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系列∣银丝映日月,桃李自芬芳(二)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基础医学院杜联女,教授,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年被评为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第六批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医学、中药学、针灸学等专业的本、专科生理学理论和实验的教学工作,硕、博士研究生的生理学专论的教学工作。科研方面,主要对内分泌代谢疾病进行基础和临床实验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及多项省局级、校级科研项目;临床方面,坚持在我校国医馆参加每周两次的门诊诊疗工作。
优秀事迹务实有担当,榜样聚力量。教学工作中,杜老师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年完成中医学9年制、8年制、针灸吴棹仙班、护理学等专业的生理学理论及实验的教学,共计学时(包括合班),硕、博士《生理学专论》上课共计90学时。年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顺利毕业1名。暑假期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方法培训班学习,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年秋季学期,在学校实验设备处和基础医学院及相关学院的共同努力和帮助下,生理实验室重新装修,新建了局网,更新了泰盟公司最新的价值多万的生理机能实验设备系统32台,可满足名学生同时上实验课。另外,在生理教研室、实验室全体老师参与下,先后迎接了护理学专业的专业认证和临床医学专业预认证的两批专家,深入到实验室进行详细的认证检查,均较为顺利的通过认证。
教研相长,锐意进取。杜老师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的基础和临床实验研究,年中标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活血化痰通络法对自发性2型DPN大鼠炎症JNK/SAPK通路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对糖尿病GK大鼠诱发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及中药复方干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表相关论文8篇;于年中标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益气活血通络法对DPN大鼠雪旺细胞诱导分型和轴突修复再生影响的研究”。
尽其所长,服务社会。近年来,在我校国医馆进行门诊诊疗工作,尽量坚持每周2次的门诊,擅长治疗糖尿病、甲亢、肥胖、失眠,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高血压、紫癜等内科杂症;以及更年期综合症、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病。并开设网上门诊,对复诊的外地或不方便来门诊的病人进行网上诊治,极大的方便了患者。年5月,参加学校组织的“中医药健康广安行”同心专家服务团的义诊活动,受到当地患者的好评。
基础医学院*晓芹女,教授,基础医学院教师,国家自然基金通讯评议专家、基础医学院教学督导专家。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学术技术带头人。承担本科生与研究生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实验血液学教学工作,血发生及其调控、中(藏)西医结合基础的相关科研工作。
优秀事迹立足岗位,精益求精。*晓芹老师在教学中认真敬业,注重课堂思*,做到教书育人相结合,获得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特等奖。较好地履行着高校教师“人才培养”的首要职责。
*老师分享了她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首先通过多渠道获取专业、学生的详细信息,按大纲要求,对教学广度、深度、顺序、相关举例等进行思考编排,以达到因材施教、学生听懂的效果。课前翻看熟悉教材,了解选用教材特点,较好地发挥教材的教学补充和辅助作用,教会学生通过“读书”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注意收集积累素材,授课趣味性、应用性及育人性和时代感较强,如讲造血干细胞特点,联系骨髓移植和中华骨髓库,肝和肾的特点,联系比较两种移植,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承诺作出的依据和承诺后的责任;讲受精和植入,对所谓“人兽杂交”、“男性怀孕”辟谣;讲甲状腺及功能,肯定国家的食盐加碘战略成就;讲肝门静脉,联系血吸虫病和毛主席的诗词“送瘟神”及其中所蕴含的重要意义……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思维习惯和价值观。熟悉现有实验开设条件,细化具体观察项目,提高实验针对性,避免了盲目看稀奇似的实验方式;将智能手机拍照编辑功能运用于实验教学,实验考试成绩显著提高;自己制作每一张PPT且课前浏览复习,授课条理清晰,逻辑自然;备好小蜜蜂、激光笔、热茶,避免了体力不支和束缚于讲台,与学生互动较好;制作简易教具,如:用纸板+布制作腹前外侧壁肌肉、筋膜及腹股沟管的构成、界限,立体呈现课程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三维结构。课后针对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反思整理并反复表述自己提出的问题,要求科学而专业地提问,对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述方式起到积极作用。
恪尽职守,全力以赴。*老师有较好的大局意识,了解并肯定*和国家在扶贫工作中的付出和所取得的成就。积极参加工会组织的献爱心和其他类型的资助活动,尽到公民本分。工作中团结同事,坦诚相待,虚心求教,共同探讨,共求进步,在教学任务分配中服从安排,能挑重担和难点,年全年承担理论和实验教学余学时,授课对象跨度大,从研究生、本科到对口高职专科,为所在学院和教研室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作出了一个老教师应有的贡献。积极参与并认真对待教研室微课制作工作,承担知识点数高于教研室平均水平,录制效果较好;担任学院教学督导专家,听课10人次,实事求是,客观评价,为年轻教师无私传授教学技巧;抽派担任学校微课比赛、针灸推拿学院双基竞赛评委,均做到认真履职,客观评判;遵守考试纪律,对学生一视同仁,严格要求,认真判卷。
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老师努力兼顾以社会责任和使命感为导向的科研工作,积极申报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获批课题1项,发表论文1篇,培养研究生1名。努力履行着高校教师“科学研究”的社会职责。
药学院严铸云严铸云,教授,药学院教师,中药学和药用植物学专家,先后被评成都中医药大学优秀教职工。主要从事药用植物学、中药资源学、现代生物技术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及中药品质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工作。倡导基于性效特征的中药品质控制,开启了中药微生态研究新领域;提出中药物质基础是植物与内生菌的共代谢产物,连作障碍是土壤微生态失衡应终结于生态平衡的研究思想。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其中主编《药用植物学》等教材4部,副主编《中国民族药辞典》、《中国药用植物志》等9部;在BioResources、FoodScienceandTechnology、PlantBreed、中国中药杂志等期刊发表论文余篇。
优秀事迹以自然为范,传承中医药精神。严铸云老师结合自己承担药用植物学、中药资源学等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都是与自然界丰富的生命现象打交道,在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和野外教学倡导“在生命中寻求生命,以悟中医药之道”。作为教师和中医药工作者也身先士卒潜行“在生命中寻求生命”之路。年暑假期间应奇正藏药中药资源普查队的邀请,前往羌塘无人区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中药资源普查。回到学校后,严铸云老师就阿里的所见所闻所思面向全校师生做了“西藏阿里之行谈资源”学术报告,分享阿里的美景、动植物和中药资源,从“顺势和借势”、“牺牲和携手”和“适时和适度放弃”三方面分享了“生命之道”的感想。
在羌塘无人区采集标本
在羌塘无人区就餐
在课堂教学工作中,严铸云老师长期坚持引导学生思考中药发现之道,并从中理解生命之道。在年成都市中药工作师承班,专题讲授了“中药发现和生命之道”。在秋季学期为中药专业讲授“系统中药学”课程时,考虑新生第一次学习,建立认识方法和理解中医药非常重要的特点,专门讲授了一次“中药发现之旅”,从“诗意传承”、“血泪传承”和“智慧传承”等三个层次给同学介绍了中医药发现和传承中的科学观、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在野外教学工作中,严铸云老师长期引导学生在大自然界亲身实践,并体会中医药发现和传承中的科学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年在峨眉山实习基地进行了为期14天的带习工作,穿梭于密林和棘丛,给同学讲解每种药用植物的识别要点,以及它们和环境与其他植物的关系,帮助他们认知“药和草的关系”、生命同环境和其他生命的关系,体察“在生命中寻求生命,以悟中医药之道”。
年10月,严铸云老师带领中药资源专业学生在四川省安岳县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中药资源专题实习。在调查工作中带领学生辨识中药资源物种外,更多的是了解中药资源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引导学生利用四年所学知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同时,年6月应四川职业护理学院药学系的邀请,带领该系的同学在彭州小鱼洞完成了药用植物采集识别教学工作,支持了新办专业的建设。
持之以恒,开拓创新。科研工作中,严铸云老师聚焦中药品质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长期从事中药品质形成的微生态机制与微生态调控技术研究工作。年以丹参品质形成的微生态机制为主线,获得了围绕丹参微生态研究的第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丹参响应环境胁迫维持内生菌利害平衡的全生物组装模式与药材质量的关联机制研究”。同时年获得批准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珍稀濒危中药材人工繁育/培养品研究”也是启动的第一年,带领研究生到栽培基地开展实验工作,保证了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前期的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2篇。同时完成了*璐琦院士领衔的中药精准扶贫丛书——“四省藏区中药材生产实用技术”的编写工作,支撑四省藏区的中药产业脱贫致富。
药学院万丽万丽,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二批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学校创新科研团队负责人,获第二届本科课堂教学质量特等奖,现为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四川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四川省药品注册现场核查员,成都市科技评估专家。主要从事本科课程仪器分析和中药分析、硕博士研究生课程现代仪器分析和中药分析专论三个层次四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和主研了科研课题34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SCI收录13篇。出版教材和专著等13本。作为硕、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了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55人。
优秀事迹专注教学工作,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作为一个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万丽老师在教学中除了完成最基本的要求外,根据讲授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以《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为例,课程实践性强、内容多且学习难度较大,在现在的教学中存在着理论课和实验课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多等问题。万丽老师认真分析课程的难点和重点,申请学校实验技术项目《仪器分析实验基本操作视频制作》、学校教改课题《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实践》和《仪器分析课程拓展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研究》,获得的成果与教师共享,理论教学与学生有了更多互动,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加强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课程的建议,针对不同班级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提高教学质量。
重视本科学生思*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万丽老师经常思考的事情,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授课时提出问题,学生去查阅文献资料,制作成PPT演讲,进行讨论,在过程学习中对学生进行思*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讲授色谱法的起源和发展时,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色谱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制作成PPT演讲,其他学生提3-4个问题展开讨论,老师补充4位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在发展创新中对科学精神的追求。通过故事分享,把枯燥的理论融入故事背景中,让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更有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里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热爱自己的专业,巩固了专业思想,到达思*教育的目的。
重视科研工作和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学校一个创新科研团队负责人和研究生导师,万丽老师带领团队成员和研究生努力开展科研工作,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和发表学术论文,申报的科研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四川省科技厅项目的资助,发表了1篇2区影响因子4.的SCI论文和4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科研团队建设中,团队成员和研究生在科研思路的培养、标书和学术论文的撰写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
(注:以上顺序根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