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石凤阁和石今元先生从病性的角度出发,总结和归纳了“八大状态辨证”,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疾病。供临床参考,也欢迎大家学习和讨论。
一、阳性状态亦称阳性证、热性证、寒性药证、寒性药状态(包括苦寒、甘寒、酸寒、咸寒状态药)。
阳性状态,是反映人体功能亢奋、能量代谢增高的病理反应症状。
阳性状态,是诊治热性疾病的总纲。
热性病包括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治阳性状态病,需用寒性药物,故又称为寒性药状态。
阳性状态病具有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特点的临床表现,是症状表现于外的,且易于发现。
阳性状态主见于热性病初起及极期(亦有例外,如中*性菌痢、休克型肺炎可表现为阴性状态)。
阳性状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病情变化较快,面色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口渴欲饮冷,痰涕*稠,出口气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或红绛,苔*或*黑生芒刺,脉浮数或洪大、滑实等。
郑钦安特别强调指出,呼出口气“气出蒸手”还是“气冷”,借以辨别阴阳。有时病情错综复杂,阴阳难辨之际,仅凭此一点即可作出判断,这是他独特的辨证心法。
例如郑氏在判断“身冷如冰,形如死人”一症时,他是这样求证的:
“病人八九日,初发热,口渴饮冷,二便不利,烦躁谵语,忽见身冷如冰,形如死人。此是热极内伏,阳气不达于外,证似纯阳。此刻审治,不可粗心,当于口气中求之,二便处求之。
予验多人,口气虽微,极其蒸手,舌根红而不青,小便短赤。急宜攻下,不可因循姑息,切不可妄用姜附。”
二、阴性状态亦称寒性证、阴性证,辛热药证、辛热药状态。
阴性证是人体的生理机能明显降低,能量代谢明显降低所表现出的病理状态,其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1.神
目瞑倦怠,精神萎靡,声低息短,少气懒言。
在审阴性状态时,神是最重要的。凡所见脉息、声音、面色、饮食、起居,一切无神者当皆视为阴性状态。
“不问发热、汗出、谵语、口渴、饮食,但见无神,便以大剂回阳饮治之,百治百效”。
2.口气
即出口气的感觉。凡阴性状态,必气微、气短、气冷,出言微细,口吐清水,饮食无味,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饮。其中以出口气冷至为重要。
3.色
面色、唇口青白,爪甲青。
4.舌
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或淡白润滑,舌无苔而润。以上强调舌润滑不燥(此为阴性状态兼湿性状态)。
5.脉
脉浮空或细微无力。当脉证不符时,当舍脉从证。
6.二便
小便长清,大便溏泻。
郑钦安判断阴证的真机主要是:
“只要舌不红绛,苔不*燥,口不渴,不思水饮,口气不粗不热,二便不*赤秘结,即外观大热、头痛、身痛、目肿、口疮,一切诸证,一概不究,统统按阴证看待。”
这就是其强调的百发百中的“用药真机”。在这里,郑氏突出了神、舌象、口气及二便。
7.其他
下述疾病,绝大多数皆表现为阴性状态,诊时尤需注意辨之。
如久病的感染性发热,久病的小便*,久病的大便秘结,久病的虚汗、夜汗,久病的午后面赤,久病的发热致四肢厥冷,久病的午后发热,久病的夜间发热,久病的高热无神,久病的高热指甲青,久病的发热内冷,久病的足发热如焚,久病的体温下降;
长久应用抗生素,长期应用苦寒性中药,老年性疾病、出血性疾病、慢性咽炎、慢性喉炎、慢性腭扁桃体炎、慢性牙龈肿痛、慢性肾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诸多慢性疾病,临诊时当细辨其阴性状态。
治疗阴性状态疾病,需主用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等辛热药,故亦称其为辛热药证,或辛热药状态。
三、虚性状态亦称甘味药证,甘味药状态。
虚性证状态,是由于人体生理机能下降所致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概括。
治疗虚性状态病,当以甘味药为主,如甘草、大枣、山药、*精等,故又称为甘平味药证。虚性证,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状态。
1.阳虚性状态,亦称甘温药证、阳虚性证。
治疗阳虚性状态,需用甘温药为主,主要有*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等,故此状态又称为甘温药证。
阳虚状态其主要临床表现有,面色白而无华或面色萎*,少气懒言,精神不振,疲倦乏力,自汗,舌质淡白,舌苔薄白,脉虚弱。
阳虚性状态与阴性状态相比,其病变程度轻,大多无生命危险。或是阴性状态的早期。
阳虚性状态的治疗,虽以甘温药为主,但临床上为了提高疗效,也可适当的加入辛热性药,但是与阴性状态用辛热药,其剂量则要明显的减少。
2.阴虚性状态,亦称甘微寒药证或阴虚证。
治疗阴虚性状态者,需应用以甘微寒性药物为主,主要有西洋参、生地*、天冬、麦冬、百合、沙参、桑椹等。故亦称阴虚性药证,为甘微寒性药证。
阴虚性状态证主要是热性病的后期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的人体体液不足,微量元素下降,或是内分泌失调等而出现的症状。
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舌质红干而少苔,脉数无力等。
在治疗时,在应用以甘微寒药物为主方时,为了提高临床疗效,也可于方中加入小剂量的辛热药,以体现中医的“阳生阴长”;
亦可于方中加入乌梅、山茱萸、山楂、白芍等酸味药,以酸甘化阴。
由于甘微寒性药多质黏而不易消化,消化功能减退者,多于方中加入助消化药,如山楂、麦芽、神曲药,或增加胃肠动力药。
四、血瘀性状态亦称血瘀证,或辛咸性药状态。
血瘀性状态其主要是面色晦黯或紫黯,口唇色紫或青,指甲紫黯或青,舌色青或青紫,舌上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怒张而青紫,脉细弱或涩。
静脉注射时,头皮针处回血慢,或不回血,或需回吸方回血。血色紫黑,随活血药的应用,血色逐渐转红(是血瘀状态改善的临床表现)。
血瘀性状态,在治疗中主要应用辛味的川芎、红花、葛根、当归、三棱、莪术等药,或咸味的地龙、水蛭、土鳖虫等药物为主,故亦称辛咸药证或辛咸性药状态。
血瘀性状态,在治疗中可适当加入辛热药的附子、肉桂以增强人体的生理机能,提高临床疗效。
五、气郁性状态亦称郁证,或辛味药状态。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常精神抑郁,易惊悸,失眠多梦,脘腹胀满或疼痛,呃逆,善太息,或咽中有异物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患气郁状态病者,性格多内向,对精神刺激应激能力差。其发病多与情绪受刺激有关,情绪或急躁或低落,其中,必引起消化功能异常为主。
治疗此状态者,多用柴胡、枳壳、陈皮、香附、川芎、薄荷、青皮等辛味药为主,故称其为辛味药状态或药证。
患此状态病者多体形瘦弱,故治疗上尚需加入甘温药以补之。
六、燥性状态亦称燥性证,或甘酸药状态或证。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干燥,口干无津,唇干或唇裂,肌肉脱水消瘦,尿少便燥,舌体干燥不灵活,脉弱。
此多因久病使体液减少,微量元素不足,或大汗、大吐、泻下或失血、脱水,或热性病过程中耗伤体液所致。
在临床治疗上,多用甘味的甘草、山药、太子参、沙参、西洋参、生地*、天冬、麦冬,或酸味的乌梅、山茱萸、桑根、白芍等药为主进行治疗,故称为甘酸药状态,或甘酸性药证。
七、湿性状态亦称湿性证,或甘淡性药状态。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或肢腹浮肿,或面色*胖而黯,眼睑微浮,容易困倦,脘腹胀满,肢体沉重,大便多溏泻,小便多不利,舌质淡胖有齿痕且湿,舌苔白腻或*腻(湿兼热),脉缓或滑。
局部的红、肿、痛、热(由局部感染引起),当视为其局部湿热;全身由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热性病的湿热,当视为感染性湿热,其治疗与湿证不同,当以苦寒药治湿为主。
治疗湿性状态病者,主用甘淡的茯苓、猪苓、薏苡仁、淡竹叶、车前子等,故亦称甘淡性药状态,或甘淡性药证。
八、活性状态亦称活证,酸涩甘药状态,酸涩性药证。
此证为笔者所创。
活性状态是指在应用中西药活血过程中,由于药物过量或时间过长,或由于疾病(如血友病),或疾病使凝血机制被破坏,使机体的凝血时间短于正常时间,机体易发生出血症状的过程。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面色较红润,指甲、唇色红润。舌质鲜红,用放大镜观察可发现舌上乳头渗血,往往是患者出血的危险先兆。
辨活性状态的主要方法是观察患者静脉注射时,头皮针处的回血状况。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发现头皮针胶管处的回血,一天比一天逐渐变快,且血色逐渐由黯而转红。当血色鲜红而回血快时,当禁用中、西活血药,以免发生内出血而出现意外。
治疗活性状态证时,主要应用酸味的地榆、马齿苋、墨旱莲、乌梅、白芍,或涩味的龙骨、乌贼骨,或甘味的阿胶、三七、大蓟、小蓟、生地*等,故称为酸涩甘药证。
九、兼性状态证临床上有时以单一状态证表现为主,有时又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合并状态出现,故临床应细辨之。
如阳性状态兼湿性状态、阴性状态兼湿性状态、阳性状态兼燥性状态,阴阳虚状态兼有、阴性状态兼局部阳性状态、湿性状态兼局部阳性状态等,皆宜临床灵活用药。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经典方剂活学妙用》,石凤阁,石今元主编,人民*医出版社出版,.1。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