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任何一个版本的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中都没有“遗传性精神病”这一说,最多也就是患者或家属咨询一名正规精神科医师(绝非莆田系)“这个病遗传吗?”,医师会诚实的回答你“它有一定的遗传性”。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遗传性疾病?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第五版《医学遗传学》给出的定义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遗传病等。
精神科所包涵的疾病有数百种,并不是所有都和“遗传物质”有关,比如心因性精神障碍(应激相关障碍)、比如一些心身疾病(神经性厌食症、贪食症),更不要说一些因社会环境、家庭、工作、人际关系问题所导致的心理疾病。举个栗子:一个你默默看对眼儿的朋友,他/她最近被boss刁难、和同事之间发生“甄嬛传”,碰上父母闹离婚…总之忙的焦头烂额,结果出现了心烦、失眠等焦虑症状,到精神科就诊被建议吃点儿抗焦虑药,你左思右想“不行,这货有病啊,不约,有精神病的我们不约”,然后果断地离开她/他。依我看这不是精神病遗不遗传的问题,而是一个爱情观和同理心的问题。
遗传,作为生命现象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和任何一个其他医学学科一样,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真实存在。与遗传有关的精神障碍除了有精神分裂症,还有心境障碍、部分神经症性障碍、部分儿童心理发育性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因为研究者和样本量的不同,我不在这里一一举出其遗传率的数据。它们基本都属于前文所提到的“多基因遗传”,也就是说异常基因不只一个或两个,而是在染色体的不同位置、许多基因协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影响下基因有累积效应,它们不存在“显性”或“隐性”的关系,有时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要远远大过一两个异常基因,但是要指出的是,亲缘关系越近基因的叠加效能越高。
所以我们与其在回答“这个病有可能遗传”,不如说“它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倾向”。
版权声明
绿丝带
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