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而守护
——记北大六院儿科病房
引子.医生,请救救我的孩子
当10岁的亮亮(化名)被家人背到北大六院儿童门诊诊室的时候,他已经不能说话了,蜷缩着一个姿势,唯一能和外界交流的方式就是仅能活动右手的书写,此时距离他发病已经近两年。这病的起因还是因为孩子间的小小冲突,与小伙伴打了一架,家人起初觉得这没什么,之后亮亮逐渐起病,下肢渐不能活动,医院看了一圈之后,并未查出任何异常,状况反而愈加严重,亮亮整日躺在床上,姿势固定,而家中仅有的积蓄也花费殆尽。
辗转多处后,亮亮通过一个基金会的赞助来到北大六院。“请救救我的孩子!”亮亮父母说出了背后的故事:他们来自河北邢台农村,亮亮在父母离异后跟母亲生活。后来母亲再婚,家里面添了一个小弟弟。亮亮的继父整天在外打工,母亲要照顾年幼的弟弟,亮亮觉得受到了冷落。住进儿科病房后,三级查房后,考虑亮亮可能的诊断为癔症性瘫痪(分离转换性障碍),此后开始了对亮亮的系统治疗。
亮亮住进儿科病房后,医生和护士无微不至地照顾亮亮的饮食起居,帮助他解决实际的困难,经过住院治疗,亮亮从开始通过书写和大夫有了交流到开口说话,最后出院时,他已经能够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和行走。后来,亮亮和其他孩子一样上了当地的一所学校,成绩不错。直到现在,医院复诊。
儿科病房一个给孩子快乐的家
25年间,像亮亮这样从北大六院儿科病房走上正常生活的孩子数不胜数。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北大六院儿科病房仿佛是他们的一个家,医生和护士都是亲人般的存在。儿科病房的每一位医生和护士都竭尽所能,不会让这些孩子的童年因为疾病而变得灰暗,这里,是患儿们走向未来的希望之船,也是他们找回微笑的乐园。
北大六院儿科病房现设床位40张,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一直致力于儿童少年精神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家杨晓玲教授亲历并领导了儿科病房的成立、发展及壮大,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专家王玉凤教授、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刘靖教授现常规查房指导,领导儿科病房的发展,贾美香教授、郭延庆副教授常参加疑难病例讨论,解决病房的疑难病例的诊断问题及指导治疗。儿科病房在曹庆久主任及刘豫鑫、李雪等医生的共同努力下,收治各类儿童少年精神、发育障碍,每年近例,包括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情感障碍、儿童情绪障碍、进食障碍、儿童抽动症、儿童孤独症、儿童行为障碍及器质性精神障碍,多数患者为疑难病例,在外院已反复诊治。
除常规的三级查房外,病房还开展多专家会诊和疑难病例讨论、联络会诊等工作,为不同需求的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全体医护人员积累了丰富的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诊断、治疗及康复、整体护理及儿科病房的管理经验,形成了系统的儿科病房管理模式,并形成了以特定疾病为单元的特殊治疗、护理方案。
注重以人文本
在高超技术团队的指引下,北大六院儿科病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贯彻“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的院训精神,在对患儿精准诊治、精心护理,尽力促使每一位患儿康复及痊愈的同时,注重孩子的成长,更注重患儿家庭关系的改善。
晴晴(化名)是一个12岁的阳光少女,活泼开朗的她精通三国语言,绘画和书法都拿过全国大奖,然而精神分裂症剥夺了这一切。晴晴来的时候蓬头垢面,不能交流只能发出啊啊的声音,甚至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在晴晴住到儿科病房,治疗刚刚有了起色的时候,她的父母却要放弃了。
儿科的医生和护士都不愿放弃这个优秀的孩子,经过耐心的询问,了解到原来是晴晴父母的感情出了问题,才决定放弃治疗。这时候医护人员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