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精神障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什么样的人生值得一过
TUhjnbcbe - 2021/10/14 21:10:00
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m.39.net/disease/a_5387123.html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在北大心理学的一堂研究生课上,徐凯文让他的学生们举手示意,谁曾经情绪低落超过一年时间?大概只有寥寥两只手。

主笔|陈赛问题在继续。谁曾经情绪低落超过半年?手多了几双。三个月?一个月?一周?一天?随着时间越短,举手的人越来越多。到了最后,所有人的手都举在了半空。这堂课的名字叫《精神异常的本质》,言下之意是,谁比谁更疯狂?就一个人的精神状况而言,到底什么是健康,什么是疾病?心理健康最常用的标准叫“常模标准”——如果你和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一样,那你就比较健康。疯子之所以是疯子,是因为他的行为与常人不同。比如他们听到别人听不到的东西,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幻象,他们无法与人恰当地交流,他们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但这个标准是有问题的——假如是一个疯狂的时代,也许只有疯子才是正常人。事实上,很多严重精神症患者认为,自己的强迫性固定行为或歇斯底里的发作,都是对多少有点不正常的环境所做出的正常反应。即使我们有世界上最权威的精神障碍诊断手册,我们可以定义疯子,可以定义精神障碍,但我们如何定义一个健全的人?

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临床心理学博士和精神科医生徐凯文

据称过去30年里,中国人抑郁症的发病率增加了倍。这是一个疯狂的数据。在美国,越来越多的人怀疑是制药公司“制造”了这些所谓心理疾病,他们鼓励人们吃药来消除那些本来不是疾病的心理特质(比如害羞、内向、悲伤),或者应对人生中的日常挫折(被解雇)。是我们的日常挫折和悲伤也被疾病化了吗?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日常生活简单平静的表面之下,谁的人生不是危机四伏?孤独、焦虑、沮丧、低自尊,种种残酷与痛苦的暗流错杂?谁没有悲伤、沮丧、情绪低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人生毫无意义的时候?弗罗姆说:“人的存在和一切其他生物的存在不同:人的存在是处于经常的不可避免的失衡状态中。人的生命不能重蹈人类的‘常规’而活下去,他必须依靠自己而活下去。人是唯一会感到厌烦、不满和感觉没有达到安乐的动物。人是唯一会认为他本身的存在有问题的动物。他必须解决这些无法避免的问题。”在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和抑郁症患者之间往返采访时,我反观自身,不禁感到一阵迷惘,我自己算是一个精神健全、心理健康的人吗?我当下的人生里,没有什么重大的挫折或深切的痛苦,但我可以自称“幸福”吗?在我的潜意识深处,真的藏着某个我所不了解或者一直忽略掉的“自我”吗?英国心理学家亚当·菲利普斯说,人类最大的幻想是那些“未曾度过的人生”(unlivedlife)——那些我们觉得自己应该,或者本来可以拥有,却因为种种原因错过的人生。如果我对那个“自我”有更多的好奇、了解和关心,我现在的人生会很不一样吗?我们可以改变吗?年,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戴维·赖肯(DavidLykken)花了30年的时间,搜集和跟踪对从到年间出生的双胞胎的信息。这些双胞胎都在出生之际就分隔两地,在不同的家庭抚养长大,人生际遇也大相径庭,但30年后,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对幸福的体验仍然惊人地相似。在分析比较了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的数据之后,他得出结论说,一个人的生活满意度至少50%取决于基因(受基因影响的人格特征包括阳光、温和的个性、处理压力的方式、较低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的“设定点”,无论你遭遇了什么样的好事或者坏事,都会很快回到基因设定好的水平线上。而外部条件,比如收入、婚姻状态、宗教和教育等只占到8%,剩下的42%则归结于人生的际遇。关于人的可塑性,一直存在两个截然相反的阵营;一方是生物学派,他们认为,我们的心理和情感世界其实是由经过数百万年演化的生化机制所形塑。我们的人格是天生的,由基因决定;情绪和心情是由大脑的化学物质控制的;所谓心理疾病其实都是生理疾病。以目前的科技手段而言,我们仍然缺乏有效的药物、缺乏对基因的操纵能力、缺乏有效的脑科手术,所以这一切都是难以改变的。就像戴维教授在那篇论文的结尾所写的:“一个人想要变得幸福一点,就像妄图增高一样,基本属于徒劳。”《凪的新生活》剧照这让我想到多年前曾经采访过的一位美国的犯罪心理专家。我至今记得他以一种相当决然的语气告诉我的,就他的经验而言,他几乎没见过什么人能真正改变。一个烟*也许能戒烟,但戒掉之后,他总会找到另外一种上瘾的替代物。“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个人,你会发现,大脑和基因对人的性格和行为的影响,远比人们所愿意相信的更加深刻。”“人的确可以改变。”他说,“但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遭遇巨大的创伤,也有人即使遭遇巨大的创伤仍然不会改变;二是他们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和精力与自己的欲望和行为对抗,比如奥普拉,如果她把一生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减肥上,我相信她能成功。”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理智上,我们都更愿意相信另一阵营的说法——人是可以不断自我提升和完善的。虽然这是龙蛇混杂的一个阵营,各种心理学流派、教育学流派、成功学、心灵鸡汤,还有硅谷的野心家们……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里格曼说:完善和提高是美国精神的绝对核心,丝毫不亚于自由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在这个全球化的消费时代里,中国人的价值观正越来越趋近于美国,我们也愿意相信,人可以更聪明、更健康、更漂亮、更幸福。所以,我们节食、慢跑、冥想、瑜伽、戒烟、戒酒,我们以科学对抗抑郁,想尽办法延年益寿,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同样,我们的痛苦和幸福也衍生了一个庞大而利润丰厚的产业。改变看世界的滤镜?在北京燕山酒店的一个豪华会议厅里,正在进行一堂“夫妇关系工作坊”——《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主讲人是一对80多岁的美国老夫妇,史蒂芬·柯维的弟弟和弟媳,门口的海报上写着:“幸福婚姻的反义词不是背叛,而是不会经营。”史蒂芬·柯维是超级畅销书《成功者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在领导理论、家庭与人际关系、个人管理等领域久负盛名,曾被《时代》杂志誉为“人类潜能的导师”。他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应用于婚姻,他的弟弟恰恰是这一理论最好的践行者。他与妻子的婚姻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一直恩爱如初,经常在世界各地举办关于婚姻家庭课程的主题演讲和研讨会。老先生表示,幸福婚姻的根基就在第一条原则——“积极主动。”对于同一个外界刺激,人可以有两种回应的方式——你可以任由处境刺激,做出即时被动的反应,也可以基于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积极主动地应对。前者将你置于人生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什么样的人生值得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