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世纪网记者
郑依韩
“要是我能靠自己,我还会生病吗?”金芜苦笑道。
金芜的眼睛很大,在朋友的眼中是个“性格可爱”的人。但在两年零二个月前,她感觉自己的情绪开始失控。
“我只身处于一座不被理解的孤岛上。”
她也承认自己过于敏感,“我想过自我救赎,但一次次被负罪感打败。”
两年,她一共住过四次院。
年9月
“我开始感觉自己不对劲了……”
从温岭转到新的初中,新的环境带给金芜前所未有的不安感,她时常感到喘不过气。
陌生的环境,让她怯于跟同学交往。等渐渐与同学熟识,她又陷入了新的恐惧之中。
“我总觉得大家在背后说我,有人看我一眼,我就觉得他们在说我的坏话,”金芜说,“感觉别人哪里不舒服好像都是因为我,我总在想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金芜开始厌学了。
同学们开始疏远、孤立她,她遭到了“校园冷暴力”。金芜不再反驳同学对她的语言攻击,因为担心得到变本加厉的辱骂。
当父母知道她不想上学的想法时,没有询问过事情缘由,开始打骂她。“我至今都忘不了,我爸叫我跪下来向他道歉。”
校园的不顺再加上家庭的不理解,她开始萌生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
年3月
金芜至今还记得很清楚,那天是周日,她向最亲近的姐姐吐露了心声。“我实在是感觉自己撑不住了,把自己心里难受的一面展现给别人是一种解脱。”
在了解妹妹的痛苦之后,姐姐立马把情况反映给了母亲。
于是,金芜在医院开始了第一次就诊,并被定为“中度抑郁”。
金芜开始了每周一次的复诊,并接受了两周的心理咨询。但药物和心理的介入治疗,并没有给金芜的校园生活带来些许好转。一到学校,她就开始全身不舒服,手抖、头痛、全身僵硬、冒冷汗、注意力无法集中。这些躯体化症状,开始在金芜身上出现。
年6月
金芜开始了她的第一次住院。医院就诊后,父母带她来医院,医生医院接受住院治疗。那时,她被确诊为“重度抑郁”。
“我住院前其实挺担心的,医院里有精神分裂、躁狂症的患者,很怕跟他们接触。”但事实证明,与患者的接触比跟同学交流要容易许多。住院的患者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愿意与金芜分享,愿意倾听金芜的述说。每次遇见金芜,他们都会跟她打招呼。
在医院调整了两周后,她出院了。
“在医院里感觉心情很好,但出院后没过几天,情绪又很低落,天天失眠。”经历又一次心情低谷,金芜的用药开始不规律,因为吃药在她看来是没用的。
年9月
在察觉到金芜晚上失眠后,父母带她到了浙江大医院,开始了第二次住院。在医生的反复询问中,发现她并不是单纯的抑郁,而是双相情感障碍,并伴有精神病性症状重度抑郁发作。
(金芜的第二次出院记录)
金芜谈到:“那段时间,空气里都充满了不舒服的感觉,被监视感很重,一直在吃抗精神分裂的药。”
住院期间,她接受了理疗,即用电流刺激大脑皮层。医院的治疗方案,并没有使她的情绪状况得到改善。
父亲在陪了几次床后,不再愿意将时间花在女儿身上,她常听到父母在病房门前吵架。“我觉得自己的存在就是个错误,总觉得自己耽误到他们了。”
心理的难受以及父母关系的生疏,使她在住了十八天的院之后,选择了强制出院。
出院后,金芜的情绪在旅游中得到了抚慰。
年12月
为了开药,情绪状态良好的金芜医院。在医生的建议下,金芜开始了她的第三次住院。在住院期间,她感到莫名其妙的焦虑。一些突如其来的担心,总让她失眠。
父母的关系,成了她的一大心病。“我爸他很大男子主义、自以为是,而且脾气暴躁。他觉得我妈的辛苦是理所当然的,他从来不给家里钱,”金芜回想起父亲对她住院的态度,“他老说有啥好住的,怎么住了这么久还没好,其实他就是担心要他出钱。”
在两周的住院时间里,金芜的父亲总共来看望了两次,陪了一次床。陪床那天的晚上,父亲以抽烟为借口,九点半出了病房区,直到十一点才回。“每次爸爸来看我都挺不耐烦,那天晚上我打他电话,他也不接,”金芜叹了口气道,“其实明眼人都懂,我爸他在外面有女人了。”
年1月
在新年的第一天,金芜出院了。敏感,让她注意到了家庭关系的变化。
姑姑跟母亲合伙开了一家店,在金芜生病后,姑姑提出关店的想法,并且对外宣称是母亲扛不住压力主动提出关店。金芜说道:“我姑姑他们在背地里说我麻烦,我其实都知道的,他们很看不起我们家。”
父亲在家庭中的缺席,给母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妈她开始骂我了,每次涉及到上学的问题,她就开始对我动手。”
年5月
第四次,是金芜主动要求的入院。面对家庭人员对她的不理解,焦虑成为了她的常态。“别人可能不经意说的一句话,我都会记得很清楚。”
因为药物作用,她的体形开始逐渐发胖。“我妈的朋友说我胖了,我都会在病房里一个人想很久很久。”
药物让她发胖的同时,也让她越来越自卑,越来越不能接受自己。13天后,她出院了。
(金芜的第四次出院记录)
(金芜的治疗药物)
年9月
在接受长期治疗后,母亲十分迫切的希望金芜能够回到校园。于是金芜再一次进入了学校。
“我还是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在学校还是让我感觉很难受,我不想呆在学校里面,”金芜说,“我感觉我妈开始变的让我不认识了,她说让我去死。”
外婆和阿姨见金芜治病很久没有起效,带她去看中医。金芜复述道,“中医说西医让我吃药,就是吃终生药。”看过中医后,外婆提出了心情不好再吃药,心情好就不用吃药的想法,“我当时觉得挺迷惑的,病能这么治吗?”金芜说道,“他们还是不了解我的病……”
家庭的矛盾依然存在,金芜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在半个月后,金芜再次休学。
(金芜的休学医疗证明书)
直到现在,金芜依旧不能接受自己,她希望回到校园,拥有快乐,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让她对未来愈发的不确定了。“我很难想象到自己快乐的样子,但我真的很渴望快乐。”这是金芜采访中说的最后一句话。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本文采用化名,并对
病例图中有姓名部分做打码处理
记者手记
当下,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中日益普遍。它的每一次爆发,都让人无比痛心。
年1月30日凌晨3点20左右,李福全(化名)收到儿子的一条短信:“对不起,爸,我累了,撑不下去了,我早就感觉到会有这么一天,活着真的很烦很累,你醒来时我可能已经死了,我只希望你别太难过,死对我是一种解脱……”。
年,北大女生包羽服药自杀,中北大学生通报一学生跳楼身亡,江苏大学男生杨凯从6楼窗户一跃而下坠楼身亡。
无数年轻的生命,在绝望中选择了死亡。
许多如金芜一般的人,依旧每天在失望中徘徊。强制的*策推行,无法从根部解决青少年的压力根源。他们渴望拯救,渴望快乐,而这应得到家庭、社会的支持。他们需要温暖,需要绝望中的救赎,而非一次次地压垮他们心中的救命稻草。
至于她为什么接受我的采访,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她渴望到了极点,又绝望到了极点。身边的人都不理解她,包括最亲近的妈妈和姐姐,再加上因为很早就休学,没有什么朋友,她没有能够听她倾诉的人,也不觉得能有一个理解她的人。但是她又太渴望能有人愿意走进她,理解她,听她倾诉了。然后我出现了,一个跟她共处过一段时间并且跟她相似的人。
她觉得我能理解她的想法,能把她想对大家说的表达出来,所以她信任我,愿意跟我讲。同时她也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变得有价值,能帮助到更多像她一样的人,能够叫醒那些对他们这个群体不理解的人,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多一点意义。不管一个人经历什么,他的心中始终有善意,始终希望这个世界可以好一点。
最后我想说,每一个生病的人,不管是什么病,他跟我们都是一样的,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接纳他们,可以爱他们,而不是以异样的眼光看他们。
无关性别,无关身份,他们,需要我们的理解。
指导老师
焦俊波
责任编辑
曹依婷
图片来源|受访者
美术编辑
邵安娜
责审
焦俊波
终审
李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