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匮要略》中有许多条文涉及到情志异常,除去杂病过程中出现的如神昏、烦躁、谵语等情志症状,发病与情志过激关系密切或症状表现以情志异常为主的情志病,主要有百合病、脏躁、邪哭、梅核气、虚劳、奔豚、虚烦不眠、乳中虚、肝着等。本文试从《金匮要略》探讨情志病证的表现、对情志病的认识、主要的情志病,以及辨证论治特色,以期为临床辨治情志相关疾病作借鉴。
《金匮要略》一直以来被历代医家视为中医杂病之宗,实际上情志病证探讨亦为仲景学说的精华内容。尽管原著中没有情志病的长篇论述,但散在各篇之中,其情志病思想还是极其丰富的,对当代情志病的临床诊治具有借鉴意义。现笔者试从《金匮要略》中探讨仲景论治情志病的特色。
1.基本内容
《金匮要略》中有许多条文涉及到情志异常,除去杂病过程中出现的如烦躁、神昏、谵语等情志症状,发病与情志过激关系密切或症状表现以情志异常为主的情志病,主要有百合病、脏躁、邪哭、梅核气、虚劳、奔豚、虚烦不眠、乳中虚、肝着等。
2.对情志病的认识
情志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情志病泛指所有的有的精神活动障碍。对于情志疾病的发生,《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明确指出,“非有*神”,仲景当时有这样的认识还是难能可贵的。《素问·宣明五气》篇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人的精神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为基础,情志活动又为脏腑功能活动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内经》的“五神脏”观点。《金匮要略》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心,其开宗第一篇便名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对情志病变实质的认识《金匮要略》与《内经》一脉相
承,亦认为是脏腑气血的失调。《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篇谓:“邪哭使*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仲景对情志病机阐述得更加深刻,《金匮要略》认为情志疾病关系五脏,又主乎心脏。此与《内经》“五脏所藏”以及“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的观点吻合,且阐发得更加形象具体。
3.几种主要情志病的辨治
3.1百合病百合病是《金匮要略》阐发较为详备的情志病。《百合狐惑阴阳*病》篇说:百合病者……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百合病是一种心肺阴虚内热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心神不安及饮食行为失调等症状。一般认为多发于热病之后,但平素多思不断、情志不遂,或偶触惊疑、猝临异遇亦可导致。仲景用百合地*汤主之,以百合为主药,养心润肺,益阴清热。
3.2脏躁、邪哭脏躁为妇人常见的情志病。《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曰: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脏躁为情志抑郁或思虑过度使心脾阴血暗耗所致的以情志不宁、无故悲伤欲哭频作欠伸、神疲乏力等为主症的疾病。仲景用甘麦大枣汤治疗,以小麦养心益气安神,甘草、大枣甘润调中而缓急。邪哭,是因血气虚少而致精神错乱的病症。心主血脉,脉舍神,血舍*,血少*魄不藏,神气不宁。因其以无故悲伤哭泣甚则哀嚎为主症,如*魅邪凭,故名邪哭。邪哭与脏躁病机相同,只是病情有轻重之分。轻者为脏躁,以悲伤欲哭、数欠伸为主症;重者为邪哭,症见无故悲伤哭泣,甚则哀嚎、惊恐不安、不敢入睡、寐则恶梦纷纭,或在社会心理因素的刺激下为癫、为狂。
3.3虚劳《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曰: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此为肝阴虚,心血亏损,阴虚阳亢,虚热内扰心神所致。治宜滋养心肝,清热安神,方用酸枣仁汤。这不仅体现了仲景注重养血安神的治疗理念,也对后世医家从阴血论治不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4乳中虚《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指出: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本症多见于产后抑郁症,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易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烦闷,悲伤,失眠,对婴儿过于担心等。产后烦乱呕逆与产时、产后亡血伤津、哺乳乳汁去多、肝体虚而肝用不及有关。竹皮大丸方中甘草、枣肉为君,以填补中宫,化生汁液,又用桂枝、竹茹达心通脉络,以助生心血,则神得凭依而烦乱止,白薇善清阴分虚热,石膏清热除烦。
3.5梅核气梅核气为后世之称谓。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病治篇》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病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宣降失常,津聚为痰,痰气阻滞于咽喉之间,以致病人自觉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但饮食无碍。治宜解郁散结,化痰利气,方选半夏厚朴汤。方中半夏、厚朴化痰理气,生姜和胃降逆,茯苓化痰利湿,紫苏宣散解郁,诸药相伍具有化痰理气,开结降逆之功。
3.6奔豚气 奔豚气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因发病时气冲如豚之奔突而得名。其病见于《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篇》,病由惊恐恼怒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化热,随冲气上逆所致。其发病机制与心、肝、肾有关,其上冲之理与冲脉有联系,证候特征以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至心胸咽喉,发作时痛苦难忍,气还则止,常反复发作,发作之后即如常人,治当从肝,方用奔豚汤。然肝为风木之脏、将*之官,其性刚,主动、主升,在生理状态下,肝气之所以升而不至太过,全赖肝血以濡之。肝气奔豚虽然表现为气上冲胸,腹痛及往来寒热等肝气逆之象,但与肝血不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方中当归、川芎、芍药养血柔肝而调畅肝气,李根白皮清肝热、降冲之气,*芩、葛根清火平肝,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正如陈修园所说“此言奔豚之由肝邪而发者,当以奔豚汤畅气而去客邪也”。
3.7肝着 肝着见于《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致病与情志有关,实为肝脏受邪,疏泄失常,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主要表现为胸胁胀满不舒,甚或刺痛,喜用手掌揉按。若病初起在气分者,用手揉按捶打胸部,或与热饮之助可使气机通行,胸阳暂得宣达,肝经脉络之寒凝气滞得宜宣散,病若可稍缓解。迨至病成,肝经脉络血凝气滞,渐及血分,虽得揉按或热饮也无助益,故治宗“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之旨,宜用旋覆花汤行气活血,通阳散结。方中旋覆花为君善通肝络而行气,新绛以活血行瘀见长,配葱茎既能芳香宣浊以开痹,又能温通阳气而散结。三药合用,使肝经气血通畅,阳气通而瘀血化则肝着乃愈。
4.证治特点
4.1扶正祛邪,调理脏腑
仲景治疗情志病,注重顾护正气,以调节脏腑机能为主,一般不用重镇药。《金匮要略》情志证治所出方,均推崇扶正祛邪,旨在调治脏腑,邪去神安。如百合病,见症繁杂,但不用直接攻病之品,而强调“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百合地*汤正是通过滋养心肺之阴,以使阴复热退、百脉调和而向愈。又如治疗奔豚病、梅核气,前者偏于降气调肝,后者偏向降逆和胃,比《内经》单用重镇的生铁落饮治心神病症又进了一步。
4.2药简效著,药膳结合
仲景用药,多为精简并重,《金匮要略》治疗情志病,药不过数味,且多为平淡清补之品,简便廉效,便于较长时期调服,这是其一大特色。如百合地*汤,药仅二味,甘麦大枣汤,药只三味,前者中百合乃药膳之品,润肺、营养皆可,后方中小麦及大枣均为日常食品,可于进食同时而收润脏安神去燥之功,这种药膳相合的治法尤其宜于情志病虚证患者长期服。
4.3辨明标本,机圆法阔
《金匮要略》情志证治不拘泥于一方一法,而是知常达变。就调补而言,既有从阴入手,又有从阳论治者;既有从心调治,也有心肺、心脾、心肾、心肝结合施治者。其治则偏于扶正但并不排斥祛邪。如百合病的治疗,既体现情志病证治的原则性,又体现仲景之“随证治之”。除百合病本证用百合地*汤外,误汗用百合知母汤,误下用滑石代赭汤,误吐用百合鸡子*汤,久病热甚配合百合洗方,渴甚用括萎牡蜘散,热用百合滑石散,随证变化。
张仲景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其立方严谨,用药精当,许多经方至今仍沿用不衰,其情志病证治方也是如此。如百合地*汤、甘麦大枣汤对于癔病、神经衰弱、更年期精神病、老年性精神病,都能取得确切临床疗效。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情志疾病亦有增多,对仲景学说中情志病证治内容进行研讨,对指导临床诊疗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