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精神障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为何精神疾病难以治愈
TUhjnbcbe - 2021/6/24 0:27:00

过去三十年内,中国经济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快速的社会变革造成了心理压力及应激水平的总体升高。

与全球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人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与挑战。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现有精神病患者数量高达1.8亿人,重症精神疾病人数超过万,登记在册严重患病人数已超过万。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精神障碍患病率逐年增高,精神障碍患者早已不是大众想象中让人难以触及的极少数,诸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问题日益突出。

但是精神疾病不同于普通的躯体疾病,出院意味着痊愈。精神疾病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在医院复查、调药。病情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反复发作,这也导致了许多病人短时间内多次反复住院,难以治愈。

本文从三个角度审视精神病患者复发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解决方案。

一、精神疾病复发的原因

01

周围环境的变化

病例1

患者甲言语夸大,情绪高涨,行为冲动,入院治疗好转后出院,出院后坚持服药,因多次饮酒再次出现发脾气、骂人、摔东西,酒醒后情绪依然不见好转,夜眠差,急躁,再次入院治疗。

病例2

患者乙情绪低落,有消极言语,消极行为,入院治疗好转后出院,出院后坚持服药,因工作上出现差错,压力大,再次出现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认为自己什么都干不好,情绪低落,无原因哭泣,无法正常生活工作,再次入院。

患者出院之后步入社会,一时间从封闭的病区到开放的环境,对各种东西都充满好奇和向往,四处走走,拜访亲友,这都是人之常情,但是在“花花世界”的各种“诱惑”中也很容易让自己的心境再次误入歧途。一些患者出院之后生活作息时间不规律,导致睡眠形态紊乱。有的患者因为交际饮酒,导致药效下降。还有的患者因为在封闭病区呆得太久了,猛地出来过度兴奋,为所欲为,肆意挥霍,助长了夸大妄想的症状,这些都容易导致精神症状的再次出现。

现代社会工作和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有很多精神病患者精神失常可能就是这些原因引起的,当他们疾病得到控制,重返社会时还是要面对这一切。刚开始还能做到勇敢,但是时间长了,遇到的挫折越多会让患者难以招架,于是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出现抑郁情绪,导致疾病反复发作。

02

自制力不足和家属监管不到位

病例3

患者丙在家因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精神失常,表现胡言乱语,行为乱,接触交谈困难,生活难以自理,住院病情好转后出院。一星期后患者再次入院。家属诉:因平时工作繁忙,将患者关于家中,患者未能按时服药,再次沉迷于网络游戏,疾病复发。

精神病患者出院后需要监护人严格看管,尤其是一些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因为每名患者的自知力不同,精神疾病需要规律的作息和长期服药才能持久控制,有些患者没有服药依从性,生活自理能力很差,若在没有家属的长期陪伴与提醒,很容易忘记服药,生活上也会回到从前的状态,疾病复发就成为必然的事情。

03

患者本身治疗依从性不足

病例4

患者丁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住院治愈后出院。出院后坚持服药一年,症状控制良好,无复发现象,患者自行停药,后逐渐出现自言自语,情绪不稳,幻听等症状,直至不能正常生活工作再次入院治疗。

抗精神病药有一些副作用,例如头晕,流涎,口渴,便秘等等,还有的有镇静催眠作用。这些作用和副作用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例如上班和上课时间会感到疲倦,发困,浑身无力,头晕等等。为了避免这些不良症状,经常会有患者擅自停掉或减掉一些药,最后精神症状渐渐出现,导致疾病复发。

还有一些患者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不对,总觉得吃了一段时间药症状控制住了,自己已经完全康复了,就无需再服药了。这种想法是错的,在医院治疗期间的痊愈指的是“临床痊愈”,离完全痊愈还有很长的距离。就如同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出院也需要持续服降压药和降糖药一样,精神经病更是如此。

二、如何防止精神疾病的复发

01

加强出院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平时在给患者做健康教育时,特别要对一些康复期患者要做好出院指导,还有对出院患者的家属也要做好健康教育。告诫他们:精神疾病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要严格的按照医生的医嘱按时服药,即便是减药停药也要咨询医生后在执行。出院之后要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不能喝酒,良好的睡眠不但对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有好处,还可以防止疾病的复发。面对重大生活事件自己难以应对时,要多与家人和心理医生沟通,适当的排解负面情绪,同时学会怎样去应对。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实事求是地描述自己的情况,方便医生进行调药,保持疾病不再复发。对于自知力较差的患者,家属应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和服药情况,必要时给予监督和督促,确保患者出院后治疗的持续进行,这样不仅可以预防疾病的复发,还能节约治疗成本。

02

提高药物疗效

药物一旦进入人体,无非有四种结果:一是即有效又无*副反应,医生和病人皆大欢喜,这是最好的结果;二是有效但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只要不良反应在用药结束后消失,或者反应不严重,病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接受的;三是无效也无害,好在多数医生会在数天内发现药物无效,会更换药物,因此这种情况无伤大雅;最让人无法接受和容忍的是第四种情况,即用药后不但没有效果,反而有比较严重的*副反应,使病人的病情雪上加霜!同一种疾病对应的药物,用在不同的病人身上,其疗效会有区别。用药疗效问题直接决定着病情治疗的时间长短。对于精神疾病,本身就容易反复,提高用药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医生在给患者开处方时,实际上是在做多选题。医院,医生开具处方药物往往依据的是临床经验,而不是客观指标。这样做的结果是,一部分疾病得到了治愈或控制,但也难免有一部分药物“文不对题”,最终医生是“劳而无功”,加剧了目前已经十分紧张的医患关系。为了把药物选择准确,科学家和医学家们尝试了许多方法,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无法令人满意。随着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药物基因组学应运而生,使人们终于可以揭去药物疗效与*副反应的神秘面纱,为更加高效和安全的用药带来了曙光。药物基因组学是以提高药物疗效及安全性为目标,研究影响药物吸收、转运、代谢、清除等个体差异的基因特性,以及基因变异所致的不同患者对药物的不同反应,由此为平台开发新药、指导合理用药、提高药物作用有效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降低药物开发总成本,从而提高疾病的治疗质量。

精神病用药领域的的精准医疗

“精确医学”的概念并大力发展相关行业新技术以来,基因检测技术已经深入到诊疗的各个环节,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

而基因检测技术也已经在抗精神病个体化用药领域,逐渐发挥其自身优势。

据统计,在精神分裂患者中,有30%-50%的患对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反应不佳;在抑郁症患者中,仅有30%-45%的患者在足量足疗程的抗抑郁症药物治疗下可获得临床症状的完全缓解。

同一种药物,用于不同患者身上会出现巨大个体化差异,究其原因,除了传统上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依从性等方面外,人类遗传和基因多态性是引起临床药物药效和*性产生个体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随着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药物基因组学应运而生。它是以提高药物疗效及安全性为目标,研究影响药物吸收、转运、代谢、清除等个体差异的基因特性,以及基因变异所致的不同患者对药物的不同反应,指导合理用药、提高药物作用有效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降低药物开发总成本,从而提高疾病的治疗质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何精神疾病难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