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精神障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国的老年科到底在做什么
TUhjnbcbe - 2021/8/29 17:18:00
白癜风医疗机构 http://m.39.net/pf/a_5656376.html
编者按:这篇文章作者是一位医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医院行医,轮转于老年内科。她通过家里老人看病的真实经历,痛斥国内老年科体制,文笔犀利而又饱含情感令人动容。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的中国,我们的祖父母、父母,甚至我们自己,会不会老无所医?

这半年来我家两个老太太接连不幸。姥姥在6月开始食欲减退,到8月已经吃不下什么东西,只喝肉汤。但是姥姥因医院医院产生了严重的恐惧心理,医院,任谁劝也没用。病情拖着,直到8月31号晚上呕吐一次,随即出现低血压休克症状,送去朝阳急诊抢救室,于第3天零点在原地去世。

中间当然有问过能不能收入病房,答案是没床。医院问,听到这样的病情,也说没床。我听到姥姥病重的消息当天就请假从新加坡飞回北京,医院,看到姥姥心知大势已去,没有什么挽回的余地了,但是想到家里焦急惶恐的姥爷,病床旁心力交瘁的妈妈,医院老年科和消化科工作的大学同学帮忙联系床位,但当时处在特殊时期,管床的主治医都以马上要阅兵、要给老干部留床为由拒收。当时我们的想法就是让老人到个好点的地方安静、有尊严地离开,而不是在一个左右都是男病人、插尿管也没有遮挡、满地都是平车和地铺的大厅通道,可惜最终也未能如愿。

祸不单行。奶奶于8月在家中摔倒,股骨颈骨折在XX总医院手术,医院疗养。术后康复不顺,老年痴呆症状凸显(术前已有近期记忆障碍),伴有明显的吞咽困难,无法进食。吞咽困难目前在国内没有任何办法,因为没有语音治疗师(SpeechTherapist),对于吞咽困难的严重程度判断、治疗都非常有限。如今奶奶营养状况极差,已经尝试鼻饲,但是老人不配合,鼻饲管下不进去。在国内,这种病例送到哪医院也不会有科室接收。但是在新加坡,摔倒、老年痴呆伴谵妄、吞咽困难就是典型的老年综合征,可经急诊收入院治疗。

在医院的老年科主任讲过,在生命的两端,老年人和婴幼儿一样,是一个特殊群体。但是在国内,好医院、大医院的老年科就等同于干部科,设立是为了体现某些人的特权待遇,在病种和治疗上和其他内科专科没有什么不同。医院老年科主任会以心血管为主攻专业,在网络平台上大谈特谈如何给老年人放冠脉支架。在新加坡,如果说老年科会给病人放心脏支架,简直要惊掉人下巴。

老年科应该管的病主要是老年综合征(GeriatricSyndrome),包括:跌倒和步态异常,各种记忆、认知障碍(痴呆)和谵妄,体位性低血压,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小便失禁和潴留,便秘,慢性疼痛,运动功能减退,生前预嘱和临终关怀(可独立成亚专业PalliativeMedicine)。所谓老年科四座大山:识记不能、吃饭不能、二便不能、活动不能。这些功能障碍都是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功能退化而产生,但又不能归为其他器官系统的疾病。这些病在老龄化的新加坡非常普遍,医院都是忙碌的大科室。

老年科的工作范畴应该是其他专业科室不能做的,而不是去与其他专业科室有直接的重叠或冲突。心脏支架应该是心内科来做,不管病人有多老。病人太老不适合放支架,心内科给出药物调整方案,病人可交给老年科来管。老年人摔倒骨折,送到骨科做手术,术后因疼痛、使用止痛药出现谵妄,或继发感染出现谵妄,这些都需要请老年科协助处理,骨科大夫不会管也不屑于管,但是他们有义务请相关科室一起来管。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国内的老年科在其位却不能谋其职?原因很简单,因为老年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基本上是靠纯临床,没有高级的检查、高级的药,也就没有钱赚。所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医疗制度。

我们的医疗建设国家投入少,医院基本是自负盈亏,所以本来不医院只能自己想办法打好自己的小算盘,否则员工就没饭吃。这种制度就决定了科室设置和运作的前提是其所收的病人、治病的过程能够带来收入,保持收支平衡。所以能赚钱的病大家愿意收,可能会赔钱的病就没人收;能做手术、用器材的病就有人收,只能保守治疗、疗效有限的病就没人收。老年病的治疗趋向保守、避免有创,用药追求简化,基本上都是没钱赚的,医院会设置专门看老年病的老年科。

而在新加坡,医院各个科室相同年资的大夫收入基本相同,并且和工作量不挂钩,中低年资轮转的大夫属于*府员工,工资由*府支付,所以没有所在科室是赔了赚了的问题,小大夫在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也不用考虑哪个专业更赚钱。

我们的国家用了很多年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让人人都有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但是医疗却还做不到。不是说医疗太贵百姓看不起病,而是现医院科室设置有缺陷,很多常见的病时时处处在发生,却没有地方可以看病,因为压根儿就没有这样的科室,没有会看这病的大夫。这不是无药可医,却是无医可看。

还有一个差距就是我们的医疗还停留在“治病”的层面上,而不是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在新加坡,医院除了要治病,还要管病人的“功能”,要病人会走路、生活能自理;终末期的病人要给予临终关怀,减少痛苦、保留尊严。老年病人的管理分三个层面:medical,functional,social。

Medical就是要治疗的疾病;functional就是病人因为患病而影响了生活各方面的功能,包括行走和自理能力;social就是患者因病不能行走或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找谁来照顾。大夫、护士管治病,治疗师(therapist)管功能,社工(socialworker)管找人照顾病人。治疗师(therapist)包括了几种不同的职业:物理治疗师(Physiotherapist),职能治疗师(Occupationaltherapist),语音治疗师(Speechtherapist)和营养师(Dietitian),这几种职业在我们医院寥寥无几。

帮助病人保持行走能力、生活自理很重要,因为这是有生活质量的大前提。高龄老人很容易出现各种功能障碍(Functionaldecline),每次生病都是一次打击,病治好了可是却元气大伤,没了力气走不了路,或者出现犯糊涂、不爱吃饭等等,这些情况很大一部分是靠这些治疗师,而不是靠吃药打针。

当病人进入终末期或者高龄老人病重无力挽回时,医疗机构应该提供帮助让病人有尊严的离开。医生应该尊重病人的意愿,如果病人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患者考虑最大利益的方案。如果确定用药的目的是减少痛苦而不是拖延毫无质量的生命,临终关怀科的医生会根据病人的需要,给予止痛、麻醉药物,即使这些药物会导致昏迷、抑制呼吸甚至加速死亡。高龄患者时刻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因此临终关怀也是老年科的重点内容。很多老人的意愿其实是在家中走完最后的生命,医院病房或者抢救室。医院的临终关怀服务可以延伸向社区,进入患者家中给予帮助。

国内的医疗基本上还没有临终关怀医学专业的概念,生前遗嘱也远没有普及,白白让那么多老人受苦。我的姥姥就是坚持要待在家中,即使她知道自己面临死亡。她曾经是大学教授,喜欢弹钢琴、打太极拳,直到今年还在学英文,学电脑。我理解她的选择。但是在这最后的三天她被绑上了心电监护,大小便失禁,在一些陌生人旁边没有遮拦的被人换尿布、清洗下身,手脚插着静脉针靠升压药维持血压,四肢斑斑淤紫,直到护士们再也找不到可以扎针的血管。我还清楚地记得她最后说的一句话就是她要回家,最后一次睁开眼睛看我,眼中全是怒气。而我只能盼着这一切早点结束。

正如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绝大多数时候也无法选择自己的死亡。为了让病人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如何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才是我们需要老年科存在的原因。

愿每个人都有善终。

文:潘牧雯

来源:“陈净大夫”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的老年科到底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