮助。
另一方面嘱咐患者,可以先尝试着和家里人坐地铁,心慌的时候深呼吸,尝试克服内心的恐惧,如感觉到非常不舒服再下车;然后慢慢增加自己去坐地铁的次数和时长,等家人陪同下没有恐惧心理了,再尝试一个人坐地铁;再慢慢增加一个人试着坐地铁的次数和时长。
3.患者行为改变:最后,患者按照医生的建议,在家人、朋友、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慢慢克服了心理的恐惧,恢复了正常生活。
本期科普意义
事实上,本病在临床的发病率和确诊率较低,一方面是因为患者就诊率低,很多患者很难将自己的临床症状与精神疾病联系起来;一方面大多数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自我恢复完全。
因此,本期科普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大家能认识到该疾病,并且注意场所恐惧障碍是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或者药物治疗慢慢恢复的如果您对该疾病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在下方给我们留言。
您的点赞、转发、传播,是对我们的一种认可和支持!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回顾
1.手外伤——家中急救小知识
2.乳腺自检
3.猫抓病(上)
4.简单明了的滴眼药水和眼药膏操作方法!
5.糖尿病知识知多少
文本:胡海连、江木秀、孙雪明
剪辑排版:范心雨、郭乃榕
其他成员:曾梦瑶、卢坤颖、王帅、*姗姗、邱伟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