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而不泻”和“还精补益”是古人对“玉闭坚精”最简约、最通俗也最准确的注解。
1.寿尽在竣,中西共识,千古一理
老子悟透了宇宙自然和社会人事之理,将“中和”的旨趣贯穿、渗透在《道德经》中。主张守中致和,和气致柔。如“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弱者道之用”、“复归于婴儿”、“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等。老子还以超人的智慧将事物发展的规律总结为“生、长、壮、老、已”,并断言:“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在老子看来,若能守中、致柔、处弱就推迟了发展壮大,趋老至已的过程,这就是他的中道观。这一思想对后世许多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对养生学中的防老抗衰,驻颜益寿方面就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这方面前文已有论述。中国古代养生家从性器官“与身俱生而先身老”得到启示,从而发现了人体“老”、“已”的关键在于性腺、性机能和性器官的衰老,而延缓性腺、性机能和性器官的衰,增强它们的机能与活力就成了抗衰防老、延年益寿的关键。年底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早期墓葬中刻于竹简之上的《十问》,盘庚向耈老请教养生长寿之道,耈老明确地告诉盘庚:你一定要珍重保养与身同时产生而先于身体衰老的性器官和性功能,如果性无力,就要使之加强,变得有力;如果性器官短小或性交时间过短(早泄)就要锻炼性器官使之增粗增长,并掌握房事中和之术,多交少泄延长性交时间;如果体质虚弱就要用补导之法使身体健,就像贫穷的人要多分给他食粮一样。房事补导之法要在行气、导引、心志安和、采气咽津,还精补益(脑)等,可使精神日怡,这就是耈老接阴食神气之道。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先哲最少在多年前就发现了人类衰老与“性”密切相关。《*帝内经》认为人的“生、长、壮、老、已”是人体肾中精气充足、充实、旺盛、充满、趋衰、衰退、枯竭的结果(精与气相对而言,精可代表物质,气可代表功能)。这也成为中国古代房中“玉闭坚精”、“精气还化、填满脑髓”的理论根据。
西方现代科学研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人体衰老最主要标志是性衰弱和性衰老。抑制和防止性衰老,可以改变和延缓人体和各种衰老特征”;“近年来美国的科学家发表了一种惊人的新理论,他们主张绝大多数妇女在更年期到来时,就使用雌激素,并要求最多要用8年时间。他们提出此论点的理由是中老年妇女在更年期及时补雌激至少可使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40%左右,还可确实防止可怕的骨质疏松症。这是美国科学家通过对万名坚持雌激素治疗的妇女,进行长达10年的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柴中元《老寿星彭祖长寿秘诀》)人体如果摘除了性腺(如睾丸)之后,就会出现新陈代谢衰减,颜面老人化,身心皆发生明显衰老。缺乏男性激素,可引起脂质代谢障碍,从而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性腺功能减退者,高血脂症和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离异的男性患心脏病的可能性是有配偶男性的两倍。日本长寿山谷岁的人瑞仍有性爱生活,或许适度的性爱生活也是长寿的秘诀之一。据斯塔·韦纳的报告,在被访的位60至91岁的老人中97%的人仍在享受性生活,75%的人认为他们从性生活中得到的快乐与年轻时一样多,甚至更多。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补肾中药可改善下丘脑垂体功能延缓下丘脑垂体功能的老年性变化。动物实验表明,温阳药可延缓雄性老鼠睾丸酮的减退。
而中国古代房中养生家在至少多年前就运用补导、服饵(包括含有性激素的上药)、房事中和之术等方法来防止肾气的衰退,获得健康美容、长寿等效果。
2.“玉闭坚精”、“还精补益”的唯象科学原理
(1)精、气、神的概念略说
精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气为用,神为使用。
精、气、神有先天后天之分,而且三者又可以相互转化。持“交而不泄(或少泄)”、“还精补益”观点的性修养学派乃至清修派(包括远色派)均认识到了“精”、“气”、“神”的微观层面,而人伦派只认识到“精液”的“形而下”层面。
张伯端在《悟真篇》和《金丹四百字》明确指出:修道养生主要是通过性命双修“修炼人体一身之精、气、神耳”。张景岳在《类经》中强调说:“修真诸书,千言万语,无非发挥精、气、神三字”。由此可见,精、气、神在人类生命话动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精“是人的生命之本。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微),狭义之精专指具有生殖功能的物质(生殖之精)。《内经·素问》中说:“夫精者,生之本也。”
《内经·灵枢经脉篇》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钢,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说明人体各部组织都含有精的成分,都需要“精”的濡养。
“元精”是修养学的专用词汇,又称先天之精,是无形象的特殊状态,是一种与身俱来,禀受于先天的生命起源物质。《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元吉曾说:“元精者,即元神元气酝酿流行之精华也,但言神气而不必言精也”(《乐育堂语录》)。概即儿童未发育前却能兴阳之物也。活子时阳物之勃起,绝不仅仅是生殖器之充血,而是元炁运化之征象。
“后天精”,由先天衍生而来,但依赖于后天五谷饮食的饮养,与脾胃化生而成,其精华部,传输到脏腑,构成了“脏腑之精”,这也说明了二者的关系。但不论是“先天精”还是“脏腑之精”都必须依靠“后天精”的不断供养和传输。它们相生相成,共同构成了人体一身的“精气”,肾为精气的贮存之处。“肾藏精主骨、生髓、益智,为气之根”。《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上清*庭外景经》也说:“五脏之主肾最精,伏于太阴成吾形。”房中养生法理虽多,但均是以“保精”为其核心。因为“百病皆由肾病起,人死多在精竭时”。成书于多年前的《十问》提出了“接阴之道”必须身心安定,尽量做到精关坚固,精液不外泄(玉闭),从而保护性功能和保存性能量,达到长寿的目的。“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尧曰:“治生奈何”舜曰:“审夫阴阳”。尧曰:“何故而阴与人俱生,而先身去?治之奈何?”舜曰:“必爱而喜之,教而谋之,饮而食之,使其题禎坚强而缓事之,必盐之而勿予,必乐矣而勿泻,材将积,气将褚,行年百岁,贤于往者”。舜之接阴之道。该段以问答形式讲了生命最为宝贵,而要保卫护养生命,须通晓房中养生。通过引发兴趣,接受训练,饮食补养,性交时享受到性愉悦但闭精不泻,就可避免性机能的早衰,并且积精累气,长命百岁,这便是舜的房中养生术。
《素问·上古天真论》:“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说明肾与精的关系尤为密切。中医将肾与生殖的功能相联系。《灵枢·本神》中说:“生之俱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所以,养生和治病都要十分重视脾肾的保健与康复。
“保精爱神”是中国古代性学的核心内容。可以通过养气、导引、服饵来补养精气,再过“乐而有节”、“玉闭坚精”不使之漏泄(交不即泄和交而不泄)来提高性腺机能并延缓其衰退,达到青春永驻,健康长寿的目的。
气是在精的物质基础上产生的,是推动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我国古代的先民们把世界上一切生命活动都看成是气的作用,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
气的化分方法很多,分为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原气、宗气、真气、营气、卫气、五脏六腑之气等。下面略说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和真气。
①“先天之气”来自元精,所以又称“原气”或“元气”。《难经·六十六难》有云:“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由于其气发源于和肾相通的命门,归藏于丹田,输布于三焦,周营于全身,为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乃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活动的原动力,所以被称之为“原气”。
②“后天之气”包括后天呼吸之气和饮食精微化生的营卫之气。
③“真气”为藏于丹田下气海的先天原气,以及积于胸中上气海的后天宗气互相结合的产物。《灵枢·经脉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因此,真气是由先天原气(元气)和后天宗气(包括水谷之精气和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结合而成。
在传统修养学中,炁,指先天无形无质元气;气,指后天无形无质之气。元气(炁)是滋养本神,维持生命的资粮。气是炁与精(形)之间过渡的桥梁。
“性理养生”中有一个核心技术,叫“还精补脑”。《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引老子曰:“还精补脑,可得不老”;《素女经》曰:“能动而不施者,所谓还精。还精补益,生道乃著”。“还精”是将精还原到先天“炁”的性状(炼精化气);“补脑”实是补神(炼气化神)。并不是常人理解的以有形之精上补有形之脑,所谓“炁足神全”,即是元气盈于身,内视则周身光洁,通身透彻,智慧灵明。
现代性医学认为,男子以泄精为性欲达到最高潮的标志,而我国古代养生家却提倡“动而少泄”。《玉房秘诀》曾记有一则对此的解说,其主旨是,夫妇房事虽以泄精为乐,但男方泄精后常感身体倦怠、耳鸣嘈杂、目闭欲睡、喉咽干枯、全身无力。故虽有短时的快感,但终归不舒畅。倘若交合而不泄精,则常气力有余,身体灵爽,耳目聪明。当时虽有所抑制,但情爱更加深甜。古人的这种具有一定哲理和心理、生理学的经验总结,是颇值得进一步探究的。
对于“精气还化,填满脑髓”的原理,柴中元先生在《老寿星彭祖长寿秘诀》中精辟地论述道:
“还精补脑是按照人身气化原理,参合内视所见而得出的一种理性认识,按此种认识:人身摄入天地间的生气后就化生成精,贮于精室,精室盈满后,在命门少火的热力推动下,蒸精化气,这种‘中实含水’的气,挟脊上行,入于脑中,对脑起到营养补益作用。用意念或药物促进并加强这种生理机制、气化过程的进行,就叫还精补脑术。
精好像是釜中之水,釜中无水是气化无源,所以积精养精使精室充盈,这是还精补脑术的一个先决条件,用气功法敛气吞津以意念导之下行,用房中术闭固不泄,服熟地类滋养阴精之药,目的都在养精积蓄,使精室充盈,精室充盈后,道家从‘留之则生身,泄之则生人’的认识出发,为了养生目的,认为泄虽顺乎阴阳生化之大道,但留之化气,补脑自养,这虽逆乎阴阳生化之大道,毕竟更益于己身,故大倡‘逆则生’。”
柴先生还认为,精的闭固也要掌握适度,不是绝对不泄精,这一观念承袭了古代房中养生家的经验:
“养精原则不能违背,但不要频泄(不要妄泄,不要交而即泄,更不要屡交屡泄)。而且要通过房术、气功、服饵等办法,使泄后恢复至盈的自行调控能力加强。其次,须知留之化气,还精补脑,这决非逆乎阴阳生化之大道,精室盈满后,精的去路有二,就好像人身血液有大循环小循环一样,不能把‘留之生身’和‘泄之生人’完全对立,精室需要不断的纳入和输出,精通过不断纳入和输出,才保持了它的新陈代谢,而‘泄’和‘精化为气’就是精输出之二路,养生之道、还精之要,就是使从泄而出这一路的精减少,化气上升这一路的精增多,这不能看作为‘逆’。促使蒸精化气之法有三:一是运用气功意念进行导引,即设想精室中充盈将泄之精气挟脊循经上行入脑,道家的双修功和彭祖的‘五字诀’,均有此种意念活动。二是在服用滋补阴精药物为主的同时,佐以少量桂枝、附子,微生少火,温暖水脏,促使精化为气。三是在下焦阴寒较盛、蒸化生机衰弱时,采用温热补益和具有穿透性能之药熨灸蒸脐,亦可祛逐阴寒,振奋机能,促使蒸精化气之力加强,故于年老体衰、下部虚寒之人,亦有很好强壮之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