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神经衰弱这个东西是刚上大学那一年。解剖课,连着几次都是恍恍惚惚,解剖老师是一个搞电生理的牛人,特能侃。
(就他~)
“你怎么都快睡过去了,是福尔马林味儿小了,还是你鼻子被猫咬了?”
“没啥老师,就是很困,没什么精神。”(内心:熬夜了能不困么,我们昨天解剖搞到11点能不困嘛!)
“你这有可能是神经衰弱啊,进展了比较严重的(省略一万字···)”
后来,我比较系统了解学习精神疾病是在我们厉害厉害的中山三院精神科,怎么说呢,一个神经衰弱的都没见过,都是抑郁的,躁狂的,精分的,各种障碍的,就是没看见神经衰弱的。
中国特色?出于好奇,我查了《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发现,这货似乎被单独列出来的,属于神经症的一种诊断。而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里,是没有这么个诊断的。
就是说,这玩意儿在国内是个诊断,在国外不算,只能算是一种症状。倒不是说国外的月亮比较圆,只是确实比较好玩。
历史悠久?我无意中搜到了一篇《运用毛泽东思想指导精神衰弱的综合治疗》(年),虎躯一震啊,毛泽东思想也能治病的······
仔细看了看当时的一些记录,那个年代,精神病很多都是被当成“思想问题”处理的,神经衰弱自然也就跑不掉。
不少热血青年想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却被神经衰弱所阻挡,也有的干脆直接被认为是偷奸耍滑,不思进取。(我也衰弱!)
后来,这个问题还开展了不少相关的“运动”,来帮助大家拜托神经衰弱的困扰,积极主动参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图片没找着,脑补)
说点正题~我们提过疾病歧视,精神病无意识被歧视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日常生活中,骂人“精神病”“神经病”也是个很明显的歧视侮辱的字眼。但是,“神经衰弱”不是,甚至还有点光荣。
神经衰弱是这样定义的:是由于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下,出现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现象,常伴有情绪烦恼、易激惹、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等;这些症状不能归于脑、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
比较常见的症状:注意力难于集中,失眠,记忆不佳,常忘事,不论进行脑力或体力活动,稍久即感疲乏。对刺激过度敏感。
是不是觉得好像跟自己很符合啊?也有很多同学真的就这一类的问题问我,存在这种症状的人其实还是很多很多的,可以归因为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等等,就是说——辛苦劳动,累的!
诊断治疗诊断标准啊,症状什么的大家完全可以自己查到,我就不多赘述了。我想说的是,为什么这个东西在中国这么多,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文化环境的不同。
而现在,在一医院,神经衰弱也已经“名存实亡”,很少会出现在诊断中,取而代之的,是“抑郁症”“焦虑症”等更加明确的具体的诊断。
所以啊,如果你还在怀疑自己是“神经衰弱”,医院走一趟,很多的“神经衰弱”患者,都是接受了抗抑郁治疗好转的。
实际上,疾病叫什么名字其实并没什么关系,出了问题,首先要做的还是要正视问题,不要“讳疾忌医”,现代医学的水平,其实要比大家想象中的具体一些,也更系统有效。
骗子滚粗其实,“神经衰弱”现在比较多见还是在各类保健品的广告,说的冠冕堂皇,后果吓人的要命,药吃下去管用的像是仙丹。
经常受各种失眠一类的症状折磨的人,就会试试看,反正就是点钱。然后吃了一圈,啥事儿都没发生,除了钱包瘦了。
实在话,现在大家的生活、学习、情感、家庭,方方面面压力都是很大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逼自己太近了。
该放松要放松的,随便出去散散心,走一走,闹一闹,毕竟,这可是在60s和70s就有的社会主义治疗神经衰弱的传统方法啊~~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