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已警示:21世纪人类的头号杀手是心理问题。《人民日报》《生命时报》人民网等媒体共同报道:目前与情绪有关的病已达到多种,在所有患病人群中,70%以上都和情绪有关。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世界精神医学期刊》上的研究也发现,有严重精神问题的人寿命平均减少7-24年。《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通过对全国约万人的心理健康分析,显示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目前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有16.1%,而心理健康的人仅为10.3%。这些切实的数据引起了大众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在这一期的文章中,我们来一起聊聊心理健康领域相关概念。1概念辨析心理和精神一个人“心理有问题”和“精神有问题”,哪一个更严重?很多人会觉得精神疾病比心理疾病的症状更为严重,认为精神障碍是由于脑内化学物质发生障碍而引发的疾病,而心理疾病是个人“胡思乱想”的结果。而实际上,这里的“心理”和“精神”从学术角度来说是同一个概念,均对应于英文“mind/mental”。疾病与障碍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ICD)从年出版的第9版开始,就不再将精神科疾病称作“疾病”,而均称为“障碍”。原因之一是,目前我们还难以确定精神疾病的病因,也无法精确地对其进行检测和诊断,但为了研究和治疗,只好先将一些出现特定症状的人归纳成为一类,给予一个暂时性的「病名」——“障碍”(disorder),以此来区别于医学上“疾病”(disease)的概念;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这能更好地消除精神障碍患者的病耻感,改善患者就医现状。从这种角度来说,我们平常所说的心理疾病、精神疾病、心理障碍和精神障碍其实都对应了同一个概念,即“mentaldisorder”(以下统一称为心理障碍)。当然,一些书籍、专家依然会使用“心理疾病”一词来特指心理障碍中更为严重的部分,对此的说法目前还不是绝对统一的。2心理概念框架心理异常首先,一个人的心理出现的不健康状态,统称为“心理异常”。心理学与精神病学公认的心理异常的判断原则有三条:1.心理反应的合理性原则——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和心理表现是否与客观环境相适应。如,无缘无故地发怒。2.心理过程的协调性原则——各个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之间是否协调一致。如,认识到从事某件事对自己意义重大,却激不起任何情绪,行动上也拖拖沓沓。3.个性特征的稳定性原则——个性特征是否出现了难以理解的改变。如,乐观热情的人突然毫无原因地(或因为很小的事)变得沉默冷淡。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最“初级”(非病理性)形态,叫做“心理问题”(mentalblock)。通常受一定的情景所诱发,且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暂时性。几乎所有人都可能遇到心理问题。如,考试时可能出现的情绪过敏性紧张、思维反应迟钝、健忘等;由于失恋、落榜、人际关系冲突造成的较大情绪波动、失调;一段时间内不良心境造成的兴趣减退、生活规律紊乱甚至行为异常、性格偏离等等。像这些问题大多数人往往自我调节或求助父母、亲朋、老师等帮助来调节,假如通过这些调节方法仍无效果时,就需要找心理咨询医生寻求帮助。一般心理问题若没得到及时解决,可能会逐渐积累、迁延、演变,变成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开始脱离诱发情景而依然长期存在,且具有明显的经常性和持续性。如,感到不能被他人欣赏,无根据地焦虑,时时事事吹毛求疵等。心理障碍当心理问题不断放大,多种心理问题集中、综合,则可能发展为“心理障碍”(病理性)。心理障碍是一个人表现为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这种“没有能力”可能是器质性损害或功能性损害的结果,或两者兼而有之。其特点可概括为:①心理机能失调;②个人的痛苦;③非典型/文化所预期的。轻性心理障碍包括神经症和人格障碍。我们常说的神经症(neurosis)便是轻性心理障碍的一种,它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了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重性心理障碍,也就是精神病,包括器质性精神病和功能性精神病。重性心理障碍中有脑部的病理变化的又可称为器质性精神病,目前暂未发现明确脑部病理变化的功能性精神病。3总结综上,我们可以粗略地总结为,对于那些心理异常的程度并未达到医学诊断标准的状态,我们通常称之为心理问题,表现为心理健康的人群处于短期心理不健康的状态中,他们可以通过寻找心理咨询师处解决自己的问题,而这些有心理问题的人被称为来访者。而对于那些达到医学诊断标医院的精神科寻找具有处方权的心理医生治疗,特别是药物治疗,他们的情况称为心理障碍。但是对于一些更加具体的概念区分其实并不绝对,还是要视具体情况来看待。编辑
葛鸣君责编
曾玥琪校对
徐书晴审核
胡玮来源
SBMS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