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凯文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来源
博雅人文ID
boyarw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请注意这是高考战场上千*万马杀出来的赢家;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这些特别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这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物质越来越丰富,为什么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乏和苍白?
我在高校工作,是一个精神科医生,也是学校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学博士。我在高校除了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之外,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所以,我接下来的话题可能有一点沉重。徐凯文,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我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我曾遇到过的一个案例。对方是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以他的智力、性格、为人处事的情商,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优秀的学者。但是我们和他父母,和他所有的老师一起努力了4年,最终还是没有能够让他真正好转起来。这样的个案,我在过去三四年中经历了很多,而且越来越多。这让我想到一个词,叫做“空心病”。“空心病”是什么意思呢?我征得一些典型个案来访者的同意,把他们写给我、说给我的一些话,念给大家听:“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一位高考状元在一次尝试自杀未遂后这样说道。“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这是又一个同学的描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共同的特点,就像他们告诉我的:老师,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孩子出了问题大概率父母和老师也有问题今年7月,我和太太、女儿在毛里求斯度假。大约是北京时间14时,我的一位学生给我发来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