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精神障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精神障碍的诊断边界
TUhjnbcbe - 2021/9/11 17:44:00

我本科学的是临床医学,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医院的边缘科室,于是本科阶段几乎没有接触过精神病学知识。在研究生入学后,才开始系统的学习精神病学。入门的时候,导师给了三本书,八年制精神病学教材,湘雅精神病学教材,沈渔邨精神病学,让我把症状学吃透,再论其他。在此感谢刘老师,打好基础受益至今(虽然我这脑子至今也还没吃透症状学……)当然,看书就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实际上我真正了解症状学是从病人身上学习的。每次查房,每个病人,都要被问“你觉得这是什么症状”,永远和导师对不上脑电波,然后在挫折中慢慢进步orz

以前的笔记……

症状之后,套用陆主任的口头禅,“fromsymptomtosyndrome,fromdiagnosistodifferentialdiagnosis”(从症状到症状群,从诊断到鉴别诊断),我又开始磕磕绊绊的诊断之路。在刚学习的时候,每次查房,我的手边都有一本ICD-10,在导师做精神检查的时候就开始狂翻,往一个个条目上套,看看能不能套进诊断框架里。在那时候,毫不夸张,ICD-10就是我的“圣经”。医院也经常组织疑难病例讨论,耗费时间最多的就是诊断与鉴别诊断,大家各执一词,想要明确的厘清症状、给它带上合适的帽子。说实话,三级查房的过程确实让我觉得很酷,有时候就觉得哇为啥自己想不到是这样,原来如此。对于一些病人,更正诊断后用药确有好转,就觉得哇真的好棒。这个阶段,追求的是正确诊断,精神障碍诊断的边界感是很强的,比如病人到底是精神分裂症还是双相情感障碍,到底是幻觉妄想在先还是情绪症状在先,要么难道是分裂情感障碍。总之,在标准化、guideline-basedtreatment下,我的硕士生涯过去了。

以前的笔记again……

一晃就到博士,还没读完,总结不了,但对于诊断边界的问题是真的动摇了不少。共病率高是知道的,发病机制的交叠是知道的,横断面诊断的不稳定是知道的,而跟着大佬学习让我明白最深的一点是,我们熟悉的诊断标准,是不是金科玉律,不是的。诊断标准是怎么来的,是人为总结出来的,是依据现有证据不断更新的,而以我们目前对精神障碍的了解,必然离真相还有很远的距离。跟着孙老师学习,咣咣地把我筑起的精神病学体系砸掉了,第一个砸掉的是“权威”,第二个砸掉的是“边界”,一下子世界就扩大了。导师教我“去标签化”,problem-orientedtreatment,而不是细抠诊断,他认为过分套用诊断框架往往陷入这样的误区:“穿不进鞋的脚不是脚”。随着时代发展,新问题不断涌现,现有的诊断体系永远是落后的、不适配的。当然,熟悉诊断标准是第一步,因为它是现有研究、各项指南的基础,也是目前条件下的“最优解”,但是不能迷信诊断标准,质疑才可能进步。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诊断的边界是模糊的,甚至是疾病谱系内可流动的,模糊地带的治疗艺术,可能正是吾辈需钻研之处吧。

许珮玮

赞不赞赏不要紧,喜欢点个在看鸭

1
查看完整版本: 精神障碍的诊断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