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之声》海报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在以往静默时刻中所忽略的细节:在消除了这个空间所有多余的噪音之后,我们可以听见血液流经身体的声音,而并非完全无声。同时,为了确保声音的真实性,他们更与很多后天失聪者进行交流。沟通发现,虽然这些失聪者有各种各样的听力受损,但并没有受损到完全听不见任何声音。于是,主创决定采用自然主义的声音设计,用人体产生片中的声音,而不依赖于商业音效库。并独创“听诊器麦克风”,即在一个普通的听诊器耳端增加两个麦克风容器,利于捕捉身体振动的声音。《金属之声》剧照所以,本片不同于以往同类题材,以突然的消音或者低频展现角色的失聪,而是通过时断时续的语音、滋滋的电流声、血液的流动声、人体的呼吸声来表达鲁本在不同时刻的听觉障碍。摄影机也时不时在鲁本的主观视角与第三人称视角之间切换。第三人称视角时,鲁本与旁人交流正常,观众只知道鲁本有听觉障碍,而旁人会试图比划手势、写字或大声说话与之沟通。可当摄影机逼近鲁本,变为近景或特写镜头时,影片的声音突然断断续续,时而静默,时而蹦出几个音量不统一的词语。观众能够切实体验到,作为一个失聪人士,是如何接收外界声音的。《金属之声》剧照如此,影片的声音设计便形成了一种沉浸式体验。如果说同届奥斯卡大热《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是用非线性的剪辑方式与繁杂的剧本结构,带人沉浸式进入了一个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精神世界。那么《金属之声》,则是用多维度的声音设计与精妙绝伦的表演,让人真正感受到一个听觉障碍者的生理体验。2双重反类型《金属之声》的声音设计可谓别出心裁,但相信很多人在看片之前,其实是抱着《爆裂鼓手》的期待而去的。尤其是主角鲁本的设定还是一名金属乐鼓手,那角色之间的对决性必定相当有张力。可整部电影看下来,却完全脱离预期。这也是进入本片的第二道关卡——反类型。首先从音乐片来看。主角鲁本起初是一名金属乐鼓手,突然失聪,变成一个听觉障碍者。光看这个介绍,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一个贝多芬式的故事,一个天才鼓手,在遭受生理重创之后,经过百番天人交战,最终完成音乐性杰作。可《金属之声》,偏偏不这么做。影片开场4分钟,确实展现了鲁本高超的乐器水平,他赤裸上身,染一头白发,伴随电吉他与主唱极具金属感的声音,汗流浃背,凛厉地击鼓。《金属之声》剧照到第10分钟,他的听觉突然出现了障碍。他开始用各种方式修复听力。用手掏耳朵,捏住鼻子呼吸,嘴巴不停地一张一合。当然,一切无济于事。医院检查,结果显示,他的听力只剩下两成。已损失的听力难以恢复,而想要保护好现存的听力,只能从此远离充满噪音的场所。很明显,这是让鲁本放弃他的职业与梦想。《金属之声》剧照但医生还是留了一个尾巴,唯一可能的补救措施,是植入一个人工耳蜗,而费用则需要4-8万美元。与鲁本合组两人乐队的主唱露易丝,也是他的女友知情之后,当即决定取消他们接下来的所有巡演。在这之后,影片中的所有故事情节,好像和音乐已经没什么关系了。露易丝替鲁本找到一家位于郊区的失聪人士社区。这是一家专门帮助失聪人士适应失聪生活,建立沟通技能的公益社区。为了让鲁本安心待在这里学习,露易丝不得不离开他,只身远走。这就是《金属之声》的反类型之处,它从一开始的音乐片,突然变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