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精神障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临床诊断学复习重点
TUhjnbcbe - 2021/4/10 17:53:00
白癜风的危害是什么 http://pf.39.net/bdfyy/bdfal/160202/4768975.html

本篇是孙院士在cc整理的重点上做的修改版,鸣谢两位大佬!实验诊断没有重点,重点还是掌握临床诊断。

40单选10多选40分简答,八道简答题送分

症状学相对来说:发热疼痛水肿等,每个里面都有小题

心脏杂音不考

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到不适或痛苦的异样的感觉(如发热、咳嗽等生理功能变化)或者病理形态的改变(如皮疹、肿块等)。

体征是医师利用自己的感官(视、听、触等)或借助于简单的工具(如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等)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发现疾病所引起的机体解剖结构或生理功能上的客观变化(或有时可由其他人客观发现)。

这些改变有很多种形式,有些只有主观才能感受到,如疼痛、晕眩等;有些既有主观感受,也可以通过客观检查发现,如粘膜出血、*疸、肝脾大等;还有些生命现象出现了质量变化(不足或者过度),如肥胖、消瘦、多尿等,需要通过客观评定才能确定。

发热很重要,注意发热的伴随症状

正常体温:口测法:36.3~37.2℃、肛测法:36.5~37.7℃、腋测法:36~37℃

发热的病因:

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①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常见于:机械、物理或者化学性损害、因血管帅三或者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者肢体坏死、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或癌、白血病、溶血反应等②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等③内分泌与代谢反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④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鱼鳞藓等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物理原因:中暑化学性:重度安眠药中*机械性: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⑥自主神经紊乱:原发性低热:由于自主神经紊乱导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低热可维持数月甚至数年之久感染后低热:由于病*、细菌、原虫等感染致发热后低热不退而原有感染已愈夏季低热:生理性低热:

致热源性发热:

非致热源性发热: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剧烈运动或癫痫持续状态是由于肌肉强直收缩产热所致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阿托品中*、心力衰竭伴随皮肤水肿等

热型:①稽留热:体温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者数周,常见于大叶型肺炎、斑疹伤寒等②弛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超过2℃。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以及化脓性炎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③间歇热:体温骤升到达高峰之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一周或者数天,高热期和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胆道感染等。一日内发热呈两次升降者为双峰热,见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④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下降到正常水平,常见于布氏杆菌病、结缔组织病、肿瘤等⑤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及以上,持续数天之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伴随症状:

寒战:常见于大叶型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或者输血反应等

结膜充血:常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

单纯胞疹口唇:单纯疱疹多出现在急性发热性疾病,常见于大叶型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日疟、流行性感冒等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局部化脓性感染、丝虫病、白血病、淋巴瘤等

肝脾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疟疾、白血病、淋巴瘤及黑热病等

出血发热伴皮肤粘膜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

关节肿痛:见于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等

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药物热等

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先昏迷后发热常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中*等

水肿,什么叫水肿,水肿最常见的心肝肾,区别,怎样鉴别

水肿是组织间隙过量积液的病理现象在临床上的一种客观表现。

产生的原因:①细胞外液容量增多,过多的液体分布在组织间隙或者体腔成为水肿或积液②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去平衡,致使组织间液生成多于回流而形成水肿,通常情况下血管内和血管外液体维持着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的维持有赖于Starling力,即血管内、外的静水压和胶体渗透压。(当某些因素使得液体从毛细血管内流出量大于流入量时即导致水肿,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肾衰、肾衰竭、大量输液超过了肾脏排泄能力时,血管内也容量增加,或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使得局部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引起水肿;各种原因引起的低白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是导致水肿的另一重要原因,如营养不良、肝脏疾病、大量白蛋白、严重腹泻或高分解代谢状态)

肾源性水肿

肝源性水肿

心源性水肿

开始部位

从眼睑、颜面开始延及全身

腹腔首先出现积水,大量腹水的形成增加腹内压进一步阻碍下肢静脉而引起下肢水肿,水肿首先出现于踝部,逐渐向上蔓延,但头面部和上肢常无水肿

从足部开始,向上延及全身

发展快慢

迅速

缓慢

伴随症状

尿检异常、高血压、肾功能异常,

脾大、腹壁静脉怒张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门静脉高压的表现以及*疸、肝掌、蜘蛛痣和肝功能指标异常

心脏增大、心脏杂音、肝大静脉压升高包括体循环淤血的其他表现,如颈静脉怒张、肝大、静脉压升高、严重时会出现胸水、腹水等

常见疾病

见于各类肾炎和肾病

见于失代偿期肝硬化

主要是右心衰竭的表现

肥胖,判断中国的标准,男性女性是有差别的

1.测量总体脂含量正常人体脂含量因年龄、性别而不同,新生儿体脂约为体重的10%,成年男性体脂约为体重的10%一15%,成年女性体脂约为体重的15%}20%。如果男性体脂比例超过25%,成年女性体脂比例超过30%,则应视为肥胖。

2.按身高体重计算在测量体重时要排除时间、衣物、进食、排便的影响。按体脂积聚的程度,床上通常把体重过高分为超重和肥胖两个水平。通常超过正常标准10%为超重,超过正常标准20%为肥胖。

3.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是衡量标准体重的常用指标,BMI=体重(kg)/身高(m)2。

中国肥胖工作组建议BMI24和28为超重及肥胖的诊断分割点。正常BMI18.5一23.9;超重BMI24-27.9;肥胖BMI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中提出肥胖的标准为BMI25.0。值得注意的是年龄和性别对体重的影响必须考虑。男性脂肪多集中于躯干,特别是腹部,易形成腹型肥胖,而女性脂肪多集中于臀部和大腿。因为儿童处在生长发育的不断变化中,各项指标并不稳定,BMI是随年龄变化的。至于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诊断一般按背景人群的BMI的年龄分布曲线,年龄的BMI85百分位点或以上及95百分位点或以上定为超重或肥胖。

贫血,缺铁性贫血等,各个种类需要了解

贫血是指循环中红细胞数量的减少或血红蛋白浓度(Hb)的下降。

贫血的临床表现:①贫血的程度②贫血的速度③机体对缺氧的代偿能力和适应能力④患者的体力活动情况

1、一般情况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最常见和最显著的客观体征,疲倦、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和思想不集中等都是贫血早期和常见的症状,贫血严重时可有低热、皮肤干枯和毛发缺少光泽,可出现下肢浮肿。

2、心血管系统轻度贫血时,常见活动后心悸、气短,中度贫血患者常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心输出量增多。严重贫血患者会出现心绞痛和心力衰竭,检查常可发现心动过速、心搏强有力、脉压大,部分患者心脏扩大、心尖部或心底部可听到柔和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3、消化系统常见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胀甚至腹痛

4、泌尿生殖系统早期肾脏浓缩功能减退,表现为多尿、尿比重降低,贫血严重时可出现蛋白尿。

缺铁性贫血:患者头发失去光泽、变脆,同时有反甲、舌炎、吞咽困难和异嗜癖,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可合并其他营养不良的表现,如消瘦、皮肤弹性差等;消化道疾病引起的贫血可合并消化道症状。

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引起的贫血患者可有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腹胀、腹泻及舌炎,以舌炎最为突出,表现为舌乳头畏缩,表面平滑,呈现“牛肉样”舌;维生素B12缺乏可伴有脊髓侧索及后索联合变性,表现为末梢神经炎,行走困难,触觉、位置觉及震颤感觉减退或者消失。叶酸缺乏还可合并有情感改变。

再生障碍性贫血:常伴随出血倾向和感染,出血部位广泛,除了常见皮肤出血点和瘀斑以外,还有深部出血,如便血、血尿和颅内出血等,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发热。

溶血性贫血:皮肤黏膜*疸是溶血的重要表现之一,急性溶血如异型输血时可伴严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头痛、呕吐、寒战和高热,甚至出现周围循环衰竭或急性肾衰竭,随后出现血红蛋白尿和*疸。

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引起的贫血:淋巴瘤、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等引起的贫血常合并的明显的全身或者局部淋巴结肿大、肝脾大和胆色素性胆结石等。

咳嗽,是很多病都有的,咳嗽不仅仅是呼吸科的疾病,有哪些病会导致咳嗽(多选题)

咳嗽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射动作,通过咳嗽可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一些气道异物。

病因与发生机制:

①呼吸道疾病:从鼻咽部到小支气管整个呼吸道黏膜受刺激时,均可引起咳嗽,刺激效应以喉部杓状间腔和器官分叉处最敏感

②胸膜疾病:胸膜炎、胸膜间皮瘤或胸膜受到刺激等均可引起咳嗽。

③心血管疾病:当二尖瓣狭窄或者左心心衰引起肺动脉高压、肺淤血、肺水肿,或因右心及体循环血栓脱落,或羊水、气栓等引起肺栓塞时,肺泡与支气管内漏出物或渗出物刺激肺泡壁及支气管粘膜而导致咳嗽。

④胃食管反流病(GERD):由于抗反流机制减弱,反流物的刺激和损伤所致。

⑤中枢神经因素:从大脑皮质发出冲动传至延髓咳嗽中枢,人可以随意引发咳嗽或一直咳嗽反射,脑炎、脑膜炎也可导致咳嗽。

来自呼吸系统及呼吸系统以外的器官(如脑、耳、内脏)的刺激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和三叉神经与皮肤的感觉神经纤维传人,经喉下神经、月扁神经与脊神经分别传到咽肌、声门、隔与其他呼吸肌,引起咳嗽动作。

咯血和呕血的区别

咯血是指气管、支气管或肺组织出血,血液随咳嗽从口腔排出或痰中带血。呕血是指上消化道出血经口腔排出。

鉴别点

咯血

呕血

病因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癌、肺炎、肺血管病、肺脓肿和心脏病

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胆道病变

出血前症状

喉部痒感、胸闷、咳嗽等

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

出血方式

咯出

呕出

出血的颜色

鲜红

暗红、棕色,有时为咖啡色

血中混有物

痰液、泡沫

食物残渣

酸碱反应

碱性

酸性

黑便

无(吞咽较多血液时会有)

有,可为柏油样,呕血停止后仍持续数天

出血后痰的性状

血痰持续数天

一般无痰

发绀,绝大多数,心肺功能不好,当然也有少数的情况,亚硝酸盐中*,怎样治疗:维C和亚甲基蓝

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性血红蛋白增多(>50g/L),使皮肤、粘膜呈现青紫色的现象。发绀也可能因硫化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碳化血红蛋白升高所致。发绀可以是全身性的,也可以局限于外周部位,多发生于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丰富的部位,如舌、口、唇、鼻尖、耳垂、颊部及甲床等处较为明显。

病因和发病机制:

1、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主要是因为心肺疾病所致:

①呼吸系统疾病:见于气道阻塞、肺实质与肺间质疾病,如肺炎、COPD、肺心病、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肺淤血、肺水肿、ARDS、SARS和肺血管疾病(如肺栓塞、原发性肺动脉高压、肺静脉瘘)等,由于通气和换气障碍,肺氧和功能不足,导致体循环血中还原血红蛋白含量增多

②心血管疾病,见于心力衰竭和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艾森曼格综合征等,前者主要是由于肺内气体交换障碍,后者主要是由于心与大血管之间存在异常通道,部分静脉未通过肺进行氧合,即经异常通道进入体循环动脉血中,如分流量超过左心搏出量的1/3,即引起发绀。

③周围血管障碍疾病:A局部静脉病变:如血栓性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等B动脉供血不足,见于休克、血栓闭塞型脉管炎、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等C休克由于循环血容量不足、心搏量减少与周围血管痉挛收缩,血流缓慢,周围组织灌流不足、缺氧导致发绀D冷凝集素血症E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由于红细胞过多,血液黏稠,导致血流缓慢,周围组织摄氧过多,还原血红蛋白的含量增到引起发绀

④吸入气中氧分压低:在高海拔(>米)气压较低的地区,由于大气中氧分压较低,导致肺泡内氧分压降低,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组织缺氧,即使原来没有心肺疾病,也可以引起发绀,重者引起高原心脏病。

2、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化物

①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药物或化学物质中都导致的高铁血红蛋白症,如亚硝酸盐、氯酸盐、磺胺类、非那西丁、硝基苯、苯胺中度等,当血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达30g/L时,即可出现发绀,由于大量进食含有亚硝酸盐的变质蔬菜,而引起的中*性高铁血红蛋白症,也可出现发绀,称“肠源性青紫症”

②硫化血红蛋白血症:患者便秘或者服用硫化物之后,在肠内形成硫化氢作用于血红蛋白形成硫化血红蛋白。当血中含量达到5g/L时,即可出现发绀。

晕厥,伴随症状,可能是什么病

晕厥(syncope)是指一过性广泛大脑灌注不足或缺氧而发生短暂性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因肌力消失而倒地,突然发生,自主恢复,恢复后一般不留后遗症状。伴随症状:

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多见于反射性晕厥或低血糖晕厥

发绀、呼吸困难、心悸:见于急性左心衰竭

心率改变:见于心源性晕厥

抽搐: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源性晕厥

恶心、呕吐:提示血管迷走性晕厥

发热、水肿和杵状指:见于心肺疾病

呼吸深快、手足发麻和抽搐:见于换气过度综合症

面颊痛:提示舌咽和三叉神经痛

恶心呕吐:也可以是非消化科的疾病,青光眼等

1.反射性呕吐

(1)咽部受到刺激:如吸烟、剧烈咳嗽、鼻咽喉部炎症或溢脓等。

(2)胃十二指肠疾病:如食物或酒精中*、急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胃扩张或幽门梗阻、十二指肠雍滞等。

(3)肠道疾病:如急性阑尾炎、各型肠梗阻、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腹型过敏性紫瘫等。

(4)肝胆胰疾病:如急性肝炎、肝硬化、肝淤血、急慢性胆囊炎或胰腺炎等。

(5)腹膜及肠系膜疾病:如急性腹膜炎。

(6)全身性疾病:如肾输尿管结石、急性肾盂肾炎、急性盆腔炎、异位妊娠破裂等。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内耳迷路病变、青光眼、屈光不正等亦可出现恶心呕吐。

2.中枢性呕吐

(1)颅内感染或颅脑损伤:如各种脑炎、脑膜炎、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

(2)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高血压脑病及偏头痛等。

(3)癫痈:特别是持续状态。

(4)内耳前庭功能障碍:如迷路炎、晕动病等。

(5)全身疾病:如尿*症、肝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或低血糖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等而致呕吐。

(6)药物与中*: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癌药、洋地*、吗啡等)可因兴奋呕吐中枢而致呕吐;重金属、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中*也可致呕吐。

3.神经性呕吐如功能性呕吐、神经性厌食等。

吞咽困难:哪些疾病

机械性

动力性

腔内因素:食团过大或食管异物

口腔期:运动障碍无力、咀嚼疼痛、干燥综合症导致的唾液缺乏等

管腔狭窄:咽炎、扁桃体炎、良性肿瘤如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瘤、恶性肿瘤、食管蹼等

咽期:咽肌收缩无力、配置进行的你

外压性狭窄:咽后壁肿块或者浓重、甲状腺极度肿大、纵隔占位病变

食管期:原发性食管平滑肌、胃食管反流、发育全身疾病、硬皮病糖尿病等

I.机械性咽下困难

(1)腔内因素:食团过大或食管异物。

(2)管腔狭窄

1)炎症、咽炎、扁桃体炎、口咽部损伤及食管炎。

2)食管良性狭窄:良胜肿瘤如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瘤、息肉;食管炎症如反流性食管炎、放射性食管炎、腐蚀性食管炎、结核、真菌性感染等。

3)恶性肿瘤:食管、贲门癌、肉瘤、淋巴瘤等。

4)食管蹼:缺铁性咽下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

5)黏膜环:食管下端黏膜环(Schatzkiring)o

(3)外压性狭窄

1)咽后壁肿块或脓肿。

2)甲状腺极度肿大。

3)纵隔占位病变:如纵隔肿瘤、脓肿、左房长大、主动脉瘤等。

(4)食管裂孔疝。

2.动力性咽下困难

(1)吞咽启动困难:吞咽、口咽肌麻痹,口腔咽部炎症、脓肿;唾液缺乏,如干燥综合征。

(2)咽、食管横纹肌功能障碍:运动神经元疾病、重症肌无力、肉*素中*、有机磷中*、多发性

肌炎、皮肌炎、甲状腺*性肌病等。

(3)食管平滑肌功能障碍: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糖尿病或酒精中*性肌病、食管痉挛、贲门失弛缓(achalasia)等。

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一组以慢性上腹疼痛或者不适为主的、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灼热,腹胀、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候群。

呕血、便血

呕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之一,血液经口呕出。

血液和黑便是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症状,血液从肛门排出,颜色鲜红或暗红称为便血,*色者称为黑便,其粪便颜色的差别多于消化道出血部位有关。上、中消化道出血、量不多时,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形成酸化正铁血红蛋白、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待从肛门排出时,粪便多呈黑色。因此黑便多提示上、中消化道少至重量出血;但下消化道少至中量出血、粪便在肠道滞留较久后排出也呈现黑色。

腹泻,腹泻的发生机制搞清楚,伴随症状

腹泻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排粪量增加及粪质稀薄。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发生机制:泻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有些因素又互为因果,从病理生理角度可归纳为下列几个方面:

1.分泌性腹泻由胃肠黏膜分泌过多的液体所引起。霍乱弧菌外*素引起的大量水样腹泻即属于典型的分泌性腹泻。霍乱弧菌外*素刺激肠黏膜细胞内的腺苷酸环化酶,促使环磷酸腺昔(cAMP)含量增加,促使大量水与电解质分泌到肠腔而导致腹泻。产*素的大肠杆菌感染、某些胃肠道内分泌肿瘤,如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肤瘤所致的腹泻也属分泌性腹泻。

2.渗透性腹泻是由肠内容物渗透压增高,阻碍肠内水分与电解质的吸收而引起,如乳糖酶缺乏,乳糖不能水解即形成肠内高渗,服用盐类泻剂或甘露醇等引起的腹泻亦属此型。

3.渗出性腹泻是由黏膜炎症、溃疡、浸润性病变致血浆、黏液、脓血渗出,见于各种肠道炎症疾病。

4.动力性腹泻由肠蠕动亢进致肠内食糜停留时间缩短,未被充分吸收所致的腹泻,如肠炎、胃肠功能紊乱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5.吸收不良性腹泻由肠黏膜的吸收面积减少或吸收功能障碍所引起,如小肠大部分切除、吸收不良综合征等。胃与肝胆胰疾病所致消化不良可使肠内容物渗透压增高而致腹泻,临床上难与吸收不良截然划分。

伴随症状:①伴发热者可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伤寒或者副伤寒、肠结核、肠道恶性淋巴瘤、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败血症等②伴里急后重者见于结肠直肠病变为主者,如急性痢疾、直肠炎症或肿瘤等③伴明显消瘦者多见于小肠病变者,如胃肠道恶性肿瘤及吸收不良综合症④伴皮疹或皮下出血者见于败血症、伤寒或者副伤寒、麻疹、过敏性紫癜、糙皮病等⑤腹部肿块见于胃肠恶性肿瘤、肠结核、肠结核等⑥伴中度失水者常见于分泌性腹泻,如霍乱、细菌性食物中*等⑦伴关节肿痛或肿胀者见于Crohn病,溃疡性肠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疸,各种类型的*疸,及其特点,伴随症状

*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巩膜和粘膜*染的体征。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时即出现*疸。

分类:

溶血性*疸:①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②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疾病、新生儿溶血、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以及蚕豆病、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大量的红细胞被破坏,循环中大量的UCB超过了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使得UCB在血中潴留,超过了正常水平而出现*疸。

肝细胞性*疸:各种类型肝炎病*、酒精、药物、药物、*物、细菌*素和促炎症因子、自身抗体败血症、全胃肠外营养等。损伤的肝细胞难以摄取胆红素,对其结合及排泄功能降低,毛细血管胆管受损,胆栓形成,胆汁排泄受阻而反流进入血循环中,所以血中UCB及CB均可增加。

胆汁淤积性*疸:胆汁淤积是胆汁生成或胆汁流动障碍所致的临床和升华异常综合症,可以分为肝内和肝外两大类。

肝内胆汁淤积性*疸:也可称为胆汁淤积性肝病。常见病因与肝细胞性*疸相同。

肝外胆汁性*疸:常见病因有:肝外胆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癌栓、寄生虫病等。由于胆管阻塞,阻塞上方的压力升高,胆管扩张,最后导致了小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中的胆红素反流入血。

先天性溶血性*疸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有缺陷导致的*疸,但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溶血性

肝细胞性

胆汁淤积性

皮肤颜色

浅柠檬色

浅*至深*

暗*或*绿色

皮肤瘙痒

轻度

明显

大便颜色

加深

加深

色浅后者白陶土色

尿颜色

酱油或者茶色

色深

色深

其他症状

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贫血、脾大

疲乏、食欲减退、腹泻、水肿,严重者有出血倾向

可有腹痛、发热、心动过速

尿胆原

升高

轻度升高

降低或者消失

尿胆红素

-

+

++

DB/TB

<20%

20%~60%

>60%

了解及识别伴随症状与体征对诊断有重要意义。①伴发热者:见于急性胆管炎、肝脓肿、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病*性肝炎或急性溶血,病*性肝炎多先有发热而后出现*疽;②伴上腹剧烈疼痛者:可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或胆道蛔虫病。右上腹剧痛、寒战高热伴*疽为夏科(Charcot)三联症,提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胀痛者可见于病*性肝炎、肝脓肿或原发性肝癌。先有右上腹痛,后有*疽多为胆石梗阻。③伴肝肿大者:若轻度至中度肿大,质地软而表面光滑者,见于病*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或胆道阻塞。明显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结节者见于原发或继发性肝癌。肝肿大不显,而质地较硬边缘不整,表面有小结节感者见于肝硬化。④伴胆囊肿大者:提示胆总管有梗阻,常见于胰头癌、壶腹癌、胆总管癌等。⑤伴脾肿大者:可见于病*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疟疾、门脉性或胆汁性肝硬化、各种原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及淋巴瘤等。⑥伴有腹水者: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等。⑦伴消化道出血: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壶腹癌等。⑧伴皮肤疹痒、心动过缓、尿色深*、大便颜色变浅:提示胆汁淤积。

尿路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什么叫少尿无尿多尿

正常人白天平均排尿3~5次,夜间排尿不超过0~2次,每次尿量~ml。如果排尿次数超过正常,称为尿频。尿急是指患者一有尿意即需立即排尿,常常由于无法控制而出现尿失禁。尿急的特点是由于病变部位受到刺激而产生的尿道、耻骨上区及会阴部不适感,主要为刺痛或者灼痛。尿频尿急尿痛通常情况下同时出现,又称为尿路刺激征。

正常人24小时排尿量约为~0ml,如果24小时的尿量少于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称为少尿。如24小时尿量少于ml或12小时内完全无尿,称为无尿或者尿闭。如24小时鸟量超过ml,称为多尿,尿量的多少受很多生理和病理的影响。

意识障碍:分为哪几种

意识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感知能力,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发生障碍。

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分为:

嗜睡:是程度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嗜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做出各种反应,但当刺激去除后很快就又再次入睡

昏睡:是接近于不省人事的意识状态,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在强烈刺激下(如压迫眶上神经,摇动患者身体等)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者答非所谓。

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持续的中断或者完全丧失。

轻度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仍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尚可出现痛苦的表情或者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色、眼球运动、吞咽反射等可存在,生命征无明显异常。

重度昏迷: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刺激无反应,自发动作很少,对于剧烈刺激或可出现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眼球无转动。

深度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无任何自主运动。深、浅反射均消失。生命征明显异常。肌张力低下,大小便失禁或出现去皮质强直状态。

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①意识模糊:是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较嗜睡为深的一种意识障碍。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任务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②瞻望:意识丧失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功能失调状态,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力消失、感觉错乱、躁动不安、言语杂乱

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①去皮质综合症:意识丧失,但睡眠和与觉醒周期存在,能无意识的睁眼闭眼或者转动眼球,但眼球不能随光线或物品移动,貌似清醒但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光单设、角膜反射,甚至咀嚼动作、吞咽、防御反射均存在,可有吸吮、强握等原始反射,但无自主运动。大小便失禁,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锥体束征阳性。

②无动性缄默症:睡眠与觉醒周期存在,患者能够注视周围环境及人物,貌似清醒,但不能活动和言语,大小便失禁。肌张力减低,锥体束征阴性。强烈刺激不能改变其意识状态。

③植物状态:患者对自身和外界的认知功能全部丧失,不能与外部交流,呼之不应。有自主或者反射性睁眼,偶可发现视物追踪,可又无意义的哭笑,吸吮、吞咽、咀嚼等原始反射,以及睡眠与觉醒周期存在,大小便失禁。

问诊:主诉

主诉(chief

1
查看完整版本: 临床诊断学复习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