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这部剧,听名字第一反应就是好治愈啊。试想当一个人说出:“我是精神病”,得到的回复是“没关系啊”,对于他的心来说是多么慰藉。
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精神疾病知之甚少,甚至片面极端,谈“病”色变!
误解一:
精神病即“思想病”,开导一下就好了
很多人认为精神病不是病,是思想上“开了小差儿”,多开导开导,谈谈心,等他自己想通了就没事儿了。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女孩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复思考无意义的问题、重复无意义的动作、情绪低落来就诊。乍一看,患者没有胡言乱语,没有大吵大闹,更没有疯疯癫癫,穿着干净整洁,一如常人,但当与她交谈开来,发现她总在反复思考无意义的问题,比如和你交谈时她会反复回忆自己有没有说错话,看到桌子上有个小污点,就会想污点是怎么形成的,会造成什么样后果。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重复动作,比如进屋一定要先迈左腿,如果迈错了,就要退出去重新迈,走在大街上数路旁大厦玻璃窗的数目,一定要数清才能继续前行,虽然自己也认为没必要这么做,但又无法控制。女孩觉得自己活得太累了,但又无法摆脱,影响了工作和学习。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各种检查,这是典型的强迫障碍,建议药物及心理治疗。但家属则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我家孩子既不疯也不傻,没影响他人,能吃能睡,哪有什么病,不过就是爱钻个牛角尖,思想比较内心,等慢慢长大点,多接触些人和事,自己想开一点就好了,坚持不治疗。其实临床上,由于家属的不懂,导致治疗延迟,甚至失去治疗机会,落下终生残疾及遗憾的不在少数。
专家有话说
由于精神病患者在社会上是小众群体,所以很多人并不了解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和基本症状,即便周围的亲人和朋友有了某些症状时,也很难辨别出来,多数人将其看做是一种“思想病”,总认为开导一下就好了,其实不然,不接受正规治疗,延误了精神疾病治疗的最佳时间,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出现肇事肇祸行为。那什么是精神疾病呢?精神疾病是由于大脑机能紊乱出现的精神异常表现,目前考虑与脑内的神经递质的分泌有关,发病是有其物质基础的,其表现为人的精神活动障碍,如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显得古怪、与众不同;在病态的心理支配下,可出现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有程度不等的自知力缺陷。常见的精神疾病有哪些呢?我们常见的精神类疾病包括: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老年痴呆、血管性痴呆、癫痫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等)、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品所致精神障碍等)、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障碍、焦虑与恐惧障碍、强迫及相关障碍、分离障碍、躯体忧虑障碍、应激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精神疾病的早期表现又有哪些呢?当出现以下情况,要高度重视:1、性格突然变得内向,总是喜欢独来独往,自己一个人呆在房间,不出门,怕见人。2、变得很多疑,总是认为人们在谈论自己,别人说的话做的事都是在针对自己,导致人际关系紧张3、情绪变得不稳定,爱发脾气,对家人冷漠,没礼貌。4、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易醒早醒。5、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甚至不能胜任原工作。5做事变得拖沓,事无巨细,过分周全,过分整洁。得了精神疾病怎么治?精神疾病需要系统的就诊治疗,心理治疗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往往需要结合药物治疗才能取得满意效果。误解二:
明明是躯体症状,怎么去精神科就诊?先看一个案例,女性,33岁,外出购物时突然头晕倒在地上,感觉自己心跳地厉害,喘不过气来,认为自己心脏病发作,快要死了,路人帮她医院,医院后症状就消失了,各种检查都没问题。之后的几个星期内,她又有几次相似的发作。这时候,她认为一定是自己的心脏出了大问题,于是一次又一次地去看内科医生,但每次都没查出有啥问题。因为害怕突然怪病发作,所以她变得害怕出门,总是有意无意的检查脉搏呼吸血压,因而无法正常工作。后来内科医生建议她看精神科,她很是不解,“我就是心慌胸闷,心脏的问题,又不是精神不正常,怎么会去看精神科?”专家有话说
这种误区在大众中很常见,身体不舒服,去内科就诊,这是常识,殊不知有一部分精神疾病的表现是以躯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尤其我们东方民族比较内敛,不善于表达情感,疾病的表达形式不是以情绪症状出现,而更容易以躯体形式出现。这些疾病包括急性焦虑发作、躯体化障碍、分离障碍等。这些患医院就诊,但各项检查指标都没有问题,如此反复,且不说耗费了自己的精力和物力,更延误了病情,增加了治疗难度。误解三:
病急乱投医,巫术治疗精神疾病据统计,出现精神障碍后70%的家人会先求助巫医,等到病情恶化无法控制时,才医院。一个20来岁的小伙子,一年前出现情绪不稳定,耳朵里总能听见别人在说话,他问家人“为什么自己心里想的事,还没说出来,别人就知道了?”看到街上的汽车,就说是派来监视自己的,认为自己的大脑被一位死者控制着,哭笑都不受自己支配,有时想事想到一半时,认为想法被一个死人“抽走”了,无法继续想下去,说自己看见*了。家里人觉得这孩子一定是幽灵附身了,于是四处求助巫医,在家里做法半个月,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直到打伤了邻居,无奈之下,医院就诊,以精神分裂症收住院。但在住院1周后,家属感到疗效不理想,又去找大仙看,大仙仍认为是虚病,应该用巫术不能吃药治疗,因此家属强烈要求出院。专家有话说
无论在落后的山村,还是在繁华的都市,无论是在封建迷信的古代,还是高度文明的今天,巫术治疗精神疾病依然常见。他们把精神异常说成是中邪、神*附体而采用求神拜佛、降妖除魔的方法来给予治疗。利用这种方式治疗精神病,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精神疾病的科学认识,而且造成患者不应有的经济负担,延误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失去治愈机会,甚至造成死亡。另外,得了精神疾病,一定要系统治疗,切不能随意间断疗程。误解四:
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都有很大的副作用,人服用后就会变傻很多来院就诊的患者,尤其是一些失眠的患者、焦虑的患者、躯体化障碍的患者,他们思维正常,意识清楚,过着正常的生活,有着稳定的工作,很多人在诊疗中,经常问能不能不吃药?因为他们听说抗精神病类药物副作用很大,觉得自己本来病没那么严重,如果不治疗也没啥大问题,但是如果吃上抗精神病类的药物,万一变傻了,那还不如不治。专家有话说
其实,所有的药物都是有不良反应的,精神类药物也不例外。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在不断下降。人们对精神类药物的误解主要来自于对精神科药物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心理,早期的精神药物,副作用大,服用后目光呆滞、肢体僵硬,但是近20年来,精神药物发展变化非常迅速,药物的疗效大大提高,而副作用大大减轻,患者服用后就像服用内科药物一样,大部分没有明显的副作用,有些新型抗精神病药还有改善认知的作用,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患者病情稳定后,服药维持阶段,照样能正常工作,外在表现与正常人无异,但在服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
误解五:
精神疾病会传染
经常在门诊,有患者当得知自己患了精神类疾病,就会特别担心,一般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大夫,我这病会传染吧?那我家里人怎么办?”再者是“大夫,我不住院,病房里那么多病人,他们得的也不一定和我得的是同一种病,万一把他们的病再传染给我,我不就成交叉感染了?”
专家有话说
精神疾病本身是没有传染性的,尽管病因尚未十分明确,但精神病不是由细菌感染的,目前病*感染学说也没有说服力。然而,我们偶尔可见到精神病有近似“传染”的现象,其实,这不是精神病的传染,而是特殊素质的人相互感应造成的,称为感应性精神病。什么是感应性精神病?感应性精神病是一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症状的精神障碍,往往发生于同一环境或家族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关系极为密切的亲属或挚友中,如母女、兄妹、夫妻、师生等。原发者和被感应者长期生活在一起,表现相亲相爱,互相关怀,同情体贴,甚至相依为命,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其中,原发者在家族中多为威信较高、受人尊重、影响较大、占主导地位的人。被感应者多为内向性或癔症性格的人,他们情感不稳定,易受暗示,意志薄弱,缺乏主见,一向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在文化程度偏低、迷信保守的环境中,在遗传、病前性格等因素影响下,相互暗示、彼此影响,故出现了类似的精神症状。多是一个人先出现精神症状,然后被感应者对原发者的精神症状很快相信,不加分析的吸收,产生相应的妄想内容,进而出现了感应性精神病。此外,此类病症也可见于癔症流行现象,多在集体场合下,如学校中,多数人集体同时或前后发作。比如一人患癔症后,周围的人目睹了发病情况,由于对疾病不理解,受迷信或不科学解释的影响,产生情绪紧张,再加上自我和相互暗示作用,多数人相继出现与原发者症状相同的癔症发作,如痉挛发作、躯体不适、呃逆、瘫痪、附体观念等,这就是癔症的集体发作或癔症流行,也可归于感应性精神病的范畴。因此,精神疾病本身是没有传染性的,精神障碍患者也不是传染源,大家不必紧张恐惧、惊慌失措。往
期
精
彩
医院简介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写在9.10世界预防自杀觉得不错,请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