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精神障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为什么ldquo减负rdquo的
TUhjnbcbe - 2021/6/28 19:38:00

为什么这些年减负的道路越走越窄?我们究竟如何回应当下舆论对减负话题的争议?小新君选取了最近几天的舆论热文,将主要观点分享给大家。

编者按:

今年的“*府工作报告”提到“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减负问题再次引发舆论争议,甚至反对的音量突然大幅度提升。这个话题因此成为春天首当其冲的教育乃至社会热点。

我们完全赞同今天的中国中小学教育需要“减负”,也非常钦佩一些区域率先行动起来,比如推迟上学时间,晚九点后不作业等措施。我们认为今天的中国学生,减的是时间精力学习内容的“不堪重负”,减的是简单重复低效的“无意义之负”。也期待在学校及家庭高度重视显性教育成果的前提下,通过减负去倒逼更加事半功倍的有效学习:教师要更加科学地教,学生要激发潜力地学,评价要更加多元综合地评,升学是更加开阔有选择的路……

这个过程,必然会有一段不确定期。这样的改革,当然会承担一定的舆论风险,甚至先行者代价。但至少,迈出这一步,让教育从“绕不开的大问题”走向了“可以对付的小问题”——虽然仍有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向每一位减负令的区域决策者致敬!期待您有更加彻底、系统、结构性联动的减负措施。

为什么这些年减负的道路越走越窄?我们究竟如何回应当下舆论对减负话题的争议?小新君选取了最近几天的舆论热文,将主要观点分享给大家,期待帮助教育决策者、学校教育人和家长,更加理性、全面、系统地理解中小学减负这个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以及关乎民族未来的国家大事,在减负道路上科学、合理地作出判断、决策与行动。

1

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

(宁南山,深圳家长)

陷入教育竞赛

教育负担猛增的家长

平时一到周末,家长们就带着孩子游走于各种辅导班之间,疲于奔命。自从中国开始给学生减负,学校从教育领域往后退以来,中国的家长们是越来越累了,负担越来越重了,各种教育机构大赚特赚。

年12月新浪教育发布了《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调查显示,教育支出已经占到了中国家庭支出的20%以上,其中在小学+中学的12年中,课外辅导费已经超过了学费和生活费成为第一大支出。

不仅如此,现在深圳比较知名的课外培训机构,进去是要考试的,通不过的人家还不收,不仅如此,由于课外培训机构发展迅速,可以高薪吸引优秀教师加盟,已经出现了课外培训结构的教学水平反超学校的趋势。

国家从教育领域退出了,唯恐孩子掉队的中国家长们开始了教育投入竞赛。

疲于奔命的年轻父母和孩子的分化

国家规定下午三四点就放学,好的学校,负责任的老师根本不会放松学生的学习,一样会布置各种作业,一样会安排各种学习。

而有的学校则早早的放学,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大部分本身就缺乏自律能力,如果不去接送让其自行回家,在家长不在的情况下,很多学生聚众疯玩,上网吧甚至去KTV,早早回家的也是看电视玩游戏。

后者往往是比较差的学校,而这些学校其实更应该加强学习来弥补教学水平差距。

年轻父母们也疲于奔命,从单位到孩子学校接上孩子,送回家再到单位,往往时间一晃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天天这么做势必在公司面临巨大压力,上班脱岗也是不允许的行为,很多时候也根本走不开,只能委托家里老人接送,如果家里老人身体不好,或者不在身边在老家的,根本没有时间接送孩子。又进一步滋生了校外托管机构的发展,又加大了财务支出。

减负已有前车之鉴,为什么我们还要在错误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在九十年代的时候,减负的声音就开始逐渐起来了,素质教育的呼声此起彼伏。各种报纸,电视,杂志社经常发各种素质教育的文章,论证的方式几乎都是类似的,那就是:

中国学生太累,累了半天还创新能力不行,动手能力不行,自理能力不行,只会死读书死记硬背,高分低能,情商低。

外国学生都是快乐教育,创新能力强,激发创造性思维,不然怎么是发达国家呢?

在那以后,减负的风潮和呼声逐渐高涨,最终影响到了国家和*府的决策。

年,中国教育部发文提出“小学生在校时间不超6小时”,国家卫生部门也从学生健康角度对学生在校时间作出定量。

深圳市教育局在年出台了《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指导意见》,明确小学生在校时间不超6小时。

一直到年的今天,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小学及幼儿园的放学时间多集中在15时30分左右浮动。

减负好不好

日本的宽松教育已经有很好的案例。

关于日本的教育减负改革,快微课曾经推送过这篇文章:减负毁了一代日本人。

中国现在进行的减负运动,和日本历史上三次宽松教育改革方向几乎一模一样?都是减少学生的在校时间,都是试图阻止学生学习更高难度的课程,都是取消考试排名不再激励学生学习。

日本这三次宽松教育改革也带来了很恶劣的后果,第一个是日本青年综合素质的大幅下降,再就是给日本家庭造成沉重的额外教育负担。

意识到宽松教育出了问题的日本,在年对“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了小幅调整,年使用新的“学习指导要领”,不再实行宽松教育。

年8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宣布了一条消息,年将在全日本小中高学校实施的新“学习指导要领”,将会大量增加学校课程的课时和内容。

这个等于宣布日本彻底的放弃了“宽松教育”,重新回到高强度学习的轨道。

很遗憾,现在我国的减负大方向,就是在重走日本的路。

我们为什么不能减负

为什么不能被“快乐教育”迷惑

1、减负其实就是公办教育从教育领域退出,把教育的责任从学校推给家庭。

极大的降低和弱化了公立学校的地位和作用,而私立学校,贵族学校,知名校外培训机构则得到迅速膨胀的空间,我们要做的是把一个国家的教育能力建立在公立学校,而不是私立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和家庭。

在教育建立在公立学校,可以极大的提升教育效率,让孩子晚几个小时放学,在学校一个老师可以管理三十个甚至五十个孩子,而让学生早早的放学,却让三十个家庭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不只是老师教授学生一对多的效率更高,学生在一起学习也可以互相促进,在学生在学校多呆一段时间,进行统一的学习训练,看起来老师的劳动量增加了,但是可以极大的提升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对于老师,我赞成提高薪资标准,以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进入。

另外公立学校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可以极大压缩校外培训机构的生存空间,降低家长们进行教育竞赛的成本,高质量的学校教学,可以将家长们从校外教育竞赛中解救出来,这才是我们该要发展的方向。

2、统一教学质量,提供平等的教学机会,给予底层上升的希望。

减负的结果把教育孩子的任务推到家庭一边,事实上是对底层孩子最大的不公平。因为底层孩子的父母们,其眼界,能力和见识总体是和中产和富人父母们存在差距的。

要让底层孩子有机会上升,国家和公立学校必须要负起责任,作为光明道路的指引人,同时作为训练者提供高质量教学,让不是让底层孩子依赖自己父母提供教学,不能依赖底层孩子纯粹靠自己的父母指引人生道路。

越是往底层,父母提供良好教育环境的可能性越小,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父母们是什么样,我想每个扶贫干部内心都有些体会。

我有一次,路过深圳某城中村,路边一个铁皮棚子的便利店,里面两个穿着校服的少年在帮父母看店,看店的过程两个人就在玩手机打游戏,而且还抽烟。

他们这个时间要是呆在学校学习该多好!

3、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

不要让孩子们小时候别人在学习的时候,自己却在“快乐”的长大。小时候不对孩子进行严格训练,让他长大后走向社会才发现生活的残酷,在我看来这跟一支*队不对新兵进行严格训练就让他们上战场没什么区别。

实际上,从小没有经历过努力奋斗,刻苦学习的孩子,不只是进入一流大学的机会渺茫,而且长大后往往做事不能坚持,半途而废,浅尝辄止,接受挫折和承受压力的能力也很差,在职场缺乏竞争力。

各种课外兴趣机构多如牛毛,篮球,游泳,跆拳道,吉他,你和老师聊一聊就可以发现,凡是能够静下心来学习的,能够在疲劳和辛苦中还能坚持练习的,往往都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4、要正确的理解“快乐的童年”

减负常见的理由是,要让孩子过一个快乐的童年,然而我想说,把学习看成是负担,这是完全错误和狭隘的理解,快乐仅仅限于课外活动,看电视,玩游戏,放风筝,同学聚会之类么?

通过努力考试考好了,获得名次提升,真的也会很快乐啊,谁说用功读书就没有快乐的童年?说努力学习就会不快乐的人,有体会过老师当堂宣布你获得第一名是什么感觉吗?

通过自己或者集体的努力获得成功,这样得来的喜悦感才是最强的,通过刻苦的集体训练获得篮球比赛名次,通过学习学会用吉他弹奏自己最喜欢的歌曲,通过不断练习击败全市的学霸成为物理和数学竞赛奖牌。通过学习演讲技巧获得当着数百人甚至数千人当众讲话的能力。孩子通过努力和练习,在竞赛中获得成绩的兴奋样子,对他自己也是伴随一生的美好回忆。

在奋斗,努力,团队合作和竞争中,获得的快乐,喜悦,悲伤,沮丧,都将是孩子的财富。没有孩子会长大后后悔自己当初付出的努力,因为都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2

教育部,请把减负进行到底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被“补习班广告”包围的小学生

自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新一轮减负令以来,我听到的多是缺乏信心的疑问:这回真的能减下来吗?因为毕竟减了几十年了,却是一个越减越重的结果。

孰料,这几天舆情大反转,两会期间,《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以下简称《不要减负》)的网文刷屏,言之切切,一片忧国忧民之情。感觉怎么与我们那么不同,似乎不见天日、拼命刷题的教育竟然如此美好,一旦改变,民族的命运、国家精英将毁于一旦!

想来作者一定是“牛蛙”的牛爸,说的是他们“蛙圈”的心里话。细看此文,感到逻辑凌乱,杂糅着几个并不相同的问题,试着分别加以澄清。

关于下午三点半后的学生的托管问题

首先需要说明学校为什么不能把小学生的在校时间填满。在美国,大约是下午2点左右放学;在德国,小学全部实行上午半天上课。在台湾,小学低年级半天上学,三四年级每周有三个下午不上课,五六年级每周一个下午不上课。

这里涉及的教育理念,如一位美国校长所说,学校只能对大多数学生提供共同的、基本的教育,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等等,必须靠家庭教育,因此,学校需要为家庭教育留出必要的时间。

这当然增加了上班家长的不便。国内的家长以双职工为主,学生下午课后的照料和服务问题就更加突出。但这一具体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各地已经出现了不同的尝试,实行弹性的接送时间。

北京市是按生均元的标准购买社会服务,将文艺团体、培训机构等引入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家长同时关心的是学校组织的课后服务,既包括发展兴趣爱好的社团活动,也包括让孩子在学校看书、做作业的照料看护;还可以组织面向学困生的“补救教育”,帮助他们巩固和补习学业。

事实上,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这种“补救教育”是由*府的专款、聘专门教师进行的。由学校老师组织开展课后服务的好处是方便安全又更为便宜,全部问题是卡在收费上,因为治理“乱收费”,从而成为无米之炊。

因此,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落实学校自主权,让学校自己决定怎么做,用多种方式满足家长的实际需求;二是要解放思想,打破在经费使用上的清规戒律,不要把学校视为行*机关来管理,激励学校做好事,把好事做好。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的事,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李一诺说回到北京,最怀念美国的,是几乎所有孩子可以低成本享受到的资源:无处不在的社区图书馆,各种儿童博物馆,和几乎所有成人博物馆都有的儿童项目。

美国每个几万人的小城市,都有藏书极其丰富的公共图书馆和给孩子的阅读项目,而且对所有人都是免费的,而中国几乎还不存在。

儿童博物馆是儿童教育极其有效的资源。美国共有家博物馆,其中家是儿童博物馆,占世界儿童博物馆总数的70%。即平均每20万儿童就有一家博物馆,每一个小城市,都有一个自己的博物馆。

而且,在过去5年中,美国70%的博物馆增设了面向学生和教师的服务,其中88%的博物馆开展了针对幼儿的教育项目。

中国的数据是怎样的呢?中国博物馆专门针对儿童的只有3家,而中国有3亿儿童!

《不要减负》提出的其它论据,如私立教育机构不断膨胀,家庭补课负担剧增,年轻父母疲于奔命,对底层孩子的不公等等,正是恶性补习教育、学业负担过重的后果,是应当减负、而不是不应当减负的理由。

看来他所理解的减负,是指学校卸责,把学生推向社会、开展课外补习。这种理解和担心是有误的。

其实,这一轮减负措施首先是整顿教育培训机构,治理恶性的社会培训。因而,正确的提问应当是那些虎妈狼爸的特殊需求应该如何满足?教育培训机构真的会善罢甘休吗?对培训机构的整治,会不会清理了小乱差,强化了行业集中度,从而使培训机构的收费更高?

这种担心显然不是多余的。因为资本凶猛,那些品牌化的培训机构主要不是对学生、而是对资本和利润负责。这是我们需要提防预备的下一回合。

此外,《不要减负》拿日本告别“宽松教育”说事。因为是“隔岸观火”,如何评价日本教育的成败,是最不容易说清的。

日本90年代实行的宽松教育*策,是对80年代严重的“考试地狱”、“教育荒废”的治理。教育荒废表现为儿童恶作剧、自杀、逃学、行为不良、校内暴力、家庭暴力、激烈的考试竞争、学历主义、问题教师、体罚学生,教育效能降低、教育信心失落等多种负面教育现象。

年,日本临教审发布的《咨询报告》的论述,指出“以阴险的欺侮、校园暴力、青少年行为不良为代表的教育荒废,是儿童心灵的荒废,它隐藏着与儿童人格崩溃相关联的危险;”“问题的本质是儿童感到在现在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中,人的尊严、价值、个性没有得到尊重,心灵处于种种重压之下。”

日本学校严重的教育荒废现象成为社会公害,引起全民声讨,才有针对考试地狱与教育荒废现象所做的种种改革。

针对教育荒废现象,日本*府把道德教育放在主导地位,不断改革考试制度,积极推进评价方式多元化。

年,日本实施《学社融合推进计划》,以学校为核心,与家庭和社区合作构建教育网络,以抵制有害环境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年起,取消公立学校的初中升学考试,实施初高中一贯制。年4月起实行每周五日学习制,修改教学大纲,将现有的教育课程内容削减30%左右,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并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时间,等等。

日本是个危机感很重的民族,几十年来一直不断地讨论和改革教育。然而,此一时,彼一时,新世纪以来,日本社会对“宽松教育”的批评日益高涨,争论不休。但争论的双方,都认同当年实行“宽松教育”的目标,即改变知识灌输、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新学力”;都认为改革效果不彰的原因之一,是中高考仍然只重视书本知识的掌握,学生的“新学力”无法得到认可。同时,实施“宽松教育”客观上带来了不同社会阶层学生之间的学力差异扩大。

但社会对“宽松教育”的强烈反弹,认为改革失败最直接的原因,是PISA测试结果下降。PISA的第一次测试,日本排名数学第一,科学第二,阅读第八。PISA的结果,日本成绩大幅下滑,数学从第一下滑到第六,阅读从第八下滑到第十四,科学依然第二。

PISA,日本数学、阅读、科学的排名分别为第七、第四、第五。

PISA,分别为第五、第八、第二,但总成绩已经位居第二。可以对比的是年中国台北队名列第四,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组成的中国大陆联队列第十。

年5月,日本文部科学大臣宣布将于年度之后实施新的“学习指导要领”,重新增加学校课程的课时和内容,显示告别“宽松教育”。然而,还没怎么去宽松化呢,PISA日本就恢复为世界第二了;中国也还没怎么减负呢,PISA就成为世界第十了。可见,如同各种排名一样,夸大PISA测试的功效,以此来评价国民学力是不太靠谱的。

以中国的PISA成绩为例,PISA上海代表中国第一次参评,获得第一,但同时还获得了另外一个世界第一:学习时间最长。平均每周课外作业时间13.8小时,加上校外辅导和私人家教,每周校外学习时间达17小时左右,远高于OECD的平均值7.8小时。作为比较,港澳台的课外学习时间约为上海的一半,日本仅为上海的1/3。那么,究竟应当如何评价上海的教育质量?

推文中认为近年来教育减负“已经出现了负面后果”的举例,是中国奥赛队已经丧失了优势。叫停小学生奥数会降低中国教育的水平吗?事实究竟如何?

最近,长期担任中国奥数国家队领队、教练的华东师大熊斌教授说,这几年我国高中生参加国际奥数的成绩,一队6人可以拿到4-5枚金牌,稳居世界前三,但总分第一却有所旁落,被美国和韩国占据。

原因主要是在高中数学教育领域里,美国和韩国比我们更重视精英教育;我们过于发展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奥数热,一旦拿到了高中招生的“敲门砖”,不少孩子的数学兴趣就一下丧失了。这正是在小学阶段功利化的提前教育、过度教育的后果。其实不仅在数学领域,包括在艺术领域,许多为人瞩目的神童长大后不知去向,大多到华尔街赚钱去了。

所以,如何评价教育的好坏,是比较专门的事。如果仅以金牌为评价,可以再举个日本的例子。

自进入新世纪至年,已有17名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几乎一年一个。那么,日本的国民学力和学术竞争力真的很差吗?当然,有人说他们大多是宽松教育之前严格教育的结果,那么我们不妨再接着看后续的表现,我相信这一趋势不会改变。

由于日本告别宽松教育,舆论对“快乐教育”的声讨也应声而起,认为日本的减负失败是前车之鉴,我们怎能还往坑里跳。其实,中国和日本处在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人家已经走出“考试地狱”了,可能有点“矫枉过正”;我们则还在“教育荒废”中不能自拔!

我们已经在“坑”底了,还往哪里跳?

因此,国人对“快乐教育”的不同评价,背后是对“什么是好的教育”理念的云泥之别。

义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奠基社会公平,是面向每一个国民的保障性、公益性的基本教育,而不是实行选拔、竞争、淘汰,培养少数尖子的教育。当前的教育减负,主要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改变小学阶段的恶性竞争。

一个没有快乐童年、没有健康、没有自我的人生终将是暗淡无光的,哪怕长大后他有学历、有房有车。

关键在于,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时代,孩子们将要进入的世界正在快速地改变,我们熟悉的职业、工作岗位正在快速地消失。他们需要全新的视野、思维、素养和能力。我们需要尽快超越“教育工厂”培养考试机器的陈旧模式,开创面向未来的教育。

如果家长们依然在“为你好”的名义下捆绑和威逼孩子,让他们昏天黑地、披头散发地刷题,他们真的会有美好未来吗?

一位国际学校的校长说,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精英大学质疑中国学生的AP(大学先修课程)成绩,甚至拒绝过高过多的AP成绩。并不是质疑它的真实性,而是质疑“这些母语非英语的孩子竟然能把美国大学的课程考出这么好的成绩,那么,他们究竟错过了什么?”

这就是真正的教育之问!因为他们发现从中国招到不少书面成绩很好的孩子,并不是大家想象的全能通才的优秀学生,而只是被严格训练过的精良的考试机器。他们只学会了一件事情——考试,而在课堂分享、口头报告、学术写作上,都暴露出了致命的缺陷,在大学反而表现出更不适应。

这位校长的观察令人心寒。“大部分中国高中生的气质是不符合他们年龄特质的:排名靠后的学生眼神里满是愤世嫉俗的绝望,成绩中游的学生每日喝着鸡精打着鸡血但身形体态中都透着黑矿里童工般的疲惫,即使是那些所谓不进北大誓不罢休的‘好学生’,眼神里那种不计代价的决绝有时候也让我脊骨发冷。”在他们的身后,都有一位甘愿为孩子砸锅卖铁、自我牺牲的家长。

这位校长说,研究证明,决定学习效能最关键的因素不是老师好坏、不是学校排名、而是学习动机。现在无论哪个年龄段,学生们既不是为求知而学习,也不是为兴趣而学习,更不是为了理想在学习,只是为了在下一个学段争夺稀缺的教育资源,为了过上大人们替我们定义的“幸福”生活。

这究竟是一种教育的成功,还是教育的悲剧?

就治理补课而言,韩国的经验值得特别重视。韩国课业负担、补习教育的恶名闻名于世。韩国媒体报道,在OECD成员国中,韩国学生的幸福感最低,学习压力最大,自杀率也最高。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韩国推行教育平准化*策,均衡学校发展,实行就近入学,并立法严禁课外补习,但收效不大。此后重新使补习教育合法化,通过多种改革疏通开源,提升教育品质。由于平准化*策无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差异,年韩国制定《英才教育振兴法》,以发掘优秀人才的潜能,满足优秀学生的需求。

“英才教育”并不是在课堂中知识灌输的“应试教育”,而是在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社会实践等场所以非传统方式进行。面向多数学生的平准化*策与面向优秀学生的“英才教育”并行不悖,有效提升了基础教育质量。年,出台降低私立教育费用*策,帮助家境贫寒而刻苦努力的学生升入理想大学。年,出台减轻“学院”(培训机构)费用方案,监管和降低培训收费。

另一个重要措施是重建高中教育,建设多样化的高中体系。新世纪以来,韩国实施“高中多样化工程”,其“特殊目的高中”包括外语高中、国际高中、科学高中、艺术高中、体育高中、达人高中等等,并将缺乏吸引力的职业高中打造成炫酷的特色高中,包括动漫,影像制作,翻译,珠宝工艺,网络,多媒体,高尔夫,设计,陶艺,马术等等,从而因材施教,帮助大多数学生放飞梦想。

年3月,韩国提出了未来教育的规划和理想:实现“幸福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以初中“自由学期制”的改革为重点,在初一、初二的一个学期取消期中和期末考试,实施灵活弹性的教育课程,提供多种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职业探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艺术体育活动,帮助学生探索自我,激发学习动机。

年,韩国改革高中入学制度,改革精英高中以笔试为主的评价模式,实施更为多元的招生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力求多方面考察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同时,建立“先就业、后学习”制度,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可见,解决好减负的问题、真正重大的挑战还不是3点半后的课后服务,而是我们如何从应试教育突围!

这无疑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其核心的是*府治理能力和公办学校品质的提升改善,需要确立与时代相符的教育目标,构建多样化的学校体系和评价制度,首先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每天多睡一小时,每天多玩一小时。

显然,这是一场应当由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持久战,我们必须将减负进行到底。因为,有什么样的儿童,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3

以减负名义在天赋上“均贫富”,

不是教育公平,而是教育失能

彭晓芸(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本文转载自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ldquo减负rdquo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