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拥有温度
本文大概有字,阅读需8分钟。文章最后有要点总结。01
心理困扰下人们有不同的选择
现在人们的心理困扰越来越多。
有些人有了心理问题会直接求助心理科医生,通过服药来缓解症状。这是一种选择,但如果不做内在成长和改变,药停了,症状还会出现。药物一般只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就好像一个人发烧,只吃退烧药,不祛除炎症,药劲过了,还会再发烧。
发烧只是个信号,提醒身体有炎症了。而躯体化症状或障碍也是同样的功能。
不过,在咨询中也经常会遇到很多来访者,有非常明显或是严重的躯体症状或情绪症状,只想通过咨询来解决。
比如,有人睡眠特别不好,连续几个晚上都半夜才睡着,第二天还要强打精神去工作,这可能就有了一定程度的抑郁或是焦虑;还有的来访者有呕吐,头疼,头晕,胃难受等等非常明显的躯体症状。
此时,咨询师会根据情况,有可医院看看心理科,由专业的医生做个诊断,看看严重程度,同时明确一下这些症状是器质性的,还是心因性的。
如果不是器质性的,那么还要评估现在的症状程度,是否有利于咨询。否则浪费时间和金钱,咨询的效率反而低。
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一个人的自我功能,能够适应环境,应对压力。但是当一个人在有症状的状况下,理性自我是不足的,很难吸收心理咨询过程当中的那些营养。
打个比方,咨询就好像通过中医中药或是食疗的方式调理一个人的身心平衡,使其具有更强的免疫力一样。
就如同我们在发高烧时,头晕恶心时,再好的食物、再有营养的调养品都食之无味,身体也没有能力消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所以,当有心理困扰时,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真正有利于自己,还是要考虑一下。
02
为什么会有躯体症状或是障碍?
我们知道,情绪和躯体症状或是障碍是有一定关系的。
如果一个人经常用比较隔离和压抑的方式处理情绪,有不满、有难受、或是有需要都直接压抑下去了,无法表达出口。
当时看不出来什么。时间久了,这种痛苦积压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找一个出口。
如果不擅长用语言表达,很可能就会通过躯体的方式,就形成了躯体的症状或是躯体障碍。
很多人的症状,往往是从小的时候发展出来的。
那个时候作为小小的自己无力去反抗父母,或是没有表达的能力,就会压抑下自己的很多情绪。
比如,很多小孩子的抠指甲、揪头发也是一种表达。
那么,当自己有很多负面感受的时候,无力承载它时,就可能会把它转化成头疼,恶心等一些身体的症状,这样就会把自己的焦点聚焦在身体症状上,让自己从无法言说的难受情境中脱离出来,就可以不用体会悲伤,烦躁,无力,愤怒等更难受的情绪,也可以避免与人发生冲突,发生人际关系破坏从而带来更大的焦虑。
所以一个人的躯体症状或是躯体障碍它是有功能的,是帮我们规避了更大的痛苦和焦虑。
上个公式好理解一些吧,躯体症状的功能:
不用语言表达-----压抑负面情绪-----无法承载-----转化症状(转移目标)----聚焦身体难受-----从难以忍受的困境中脱离
03
独自扛、抗心理疾病内耗极大
在有了心理困扰后,虽然有人会求助,但也有不少人会独自扛、抗心理疾病。
这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一直是奉行“坚强”的文化,脆弱似乎是不被允许的,表达脆弱是无能的,是可耻的。
看病就医是一种弱,一种求助。
人们不愿意承认这种弱,也就是不想承认自己的无能。这涉及自恋受挫的问题。
而脆弱也是有力量的,它表达了我们的需要。能够表达脆弱更是有力量的。
这也是我在咨询中,会钦佩每一个敲响咨询室门的来访者。
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弱的。
现实中,不愿意看医生,尤其不愿意看心理医生更是如此。
中国的很多家长,把孩子的优秀当成自己的面子。而孩子不上学,抑郁了,对家长来说,意味着没有教育好,无能,挫败。孩子就是病了,这能抗吗?
但有人就是对看医生、服药有抵触,就是想自己一个扛、抗,甚至连做比较有保密原则的心理咨询都犹豫,不能接受。
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那来访者就处于一个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和自己不舒服的感觉去搏斗的状态中。
有一次,我和一位朋友吃饭,我发现每隔两分钟,她就要抬抬自己的右臂,转两圈,明显就是肩膀和颈椎不舒服。
一顿饭的功夫,她转了好多次,本来想好好聊天吃饭,但不得不分出一些精力来对付难受。
而对于心理困扰,即使我们控制住它,没让这难受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但就好像是自己制造了一个敌人一样,每天自己和自己的症状搏斗,根本上来说消耗的是自己的精力,而且这场战斗很难说何时结束。
时间久了,症状和自己就成了亦敌亦友的状态,也习惯了它的存在,而消耗也就一直持续着。
所以内耗的人会显得特别累,经常容易疲倦,睡了好久,也不解乏。
反过来,那些内在冲突少,情绪较为平静的人,即使睡的觉少,也会觉得精力还可以。
而且,整天忙着处理内在的冲突,就没有太多的精力在外部环境中改善和建设自己的生活。
也感受不到自己智慧和力量的部分,被这种内在的博弈所缠绕,似乎就是在一个泥潭里,陷在难受的情绪和身体状态中。
04
如何祛除心因性躯体症状或障碍
想要去掉这一部分,就要看症状的严重程度,如果像前面所讲症状比较严重,持续时间比较长,可能的解决方案是这样的:
1-借助药物缓解症状,增加效能感。
人在特别压抑的时候,既压抑了自己的愤怒,痛苦,焦虑,但同时也压抑了自己的活力,竞争性,攻击性。
通过服药可以缓解症状,让自己有精力能够改善和建设自己的生活,正常工作,恢复社会功能,保持一定的人际关系,这对于一个人拥有自我效能感,恢复积极自信是非常有帮助的。
同时,症状的缓解能够让自己保持理性的自我,能够觉察和体验自己,这是让心理咨询更有效的前提。
2-心理咨询让症状从根源解决
心理咨询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能够彻底帮助一个人祛除躯体症状和障碍的方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持一个稳定的频率进行心理咨询,来了解造成自己躯体症状或障碍的根源并解决它。
通过心理咨询一点一点地把压抑的过程转化回去,慢慢找到这些负面的情绪,然后施以更好的表达,压抑少了,人的活力就会出来了,症状也就得以祛除。
当然,这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3-咨询频率和时间
药物支持完全要遵守医嘱,而心理咨询需要保持怎样的频率和需要多久,那就因个人的情况不同而不同。
具体可以参考链接的文章内容,来了解自己咨询中个人成长的进程:心理学:心理咨询是如何陪伴一个人发生变化的?七个阶段最终迈向自我实现
不过,不同的进程对于每个人来说花费的时间也是长短不一的。
有的人会花一年的时间才能到达第三阶段,对咨询师才开始有信任。这和一个人的安全感有关。
而有的人会在实践阶段花费很长的时间,要克服恐惧,增加矫正性体验。
如果有严重分离焦虑的人,在最后一阶段可能需要和前面咨询对等的时间,来完成咨询的结束阶段。
我们每一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成长经历,也经历了不同的人生体验,所以个人的成长也是因人而异的。
不需要与任何人比较,而只需要感受自己,感受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就好。
05
怎样看待药物的副作用和影响
在来访者中,会有很多人问我,“药有没有副作用?副作用大不大?”
尤其对于一些青少年的家长来说,他们在不太相信孩子有问题的情况下,就会对心理科医生的诊断不当回事,孩子也会看家长的态度而抵触服药。
最后的结果,可能是症状越来越重,不得不去面对的时候,才又重新开始。
而让人可惜的是,浪费了一段宝贵的恢复时间。
如果有人问,药有没有副作用?
我回答,肯定有啊。什么过度了都有副作用。
可乐喝多了,牙黑了;糖吃多了,发胖;
我们认为的一些中草药虽然是天然的,但有的副作用也很大。要适量,适度,对症。
这还可以有两个角度来理解:
1.别忽视了身体的代谢和化解功能。
如果药物能让一个抑郁的人运动起来,阳光起来,是不是可以更好地通过身体的代谢功能,化解副作用的影响呢。
2.把握一个原则:两害相权取其轻。
此时此刻最需要什么?药物副作用带来的影响和症状困扰哪个更难受?哪个更有利于人的发展。
现在精神类的药物品类特别的丰富,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与医生沟通需要后做出选择。
我们做选择时,往往只聚焦于我们担心的点,而忽略了可能带给我们的好处。
所以,更多权衡怎样做更有利于快速恢复社会功能,拥有自我效能感,能够让心理咨询的性价比更高,这才是更为客观的角度。
06
案例:困境中的多方合作带来希望
我有一个情感障碍的来访者,开始服药时,也受到家人的阻拦,甚至还去改服中药。
但反反复复多次后,最终选择了心理科医生的医嘱。
持续一段时间后,感受到药物的效果,能够恢复社会功能和工作效率。
当然,在这个过程里,她自己做了很多工作,体验自己的情绪与药物之间的配合,和精神科医生沟通调整药物的种类,药量。
目前,药物就好像是她的一个支持者一样,能够有很好的合作,帮助她让自己处在好的自我效能感里面。
而在工作上的进展,以及通过咨询带来更多生活的掌控感后,导致她形成这样的症状因素就慢慢再减少对她的影响,对生活有了更多的信心。
所以,去看医生或心理科医生,是为了获得明确的诊断,获得一份有力的支持,也是为了配合心理咨询更好地调整自己身心。
本文要点总结:
1.心理困扰带来的症状本身是有功能的,帮我脱离了更加无法耐受和面对的痛苦。因此,自己与症状形成亦敌亦友的状态,长期共存。
2.独自面对症状的困扰,会产生极大的内耗,自己和自己的症状搏斗,无法聚焦于改善和建设自己外在的生活,自我效能感低,陷在情绪的泥潭里。
3.心理困扰带来的症状不严重,可以通过个人成长或是心理咨询来调整;如果严重,需要通过心理科医生的药物支持及心理咨询配合来调整,缓解。
4.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会立足于来访者为中心,任何建议都基于来访者的成长。来访者有被推开或是被抛弃的感受,往往和个人的人际互动模式有关,可以与咨询师直接沟通感受来处理。
5.最后要提醒的是:心理科医生所开的抑郁、焦虑等各类精神类药物必须要遵守医嘱,按要求服用,而不能擅自减量、停药,这样反而会增加副作用的影响。如有必要,必须与医生沟通,得到允许后进行。
凌波微步,房树人投射分析师,心理咨询师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