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冠肺炎
春季新冠肺炎和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交织叠加,加上外出返工和学校开学,人员聚集活动加剧,防控任务艰巨。
防控建议:
1.外出返工人员途中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配戴好口罩,配合检查人员测量体温,出示健康码。2.尽量减少聚餐等你聚集性活动,注重个人卫生,及时洗手,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开窗通风。3.如发现自己发热发烧症状,主动向单位、学校报告,不能隐瞒病情、更不能带病上课上班。4..合理饮食,营养均衡,劳逸结合,保证足够的睡眠和适当的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二、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病人以呼吸道不适为主,多有咳嗽咳痰及痰中带血,乏力盗汗、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午后低热等症状也较为常见。痰菌阳性者为其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病人大声说话、咳嗽、咳痰、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传播。防控建议:
1.严把学生体检关,认真执行《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年版)》,将结核病检查项目作为学生和教职员工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尤其是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筛查工作。2.艾滋病*感染者、糖尿病病人、尘肺病人、65岁以上老年人等都是结核病的高危人群,应定期(每年)进行结核病检查。3.学校应充分利用晨检、因病缺勤和病因追踪等工作,加强学校结核病主动监测,及时发现病例,防止蔓延扩散;学生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后,要主动向学校报告,不能隐瞒病情、更不能带病上课。确诊病例需按规定休学隔离。4.与肺结核病人共同居住,同室工作、学习过的密切接触者都有可能感染结核菌,医院检查,认真做好密切接触者的筛查、医学观察和随访工作。5.居室内应经常开窗通风,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6.如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丝等症状,应医院接受检查,一旦诊断为肺结核,应离开集体环境,立即接受规范和彻底的治疗。7.合理饮食,营养均衡,劳逸结合,保证足够的睡眠和适当的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三、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患者或隐性感染者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式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给他人。被患者或隐性感染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亦可传播。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容易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引发聚集性疫情。防控建议:
1.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可通过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的疫苗进行预防。2.入托入学时,应查验接种记录,补足两剂含腮腺炎成分的疫苗。3.学校和托幼机构应执行晨检和因病缺旷登记制度,发现有腮腺肿胀等症状的学生要及时隔离治疗。4.患者衣物和被褥应在阳光下晾晒,患者曾住房间宜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或消*剂进行消杀。5.尽量减少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进入室内公共场所或公共交通工具,应正确佩戴口罩。四、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是一类主要由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引起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在超重、肥胖、饮食结构不平衡等原因的影响下,心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严重。已经患有高血压或冠心病的人群,容易突发心肌梗塞、心脏骤停而造成猝死,需要引起特别重视。防控建议: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主要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发病前的预防),即无病防病发生;二级预防是为了降低再次发生的危险及减轻致残率。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肥胖、吸烟、缺乏体力活动、不健康饮食习惯等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且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对于没有心脑血管疾病但患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肥胖的人群,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清淡饮食、适当运动等,并规范服药来进行血压、血糖、血脂、体重的有效控制,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对于曾经发生过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初春时节,气候多变,时冷时热,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造成供血不足,严重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此外,通过对上述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并结合药物治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五、精神疾病
精神障碍是指一类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异常为特点的常见复杂性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情感障碍,焦虑障碍,痴呆,强迫症,孤独症,酒精、*品或其他物质依赖,进食障碍等。
春季是精神类疾病高发季节,因此这段时间有精神病史者的家属要引起重视,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下列变化:
1.睡眠和思维言语障碍;
2.性格情绪反常;
3.过分多疑;
4.动作和行为异常。
对疑有以上精神异常迹象者,医院就诊。
防控建议:
1.督促精神障碍患者按医嘱规律服药。2.鼓励精神障碍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及社会活动等。3.精神精神障碍患者不宜从事繁重、熬夜的工作,生活规律,早睡早起,适当运动。4.精神精神障碍患者饮食要均衡,避免单一或高热量饮食,同时要规律进食,避免暴饮暴食。5.当精神精神障碍患者出现不自信、担心、焦虑有情情绪时,家属不指责、不批判、不用言语刺激患者。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