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承负”,是道教教理中非常有特色的思想。即一人作恶殃及子孙,或一人作善佑及子孙的主张,任何人的善恶行为都会对子孙产生影响,而人的今世祸福也都是先人行为的结果,如果祖宗先人有过失,由子孙承受其责任。
《太平经》卷三十九载: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无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治,比连不乎,前后更相负,故名之为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病更相承负也,言灾害未当能善绝也。
《太平经》中这段文字,将道教固有伦理中“承负说”思想阐述得十分深刻,道教承负观却把来世报应的承担者,说是为现世善恶行为主体的子孙,即主张以作恶殃子孙的承负说。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由世界观决定的。道教的人生观是由道教的世界观决定的,道教认为,任何事物的起因和结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今生作恶,来世或子孙要承担。它的主体善恶行为对子孙负责。承负,是宇宙人生的一种规律,也是道法建立的根本。整个道法的理论体系,都以承负为基础。世界上的其它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承负。道教认为我们的命运虽然有既定的因素,但通过现生的努力和奋斗,还是可以改变的,即是道教所言“我命在于我,不在于天”。但宿命论者则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这种论断是很极端和危险的。道教承负观,它更强调今生,宿命论讲的那种机械因果观,在道教看来都是错误的。
那么,道教是如何阐述宇宙人生承负的原理的呢?
1要相信有前生,有后世。
人的一生,仅仅是生命延续中的一段时光。《杂集论》云:“时者谓因果相读流转,假立为时”。生命像铁环一样,一环套一环,人的一生一世,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跟一个人的前生有关系,他不能离开前生;这个环节,还会影响到生命未来的发展。生命像流水,人的一生犹如流水中溅起的一片浪花,浪花虽是短暂,但生命的洪流,却永无穷尽地延续。生命的延续不是一成不变的,命运的改变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心念和行为。假若一个人的心念和行为都是善的修养,那么生命和精神会得到升华。反之,心念和行为都是恶的,生命就会逐渐堕落。
2要相信有善有恶。
《道德经》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教格言“境由心造”,是说人的行为有善,有恶,善恶是相对立的。同时这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于心的一念化生出来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人们对善恶的认识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对我有好处是善,反之是恶。因此,在不同人的眼里,站在不同的立场,善恶的标准也就不一样。所以,对于不懂道教承负观的人,是很难正确认识的。对善恶的定义,在道教仪范《太霄琅书十善十恶》中讲得很详细。
3要相信有业有报。
业是一种行为,主要有善恶两种。道经云:“以常清常静心为善业根,以不善心为恶业根。心常清常静,故世界常清;心污秽故,世界污浊。”《太平经》解承负诀中指出:“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恶,或有力行恶,及得善,因自言为贤者非也,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就是说明人一旦做了善行或恶行,将来会流其后世成承五祖。由于一般人愚痴,认为做恶事无人知道,只要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他就会若无其事。但道教的承负观认为善恶到头终有报,至于什么时候产生呢?只是时间的问题,有可能自己承担,有可能是来生的子孙,乃至承负三千岁。
道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
1要从道性的立场来看人生。
道祖言:“一切万物悉有道性”。“一切万物,都有道祖灵性”。“万事万物莫不是仙,亦皆道气。”我们各人所具的本性,原是万能万得,与仙无异,只因为一念妄念,为妄念贪欲所蒙蔽,才轮入苦海。虽然如此,但我们的道性终无损灭,人人皆可得道成仙。道经云:“万物是未悟的仙,仙是已悟的众生。”我们具有道性,未来终当成仙,生命的价值崇高之极。今我们幸得人身,应努力为善,清除妄念贪欲,充分发扬善的本性,达于仙的境界。
2要从道行的立场来看人生。
世界的美丑、人生的苦乐,皆由人的行为所招致。人身、口、意,可以为恶,也可以为善。为恶者,意念上的妄念、贪欲、恚怒邪思;行为上的杀生、偷盗、邪淫;语言上的绮语、两舌、欺诳。为善者,意念上的不净观、慈爱观、承负观;行为上的戒杀、为善;语言上的真诚语、关怀语,和气语。而这些善恶之行,在于人之一念之差,故而祖师告诉我们要净化意念,创造我们美好的人间仙境。
3以承负的立场来看人生。
承负,以承为前负为后,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异的基本法则,其特点是负由承生,事待理成,所应之承,必有所应之负。人生的承负有善恶两面,做善因获乐果,做恶因获苦果,承负通于后世子孙。如现在的境遇美好,固不必踌躇满志;如过去的境遇困苦,也无须怨天尤人。由于过去先人和自身前世行善使现在的境遇美满,现在若不继续行善,未来必然困苦,由于过去做恶使现在的境遇困苦,现在若能努力向善,未来的境遇也必将改善。所谓鉴承知负,对于我们立身处世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道教的人生观基于道教的承负观,这种人生观是积极的、乐观的、创造的人生观,了解承负观,要我们止恶扬善,净化生命的本性,发扬人性中最美好的本性。若人人能如此,则世界也就会转化成人间仙境了。
道教的承负观,纵横无穷的宇宙人生,包括无尽的空间与时间,其中的错综复杂,千头万绪,除了具有真实智慧的神仙、圣人之外,我们凡夫很难窥其奥妙。就好像拆开一台电视,里面的线路千条万条,除专业人员了解它,又有谁能了解它的原理呢?道教的承负关系,犹如一条永不停止的河水,又怎么能从中截断来观察说明呢?每个人期盼人生充满远景美满,就要破除心中的种种妄念,建立起清静无欲的完美心理。道祖淳淳告诫我们:“万事万物都具有神仙之悟性,只是人们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能得道。”要人们积极主动自觉行善,因为这些善行仍然在来日会有好的收获,人生难得,千万不能玩物丧志,颓废灰心。
世人皆知,一个人不能没有希望,有了希望,人才能活得有意义。道教的人生目标是修成一个人格完美的人——神仙。道祖说人人皆可成仙成神,这在道教中是一个共识。所以,有道教承负观的人,内心必然对于未来充满乐观和希望。具道教承负观者明白,每个人,只要努力改造自己,明日之我必可优于今日之我,明日之子孙必可优于今日之子孙。
故一个人树立道教承负观后,利益众多
1可以使人们获得正确的人生观。
道教承负论详尽剖析宇宙人生问题,目的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有悲观和乐观两种。悲观的人认为人生短暂,精神空虚,人活着就是在等待死亡。乐观者认为快乐过日子,但他们只是抱着“及时行乐”的观念,用狂欢、纵欲、热闹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可他们也无法知道真正的人生。而道教的人生观,它既不属悲观,也不属乐观,我们就用儒家的“中庸”来称它,又称为“中观”。
什么叫“中观”:既不哭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噩地虚度生命。它能用凡人未有的智慧目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恼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实性,把握人生的准确方向。当然有人认为道教是悲观消极的,因为它倡导“无为不争,物我两忘”。其实,道教承负观只是不“讳疾忌病”,根据承负法则直言而已,并不是真正悲观的。世人都知道,人生时常充满着苦恼。世界哪一样是真实永恒的呢.道教的承负观,首先要认识人生是苦恼的人生,然后分析这些苦恼都是自己无知贪欲招来的,所言“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因此,人人都靠自己去克制自己的苦恼。最后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要度自度人,利己利人,多为别人服务,行十善道。道教承负观者深信:要想自己和子孙后代快乐,一定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只有万物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得到幸福快乐。
2可以使人积极奋发向上。
道教在“否定”人生一切后,使人不会盲目地贪恋、追求,这样才能积极地为社会服务,高當度地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道教承负观又认为万物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天地是大宇宙,而我是小宇宙,小宇宙生活于大宇宙之中。因此,要牺牲小宇宙(我),完成大宇宙,不能自私自利,要为大宇宙中的万物而奉献自己(有慈爱和同的精神)。
道教反对命运操纵于他人或神之手中,认为自己做的得由自己承当或后代子孙承担。所以,人人要刻苦耐劳,积功累德,为了明天,为了子孙,必须献出我,献出今天。道教劝人要“少思寡欲”,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道教要人“无为而无不为”,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
3可以净化世人心灵。
每天打开电视、报纸,总看到一些人犯了“杀、盗、妄、淫、贪”的新闻。在这些犯罪人当中不会有一个真正的道教徒,因为真正的道教徒会严守五戒的,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登仙之首基。承负论告诫众生,要想做“人”,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此次暂且不论下世如何,只看眼前。人不杀生,社会上不会有杀人犯;人不贪,世界上不会有战争;人不偷盗,生活里不会有小偷;人不邪淫,社会上不会有破坏家庭伦理的人;不妄语,社会上不会有诈骗犯。
4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乐人生。
1恬淡自然,常应常静,不生烦恼。
2在生活当中仿效学习水的善德,对人接物学习水的涵养和和气,能随处而安,贞静自守。
3对待人生的各种问题,能依道教的教理得到合理和圆满的答案。
4对自己的前途、命运、归宿以及成败保持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理念。笃信承负,培养自己自尊自信自强的人格。最终,道教承负论绝不会放弃对自我、对万物、对众生,乃至对整个人类生存的宇宙美好的期望,只要坚持“生活道教”思想,人生是幸福的,前途是光明的。
点击查看精选道学文章
①结缘道医秘制端午节香囊+五行辟邪转运珠,祛邪除湿、除瘟抗疫!数量有限,先到先得!②阳气不到就是病!现代人普遍阳虚,这个东西是主要病根!③这三种人不宜算命!④教你如何摆脱目前困境!⑤一个人倒霉前,都有这些预兆,别不当回事
⑥奇怪,我的雷击木竟然多了这个味道?(附雷击木保养方法)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透非透、知未知,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修行交流
点右下方"写评论"发表评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