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国际通用的精神障碍诊断(ICD和DSM),早已不再认为性倾向是任何形式的疾病。
可是LGBTQI(性少数群体)的生存,依然艰难。
1在中国,LGBTQI群体人数有多万;每20个人当中,就有1个。年发布的《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中写道:
仅有约5%的性少数人士选择公开自己的性倾向、性别身份或独特的性别表达方式。......所有性少数人士都对健康和社会服务领域的歧视深表担忧。......他们同时担心能否获得高质量的、友善的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也就是说,有约95%的性少数人士不为人所知,ta们的痛苦则更为隐秘,潜在的心理支持需求量巨大。
即使是为数不多能为LGBTQI人士提供社会支持的群体,如心理咨询师,依然令ta们感到担心和不信任。
2如今,越来越多的咨询师会在个人简历中加上一条——“LGBTQI友好”。当一个LGBTQI来访者走进咨询室,意味着如何帮助来访者看清ta们真正的性倾向、性别认同及性别表达?
如何判断这是不是ta们想要改变的,或者能够改变的?
如何帮助ta们接纳自己的愿望,接受自己是谁?
如何帮助那些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性少数人士?
面对ta们独特的临床问题,采用什么方式治疗,背后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如何去分析ta们独特的深层次动力问题?
......
很多咨询师只能自己小心翼翼地探索,因为针对咨询师的性少数群体临床治疗培训,可以说几乎是空白的。3这门课从筹备到能带到大家面前,花了2年多啦。
这是一门临床课,导师KonstantinePinteris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接触性少数群体,擅长LGBTQI群体结合精神分析的研究和治疗。课程包含丰富案例,几乎涵盖了与LGBTQI来访者工作所能遇到的绝大部分议题:
类型与定义:
LGBTQI所对应的定义和群体常见主题:
认同、恐惧、嫉妒、全能感、妥协、禁忌、自尊、性创伤.....
理论与评估: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客体关系、自我心理学、自体心理学......
病理史和正常化:
神经症、性变态、口欲期/肛欲期发育问题、童年性幻想......
独有问题:
文化、关系、治疗、共病......
临床部分:
移情与反移情、咨询师自我暴露......
当代存在议题:
选择、丧失、哀悼、流动、自由、超越、权利/义务、本能......
作为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学完这门课后,你会懂得如何与LGBTQI来访者工作。如果你是性少数人士,或者是性少数人士的家人朋友,或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