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精神障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面孔记忆与轻度认知障碍如何自测,如何训练
TUhjnbcbe - 2021/4/23 17:02:00
老天爷在设计人脑时就给了一项特殊能力:人类对图像(脸孔)的记忆力和辨识力远胜文字(名字)

■案例1

对面走来一个人,停下来打招呼,你问:你好,有什么事吗?对面的人似乎讶异一下子,然后礼貌的笑笑说:“回见、回见!”。

原来他住同一个小区,做你的邻居已经五六年,彼此偶尔寒暄。今天突然在大街互遇见,你反而认不出他。

■案例2

你跟家人一起看一部国产电影,影片里有刘姓与梁姓两位男巨星。他们都是大明星,他们的照片你经常看过。过了一阵子,你发现自己跟不上故事情节,一直问女儿:刚刚怎么回事?咋会变成这样?原来自己分不清电影中的两位男演员:谁是刘,谁是梁?在电影里,两个人看来像是一个人。你意识到:自己认不出脸了。自己的一个能力开始流失。老天爷在设计人脑时就给了一项重要的能力:脸孔的记忆力。这个能力关乎进化生存,故此它被设计成为无比强大!

庞大的面孔记忆能力

我们能记住的脸孔,远比所能记住的人名多!英国约克大学的一项研究(年)表明,从家人、朋友、演员到地铁里的陌生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能识别出的面孔数量有张。研究者对25名参与者(18-61岁,女15,男10)进行测试,让他们辨识数千张名人照片,同时也测试他们对于陌生人脸部照片的记忆。研究人员还计算“召回-识别率”,用以估计。结果显示:每位参与者可以辨识到0张面孔,平均为张。从人类进化角度讲,能识别出张人脸已经“远远超出实用范围”——数千年来,一个人一生中都很难认识和记住这么多人。专家说: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人类有辨别数千张面孔的能力,可能是大自然的馈赠。另外一方面来看:张虽多,但还不是极限,人类大脑还能承载更多。大体而言,我们的这种能力在30岁左右达到顶峰,会随着年纪增大而下降。怎么评估面孔识别能力?有没有科学的方法?剑桥面孔测试是一个常用的方法。剑桥面孔记忆测试以下是著名的剑桥面孔记忆测试(CambridgeFaceMemoryTest,CFMT)的其中题目。请您试一试。测试开始前,请先记住这个人(下面三图都是同一人)。

(记好了再往下阅读。答题时,不要回看。)

.

.

.

.

.

.

.

.

.

.

.

.

.

Q1:这里只有一个是他,是哪一位?(左,中,右)

(提示:不要回看前面)

.

.

.

.

.

.

.

.

.

.

.

.

.

.

Q2:现在重新照相(采光、周边与以前不同),换照片后的他在哪?(左,中,右)

(提示:不要回看)

.

.

.

.

.

.

.

.

.

.

.

.

.

Q3:如果晚上在户外遇见,他看起来会是哪个?(左,中,右)

(提示:不要回看)

.

.

.

.

.

.

.

.

.

.

.

.

.

Q4:现在他露出头发,他是哪个?(左,中,右)

(提示:不要回看)

.

.

.

.

.

.

.

.

.

.

.

.

.

Q5:晚上侧面看到他,他会是哪个?(左,中,右)

(提示:不回看)

答案在后面揭晓。

如果你感觉上述的测试很困难,不必太讶异。首先,我们识别能力在30岁后就开始下降,年纪越大越困难识别。

其次,上述题目是白人面孔,我们亚洲人可能做不好。因为面孔识别受制于“异族效应”。

异族效应

这应该是大家所有的共同经验:我们看外国电影时经常分不出国外演员。我们不善于分别白人或是非洲裔的长相。

同样的,许多欧美人也分不清亚洲人的长相,分不清非洲裔的长相。

这种现象叫异族效应:人类辨识同种族群的面孔能力,高于辨识异族群面孔。

(异族效益:所有歪果人都一个样子!)

但这种效应能够影响大人,却不影响小婴儿。

婴儿的面孔辨识能力

研究显示:小婴儿能够辨识大人的面孔,不管是本国人或是外国人。(甚至能够辨识猴子的。)

小婴儿对于外国脸的识别,比大人厉害。

有研究曾以美国白人、中国人和非洲人的面孔作为对象,测试中国婴儿识别面孔的能力。

结果发现:婴儿在3个月大时,对美国白人、中国人以及非洲人的面孔都能很好识别;6个月大时不能识别非洲人面孔;9个月大时只能识别中国人面孔。(面孔识别“窄化”)。

(识别窄化:3个月龄可识别全部;9个月龄只限对亚洲人)

在临床上,成年人的面孔识别障碍(“脸盲”)情形不少见,而且这些情形可能警示疾病。

疾病的信号

人脸识别时,眼睛接收到的信号刺激往往会先传到枕叶。然后再被送到颞叶中的梭状回面部识别区,并在“数据库”颞叶中进行索引识别,如果看到的信息和人脑“数据库”中的信息相吻合,人就能做出反应,“哦,这个人是某某。”

人脑皮层分为五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其中,颞叶负责存储记忆,相当于大脑中的“数据库”;枕叶负责识别物体的形状、质地等;额叶几乎涉及所有的心理功能,包括记忆、语言、智力、人格等等。在进行人脸识别时,眼睛接收到的刺激往往会传到枕叶。已知的是:如果额叶损伤会出现运动性失语症状,如果颞叶损伤会出现语言失辨(即“听不懂”);而顶叶或颞叶损害,会出现人面部识别的障碍(‘脸盲’)。另外,某些精神疾病也会出现酷似“脸盲症”的表现。例如有些精神症状导致病人或有错觉、幻觉,空间感知障碍,这些导致他们觉得似曾相识,或者是误认对方是自己心理所牵挂的人。脸盲,可能是MCI的征兆。MCI轻度认知障碍MCI是轻度认知障碍(mildcognitiveimpairment),几乎是阿尔茨海默(AD)的早期阶段。MCI发展成AD的年转化率12-15%,MCI患者一般在6-10年内会发展出AD。相对的,一般人发展AD的年转化率只有1%。日本熊本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当不记得人脸时,很有可能已经是MCI阶段。该研究发表在英国科学杂志《ScientificReports》上(年)。面孔记忆困难与MCI在过去的研究中发现,MCI患者除了与语言和记忆有关的大脑颞叶内侧功能退化之外,面孔识别领域的“梭状回”的功能以及构造也发生退化。其症状表现为,对面孔的处理、对面孔的识别的相关部分有影响。熊本大学的团队以18名MCI患者为对象,首先让他们第一次看面部和房屋的照片约3秒,3-5秒后让他们看2张照片,回答有没有看到相同的部分,通过这种方式检查短时记忆。结果显示,在健康的人中,对面部和房屋图像的记忆没有差异,但是MCI患者中,面部记忆的成绩比房屋差。MCI患者聚焦嘴巴部位此外,分析关于脸部的注视行为(看上、中、下哪个部位),发MCI患者很少看眼睛,倾向于看嘴。熊本大学的这个MCI患者的研究,应该对比七年前的另外一组日本学者的研究。该研究显示:
1
查看完整版本: 面孔记忆与轻度认知障碍如何自测,如何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