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精神障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孩子明显情医院治疗怎么办
TUhjnbcbe - 2021/6/10 20:17:00
经常有人介绍朋友来找宜昌心理医生,孩子明显情绪不好,但是,他们家的孩子死活不来,问怎么办?这是临床常见的情境,通常孩子出了状况,父母着急,但是却没法说服孩子就医。这背后可能有各种原因:一个就是父母在未成年孩子面前丧失权威,孩子阻抗父母的安排。二是家庭里因为就医问题,可能有分歧,父母各自有打算。各有各的担忧。一个说孩子有问题,需要赶紧送医;另一个说不要唠叨孩子,歇几天就好,担心送医会刺激孩子。结果蹉跎半年,孩子彻底拒学。父母有个共同的犹豫:如果医院,会不会受刺激,结果越治疗越严重?妈妈有了打算:不行我就喊娘家兄弟帮忙,绑过来也行!爸爸小心翼翼提出问题:如果孩子送来,是门诊看,还是要住院?治疗室里发生的这一幕,恰恰说明了家庭互动模式:夫妻两个完全没有协商,思考问题、做决定都是单枪匹马。也许担忧孩子问题,才是他们有限的共同之处。家庭治疗师没有指点人家如何生活的权利,能做的也就是和他们讨论家庭的互动模式:怎么来的,怎么维持的,要不要换个方式?因为,促使问题一直持续的,往往就是家人长期的互动模式。谈到这里,妈妈委屈得声泪俱下:家里事情他从来不管,孩子我一手带大,里里外外都是我一人,根本指望不上他……如果家庭治疗师太过感性,就很容易被妈妈的情绪带动,变成果然是“消失的爸爸”造成的家庭系统不平衡恶果。其实,夫妻两个互动,哪有那么简单。如果家庭治疗师明白这个道理,就要保持中立,不要过早进行评判;更不能迅速归因,觉得人家的问题就是因为某个因素;而是要听听另一个人的说法。爸爸首先自我检讨,认为自己确实有责任,性格内向,家务事动手少,妻子很辛苦。随后,爸爸话锋一转:我做什么,她都不满意,时间久了,你也知道人性就是这样子,她越不满意,她又做得好,那我就可以不做了。既然爸爸都谈到人性了,可见他也没少思考家庭问题。那么,他们家的问题究竟是什么,还有,曾经在私立机构接受过五次家庭访谈,获得了哪些经验呢?没想到这次父母异口同声:前任治疗师说我们家庭需要沟通,要改变家庭关系,具体也没有什么建议,没有说我们要做什么。听了他们的话,不禁陷入思考:如何让家庭从治疗性访谈中获益,实在是不容易。父母承认需要改变家庭关系,但是他们只是在认知层面获得这样一个信息,但是对于行为改变层面,却完全没有概念。听到,不代表知道,知道,不等于做到。他们口口声声说要家庭和谐,但是又没做出任何改变家庭互动的行为。他们说头一天晚上,还因为孩子的事情,夫妻差点大打出手。孩子什么事情,闹得夫妻反目呢?我很好奇。妈妈越想越气:昨晚儿子要玩游戏,我不同意,儿子就在旁边不停闹腾我,他听了不耐烦,就大吼大叫,结果儿子受刺激了,跟他吵起来,他就马上说我不对!发生了什么,明明是父母教育孩子,怎么变成三个人互相吵闹?爸爸说小孩子不能玩游戏,不给就吵,怎么能不管?妈妈不同意:虽然儿子跟我闹,但是我慢慢哄,还是能哄好的,他偏要大吼大叫!结果儿子发火了。不知道妈妈注意到没有,她的说法分明是指责爸爸多管闲事。真是奇怪,她刚刚还在埋怨老公袖手旁观,所有事情都是她一个人干。我需要问清楚:为什么他帮你给孩子立规矩,而你看上去并不感谢,反而埋怨他刺激了儿子呢?妈妈的解释是儿子如何敏感,如何不能受惊吓,老公是如何的失控,如何的冷漠。我不禁担心爸爸的反应,却见爸爸开始冒火,解释起来,内容不外乎妻子育儿方式种种不是。妈妈不服气:儿子拒学,早上不起来,我每天苦口婆心反复喊,儿子没起床,他嫌烦,就从后面踹我一脚,还拉我头发打,说就是我唠叨,把儿子刺激了,你说世上还有他这种人?!如此说来,这对夫妻还有一个共同点:都觉得儿子不能受刺激,而对方总是刺激儿子。为什么你们都那么保护孩子?你们的孩子为什么不能受刺激?为什么你认为是对方刺激了孩子?我决定要探讨下去。父母的解释如出一辙:孩子已经生病,需要和颜悦色,而对方如何如何的恶劣,孩子当然脾气不好,只会变本加厉。他们只在乎孩子,却不尊重对方,把孩子的问题归咎到对方的态度、性格、习惯等等。对于他们来说,解决儿子拒学问题的需要,远不及改变伴侣来得迫切。这也是很多家庭来访的原因,家庭里每个人对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思考背后的出发点,都是个人视角,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明明教育孩子,结果变成夫妻争执,就需要暂停,好好想一想:这究竟是怎么来的。爸爸说老婆成天啰嗦,几十年前的芝麻大小事都絮叨不休,还逼问,那些问题实在回答不了,可是她还是不死不休,自己根本招架不住。这样的话,会不会爸爸看到老婆连声催儿子起床,就马上联想起自己被逼问的感觉,觉得儿子和自己一样可怜?爸爸连忙点头:就是,感同身受!看到儿子被他妈妈逼,自己非常难受,联想到自己也是这么被逼的,所以忍不住就要制止!而妈妈认为老公只知道偏心他父母家人,总是把自己当外人,从来遇事都不跟自己商量,实在气不过。妈妈的结论是这个男人根本靠不住!从来不帮自己,婚姻里一点安全感都没有。如此说来,妈妈遇到的难题就是家庭中常见的情况:你无法让一个自己不信任的人来帮你。因为,埋怨伴侣不帮助自己,也要明白自己是如何邀请对方提供帮助的。如果妈妈过分幽怨,开口闭口都是埋怨对方的不靠谱,那么,再靠谱的男人也要避之三舍。可是,如果爸爸逃之夭夭,留下妈妈独木难支,又必然会苦从心来,埋怨不休。爸爸怨恨老婆咄咄逼人,却不料他的逃避,恰恰为老婆的愤怒添加了柴火;而妈妈恨极老公的撒手不管,可她的满腹仇怨,本来渴望老公的帮助,偏偏事与愿违,结果把老公推得更远。家庭治疗师必须帮他们看到这样的互动模式,了解到这样的追逃模式,是如何让夫妻背道而驰,弄得家里鸡飞狗跳,方能成为改变他们夫妻关系的第一步。如同前言所说,知道,不等于做到。因此,第二步就是让他们尝试新的相处模式。结了婚,也不能忘记礼貌。即使成为一家人,也要有起码的互相尊重。如何用新的方式相处,对他们来说,是个艰难的开始,可是,既然有了开头,当然鼓励他们可以坚持下去。

那么,下面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

青少年时期是指7~18岁年段的发展时期。急剧而又呈弥散性的身体的急速变化引起了重要的心理影响。

青少年的生理发展

从7~18岁,可以说是人身体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随着身高和体重的增加,青春期开始。

1.身高、体重:在身高方面,女孩的生长高峰是从9岁半至1岁左右,男孩的生长高峰是11~14岁。一般女孩先于男孩生长发育近两年。在体重上,我国城市男生体重增长最快的时间是13~15岁,女生是11~14岁。男生15岁、女生14岁以后体重增长速度迅速下降,并接近成人。

.性的发育成熟:首先体现性激素的分泌增多,性腺发育成熟的标志是女性出现月经,男性发生遗精。性器官的发育,女性的性器官为卵巢、子宫和阴道,子宫的发育10岁开始,18岁止。男性的性器官包括:睾丸、附睾、精囊、前列腺及阴茎。10岁前男性的性器官发育缓慢,以后发育加快。随着性器官的发育,男女均出现第二性征。

第二性征是性发育的外部表现。在男性身上,第二性征的表现是喉结突出,嗓音低沉,体格高大,肌肉发达,唇部出现胡须,周身出现多而密的汗毛,出现了毛、阴毛等。而在女性身上,第二性征则表现为嗓音细润,乳房隆起,骨盆宽大,皮下脂肪较多,臀部大,体态丰满,出现了腋毛和阴毛等。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1.学习的发展:从6~7岁开始,儿童进入小学,开始正规的学校教育阶段,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

(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一是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二是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三是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四是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五是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品质水平的过程。

()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年,美国联邦教育署全国障碍儿童专业委员会认为学习障碍是:“儿童在理解或应用语言的基本过程上,表现出一种或多种的异常状态,以致在听、讲、思考、说话、阅读、书写或计算时显得能力不足,这些异常就像有知觉障碍、脑伤、大脑功能轻微失调、阅读缺陷失语症的情形一样,但此障碍不包括视觉、听觉或运动障碍、智力不足、情绪困扰以及有文化、经济或教学环境不利因素所导致学习障碍在内。”

关于学习障碍有不同的分类,学习障碍也与一些特征有联系,如感知、思维和语言的障碍,在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存在障碍,有发育迟缓或品行问题等其他方面的问题。关于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有的认为跟出生前、后脑的轻度损伤或轻度脑功能障碍有关,也有遗传、素质假说以及生物学假设、心理环境假设。

思维的发展:从小学开始,儿童的思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过渡过程中存在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10~11岁左右。到了初中以后,即1~15岁时,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思维特点是抽象逻辑性,开始运用假设,并且检验假设。也开始具备了各种逻辑推理的能力,归纳推理能力高于演绎推理能力。对各类逻辑法则的掌握主要表现在对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的认识上。到了高中,也就是15~18岁之间,抽象逻辑思维已具备了假设性、预计性和内省性,进入成熟期。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思维中自我中心再度出现。

青少年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1.自我意识

进入小学后自我意识发展比较平缓。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发展出现第二个飞跃,他们的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很多心智用于内省,由此在个性上多为主观偏执性。进入高中以后自我意识高度民主发展,呈现六个特点: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②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即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③强烈地关心自己个人的成长;④自我评价的成熟;⑤有较强的自尊心;⑥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反抗心理

反抗心理是进入青春期约11~1岁左右普遍存在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自我意识的高涨是导致青春期的学生反抗心理出现的第一个原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以及独立意识的增强是反抗心理的另两个原因。他们反抗的方式多样化,有时表现强烈,有时以内隐的方式相对抗。

进入高中以后,反抗心理逐渐发展为自治需求。在行为上,他们要求独立决定涉及个人的各种问题,希望有一定的行为自由;在情感上,他们能独立体验和选择个人喜好;在道德评价上,他们希望能以自己的评价标准为依据,独立评价自己、他人和社会事件。

3.情绪表现

进入青春期十二三岁以后,情绪表现出现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随着心理能力和生活经验的扩大,情绪的感受性也逐渐多样化,但远不如成人的情绪体验那么稳定,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

进入青春期所面临的心理困境有:烦恼突然增多;不知怎么出现在众人面前;与父母的关系出现紧张;不知如何保持和确立自己在同伴人中应有的地位;心理上的断乳带来孤独的心境、压抑的心理。

青少年的社会发展

1.社会性交往

(1)同伴交往与团体的形成:同伴交往及其影响在幼儿期就已经发生,与幼儿相比,小学的儿童相互交往的频率更多,出现几个特点:一是开始建立友谊。塞尔曼提出儿童友谊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第三阶段(6~1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阶段;第五阶段(1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到了青春期后期的友谊更为稳定。一项研究表明,青春期结交的作为知己的亲密朋友,其地位至少与父母相等,甚至显得更重要些。

随着较为稳定的友谊关系,同伴团体也逐渐生成,同伴团体的压力也日益显著。无论有组织团体还是自发形成的团体,对青少年的个性品质产生重要影响

进入青春期以后,与异性交往的关系发生变化,开始认识到性别问题,并彼此开始对对方

感兴趣。不过最初却以一种相反的方式予以表达,或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或在言行中表示轻视,或表达攻击。而此后,男女生之间オ开始融洽相处,在一些男生与女生心中,会有一位自已喜欢的异性朋友。

()与父母的关系:儿童进入小学阶段,父母与儿童的关系发生变化,包括一起相处的时间少,教养方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変。到了青春期,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逐渐在情感行动、观点上与父母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

.自我同一性

第二次断乳诞生进入青春期实质也是在完成分离、个体化,这被称为第二次断乳,即一种心理上的断乳。分离指的是和家庭有时也和亲密的朋友渐渐地或突然地脱离;寻求个体化,就是通过形成真正的“自我同一性”,寻求新的更高程度的独立性的方法。艾里克森认为建立个体同一性是青春期的主要心理社会任务,要回答“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这两大问题。自我同一性要求年轻人对自我概念有一个明确的意义,并能为未来提供可靠的基础。在自我同一的过程中,会在心理上产生危机感。

情绪问题是我们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青少年面对许多困惑,从青春期的变化,到关于自己是谁,可以与谁融洽相处。这些混乱和不确定状态的存在使得区分正常的成长的烦恼与抑郁并不总是容易的事情。

很多逆反和不健康的行为与态度可能表明青少年正在经受抑郁的折磨。以下是一些通常意义上的青少年“越轨”行为,实际上,他们是在试图以此应对痛苦的情绪。

学业问题。抑郁可能会引起精力缺乏和注意力困难。在学校,学生可能会有出勤问题或留/降级,又或是一向表现良好的学生难以完成作业。

离家出走。许多被抑郁困扰的青少年会逃离家庭或者谈论离家出走。这些通常表明他们需要帮助。

低自尊感。抑郁可能会使当事人有强烈的羞耻、失败以及无价值感。

手机上瘾。青少年可能会通过上网来逃避问题,过度的使用互联网只会让他们变得更加孤立。

冒险行为。被抑郁困扰的青少年可能会有危险或高风险的行为,比如危险驾驶、酒精滥用或性的伤害。

青少年抑郁有哪些信号和症状?

青少年抑郁并不总是表现出悲伤的样子。相反地,易激惹、愤怒以及躁动不安有可能是最明显的抑郁症状。

青少年抑郁的信号和症状

1、悲伤或无望感

、易激惹、愤怒或敌意

3、易哭泣或时常哭泣

4、与家人、朋友停止交流

5、对参加活动失去兴趣

6、无价值感和内疚感

7、饮食或睡眠习惯的改变

8、烦躁和躁动不安

9、注意力难以集中

10、缺乏热情和动力

11、无法解释的隐痛或疼痛

1、死亡或自杀的想法

我们家长通过日常对自己孩子的观察,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多倾听孩子的倾诉,了解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安慰、支持、鼓励。爱、引导和支持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明显情医院治疗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