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研究多借助影像学进行颈椎疾患的诊断,但是影像学常无法确定与颈痛症状相关的结构病理改变。临床数据表明,在20-35岁的年轻病人中,除5%的病人是病理性表现外,近90%的年轻病人的影像学结果和他们表现出来的严重疼痛症状大多对不上号。而在35-45岁的病人中,也有三四成病人存在这种状况。这些存在严重症状的年轻病人往往本身的颈椎曲线、颈椎椎骨少见明显异常,而那些上了年纪的患者颈椎由于衰老开始出现一些退变的骨性化表现,比如骨质增生等,但他们的发病症状常常没有年轻人来得那么强烈。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实,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与颈椎周围肌肉系统病变密切相关,对肌肉动力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很可能改变目前(对颈椎病)的一些传统认识。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很大改变,屈颈几率大为增加,作为支配颈椎各种运动状态的不同的肌群,在不良体位、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下,长时间保持屈颈姿势,颈屈/伸肌群对抗因重力而产生的前负荷,呈向心/离心性收缩,可引起肌纤维损伤、肌力减弱,直接导致颈椎动静力平衡破坏及力学性能降低而加剧颈椎的退变。这些肌肉有①支配屈颈的肌群,主要有胸锁乳突肌、斜角肌、颈长肌等,②支配伸颈的肌群,主要有竖脊肌、头颈半棘肌、头颈夹肌等,③支配颈椎左右侧屈的肌群,主要有头颈夹肌、胸锁乳突肌、斜角肌、头颈半棘肌、竖脊肌等,④支配颈椎左右旋转的肌群,主要有胸锁乳突肌、头颈半棘肌、多裂肌、头颈夹肌和竖脊肌等。有实验表明颈部活动时人们对头颅姿势的控制与颈部周围肌群在三维方向上力矩的产生关系密切,其结果导致颈部肌肉运动模式的一致性。头颈处于中立位时,胸锁乳突肌产生颈椎在前屈方向的峰力矩,头半棘肌和头夹肌产生颈椎在后伸方向的峰力矩,斜角肌提供颈椎旋转方向的峰力矩。当前现有的颈椎病诊断标准共同点都是强调颈椎症状、体征、影像的联合诊断,然而症状、体征常常与患者颈椎功能生活质量难成正相关;基于此我们应当从颈椎功能观角度进行颈椎病的评价及治疗。颈椎病功能障碍主要体现在颈部肌力、关节活动度、颈椎肌肉耐力和肌疲劳、颈椎稳定性、肌肉协调性及肌肉运动控制等方面。
颈部肌力的评估颈椎肌力的评价在临床中有多种方式,其中徒手肌力测试(MMT)使用非常普遍,可能与它低成本和节省时间有关。然而,MMT肌肉功能的评估一直因为简单的测量尺度及可靠性低备受批评,并不建议用于肌力3级以上的评估。颈椎多功能评估训练系统(MCU)/(MCRU)属于固定框架测力仪,目前国内外已有学者用MCU进行颈椎等长肌力测试,可以测试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肌力,以及颈部左右旋转肌力测定,从而判定颈椎各个方向肌群的肌力大小以及肌力是否对称,对颈椎肌肉功能的最大肌力进行准确评估。颈椎活动度的评定目前临床上测量颈椎活动度的方法很多,包括传统目视测量、皮尺测量、量角仪与倾斜仪、颈椎活动度测量(CROM)器、电磁式动作分析仪、超声三维动作分析仪、电位计测量和X线测量等。但各种方法均存在各自的缺点。颈椎多功能评估训练系统能准确地测定关节活动度,能提供精确、客观的检查结果,有效的减少误差;但是机器价格昂贵,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几台。颈椎肌力耐力及疲劳度的评定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颈部肌肉耐力及肌疲劳评价主要采用耐力负荷试验过程中颈部肌肉表面肌电(sEMG)信号分析,有研究发现颈痛患者颈部疲劳肌电特征变化较无症状者明显;肌肉耐力及疲劳问题远比患者自我感觉疲劳疼痛等重要,并认为颈部肌肉耐力应成为颈椎病康复的一个重要因素。颈椎肌肉协调性评定颈椎的生理功能需要颈椎肌肉的协调工作来实现,因此对颈部肌肉协调性的评价是颈椎肌肉功能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国内外对于肌肉协调性的研究多以表面肌电作为测评工具,主要集中在简单运动形式和定性分析两方面。颈椎肌肉运动控制评定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在生活中和工作中的姿势往往单一而固定,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神经对于肌肉记忆的控制模式的改变,从而造成颈部神经肌肉控制障碍。神经肌肉控制障碍包含多个方面内容,如本体感觉输入异常、脊柱深层稳定肌失活、肌肉激活模式异常如前馈、反馈、共同收缩等。故颈部肌肉运动控制能力的评定,并且指导纠正人们不良的生活工作习惯,对于颈椎病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颈椎本体感觉评定头部及躯干的空间方向感知不仅需要前庭和视觉输入信息的帮助,而且也需要从颈椎本体感觉信息输入,这些感觉主要来自颈椎周围的肌肉,关节和皮肤等结构。有研究表明前庭功能丧失时颈椎的可通过本体感觉输入增加以起到代偿作用。同时当颈椎外伤及退行性改变时颈椎的本体感受器受损,即使迷路功能完整颈椎的姿势反射也会受影响。另外当颈椎肌张力障碍时颈部本体感觉也可被影响。由此可知颈椎本体感觉对于日常生活的平衡、方向感等起到重要的作用,故颈椎的本体感觉评估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颈椎关节位置误差和头颈部动觉测验为颈椎本体感觉重要评价手段,研究发现需进行至少6次实验才能比较稳定的测出这两项项目,以客观的评价颈椎本体功能;并且颈椎关节位置误差和头颈部动觉测验两者没有显著的相关性。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的评定美国物理治疗学会骨科分会2008年颈痛临床指南中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和病人自评功能量表(PSFS)结合来评价颈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认为前者的评价方法属循证医学中的一级证据,并且广泛用于测评颈痛患者的功能障碍;同时病人自评功能量表(PSFS)是功能评估的重要补充,也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En等证实了NDI与颈部疼痛和残疾量表(NPAD)具有较好的临床信效度。MacDermid等的综述研究也支持保留NDI量表作为颈痛评价的常用量表。以上量表可有效的测评颈椎疾患患者的疼痛以及检测通过治疗后疼痛改善情况。来源:脊柱完善朱国苗
近期免费资源在康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