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分类方法是现代精神病学创建人的经典作品,比如EmilKraepelin。Kraepelin通过对有规律的反复发作的显著的情感变化的观察,提出了精神疾病特征之间的二分法则。
精神疾病的特点是在成年早期所表现出来并持续整个生命的异常认知、信仰、体验(比如精神病性症状)。Kraepelin将第一类称为“躁狂-抑郁精神病”,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情感性障碍(比如双相障碍),第二种就是“早发性痴呆”,包括我们提到的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
双相第一次被Leonhard使用于包含躁狂和抑郁两种疾病的障碍。在年,双相这个名称被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采用,取代了躁狂抑郁症。
在目前的分类系统,双相障碍被认为是一组情感性疾病,患者有时经历的发作为抑郁,特征为情绪低落及相关的症状(丧失乐趣和精力减退);或者是另一种躁狂发作,特征为提升的或者易激惹的情感及相关的症状(精力充沛、睡眠减少,或者症状较轻的轻躁狂)。
对于双相障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过程。年,麦克阿瑟基金会赞助了一个为达成单相抑郁明确描述而召开的会议,最终的结果在年出版。这个会议报告清楚的阐明了单相重度抑郁反应、缓解、恢复、加重、复发等概念的关键。报告建议,这些定义是基于对临床现象的观察以及患者生存期间症状改变的一段时间的集中反应。近年来,美国大学神经心理药理学工作组更新了这些定义,重点在单相抑郁的应答与缓解的标准。
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4thEdition,DSM-IV)开始引入纵向特殊方式,用来描述情感障碍的进程和结果;引入的目的是为了使医生能够描述情感障碍发作时的状态;但是DSM-IV中特殊说明过程有一个重要的限制,即缺少情感障碍恢复的量化标准,使情感障碍的恢复完全基于临床的判断。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双相障碍的病情进展及治疗实质性的研究开始爆发,重新挑战对这个障碍定义的结果。年和年Hirschfeld、Mart?′nez-Ara′n提出了利用一些临床实验定义双相障碍。
在ISBD(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BipolarDisorders)的支持下,成立了以为双相障碍建立统一的命名过程和结果为目的的工作组。第一步是集结了19个全球该领域的专家,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将定义汇编成9个在双相障碍观察研究与临床实验中常用的条款:反应、缓解、恢复、复燃、复发、亚症状状态、主导相、转相及功能结果。工作组分为7个部分,每一个部分负责一个特殊的定义或者概念:(1)抑郁的反应/缓解/恢复;(2)躁狂的反应/缓解/恢复;(3)所有的复燃/复发;(4)亚症状状态;(5)主导相;(6)转相;(7)功能结果。
目前精神疾病诊断使用最多的两个版本是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s10,ICD-10)与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icandStatisticalofMentalDisorders5,DSM-5)。尽管ICD-10和DSM-5同样应用于精神精神疾病的诊断,但是两者在诊断双相障碍的标准仍存在一定差异。
在ICD-10中双相障碍与抑郁障碍同属于心境障碍,而DSM-5中将双相障碍从心境障碍中独立出来,单独作为一个章节。在具体的分型命名中,ICD-10未将单次躁狂发作诊断为双相障碍,DSM-5将单次躁狂发作诊断为双相I型障碍;DSM-5无混合状态(详见下表)。
参考文献1.JJLopez-Ibor,Jr.DysthymiainDSM-IVandICD-10:nosologyanddiagnosis[J].EurPsychiatry;11(Suppl3):s-s.
2.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DiagnosticcriteriafromDSM-5.Washington: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
3.TrivediMH,RushAJ,WisniewskiSR,etal.Evaluationof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