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精神障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分离障碍中,分离性身份障碍
TUhjnbcbe - 2021/3/13 9:33:00
程少为出诊的医院 http://m.39.net/pf/a_8231855.html

拖延症、强迫症、选择障碍症、抑郁、性瘾—近年来遍地满屏的各种病各种症似乎都成了流行。几乎人人都能在其中捡上一种,但这些确实都是病吗?

殷罗毕

来源:壹读


  “要是全世界的人都瞎了,我就安心了。那样,这个世界就和平清静了。”他很平静地说,就像在念一本词典上的词条。


  “眼睛实在是种讨厌的东西,被它东看西看,我恨不得把他们的眼珠都挖出来。”他说。最后,他自己提出了一个温和善意的解决方案:“如果他们不愿变瞎,就让他们只要碰到我,就低着头,把头顶对着我,眼睛就不会对着我了。这样大家都不会有什么麻烦。”


  这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珏(化名,鉴于保护咨询客人的隐私的必要,以上故事与现实案例相比有部分改写)给壹读记者转述的若干案例中的一个。


  按照严格的精神病学国家标准(比如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三版)而言,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偏执性人格障碍,其特点诸如: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实际上,早在数千年前,就有人纠缠于同样的念头不可自拔。比如说:皇帝。他要求所有人只要遇到他,就要俯身跪倒,把眼睛对着地面。


  那些把眼睛藏起来的人叫做—臣。


  “臣”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就有,与现在的字形酷似,就是一只眼睛、竖起来的眼睛。眼睛为什么会竖起来?解释有二:


  解释一:那是一个被绳索捆绑起来的人,所以没法站直,看人的时候只能歪着头,眼睛是竖着的。这是来自《说文解字》的解释,稍加引申,我们就得到了解释二:那是一个不能正面直接看主人的人,所以他看人时眼睛是侧过来的,斜着眼睛用余光去瞥。


  斜着眼睛看人—按照王珏的说法,那是一种内心过于压抑又带着长期积压的愤怒的表现—所以你去公司面试,部门主管如果斜着眼睛看你,这种公司还是不去为妙。


  壹


  实际上,没法和别人的目光和平共处,可不仅仅是皇帝和臣子的事,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有这毛病—证据就是手机。


  在百度知道、知乎等网站上,关于为什么总在地铁上玩手机,被提及最多的一个理由,便是玩手机总比对着别人干瞪眼好。


  而按照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李松蔚的说法,“就跟吸*用药一样。长时间不断地玩手机就是一种自我抚慰”。李松蔚解释说,“这种抚慰是因为他自己感到外部世界是不安全的,所以就把自己躲在手机的那个屏幕后面。”


  不仅仅是手机依赖症。


  拖延症、强迫症、选择障碍症、抑郁、性瘾—近年来遍地满屏的各种病各种症似乎都成了流行。几乎人人都能在其中捡上一种,总有一款适合你。但这些病确实都是病吗?


  回答是,看你按照什么标准。


  手机依赖症、拖延症、选择障碍症、性瘾都不能算是病—如果你以国家标准为标准—因为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三版)中你压根就查不到这些病症的名称和条目。


  而强迫症是在诊断标准上有据可查的一款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不能奏效。”


  翻译得再简单些,如果你只是反复做某些事,可能压根就不是强迫症,除非你自己一方面非要那么重复做,另外自己又强烈地反对自己那样做,并为这个纠结感到痛苦不堪,这才算强迫症—比如有的人一到超市就喜欢去捏碎方便面,但如果他自己就是感觉身心愉悦,那就不是强迫症。当然,可能也是另外一种病。


  另外,强迫症不单单是一种行动和想法上的强迫重复和反强迫。如果你或你的老板每次需在很早以前就对所有的活动作出计划并不厌其烦开会讨论,要求别人按其规矩办事,同时又因循守旧、缺乏对同僚的关心和表达—那就恭喜了,这是典型的强迫性人格障碍,约70%强迫症病人有强迫性人格障碍。


  然后,国家明文规定的病症,就到此结束了。


  但对心理从业者而言,比如以资深心理分析师、心理学博士李松蔚的标准,很多你以为压根没有病的,其实也是病,或者是某种上瘾症现象。它们没有出现在国家标准中,其实就是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还没来得及写进去”。


  比如一天到头低着脑袋玩手机,肯定是病。玩手机是一种成瘾形象,几乎是板上钉钉。李松蔚解释说,好几亿人玩手机都有成瘾,但没有几个会觉得那是一种病,那是因为“对于成年人来说手机太容易得到了,随时随地都能从兜里掏出来,所以,手机上瘾者始终处于满足状态”。


  但如果像那些网瘾少年一样,被强制半个月不能使用手机,李松蔚认为哪怕成年人也会如瘾君子般病相毕露—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精神不振,甚至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比如为了获取手机而撒谎。


  以前一进入餐馆,第一件事都是要菜单,而现在大家一进门第一件事是问有没有wifi。在某些不能使用wifi的地方,经常可以观察到抓着手机的人坐立不安,心痒难搔—这其实就是一种病,一种犯瘾。


  贰


  李松蔚甚至认为打牌、跳广场舞其实都算是成瘾现象。


  玩手机、打牌、跳广场舞,按照李松蔚的解释,和抽烟喝酒吸大麻一样“都是一种自我抚慰,一种成瘾现象”。成瘾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逃避,用各种物化的、相对简单直接的刺激来替代我们精神上对真实世界的
  美国学者考特莱特在《上瘾五百年》中说,烟草、大麻各种瘾品最初都是底层劳力的自我抚慰用品,用神经上的刺激感来替代疲劳感和自己对没有生活出路的纠结。


  屌丝青年用手机抚慰自己,屌丝中年用打牌和跳广场舞抚慰,那么貌似高大上的成功人士也需要抚慰吗?用什么抚慰?他们成的是什么瘾,得的是什么病?


  李松蔚的回答是,男的包二奶,女的搞儿女。


  二奶如何成为一种瘾品?她可是真实世界的真实他人。李松蔚解释说,男人通过给钱,把这段关系物化。叫二奶而不叫情人,这汉语选词背后的潜意识,其实对两种貌似相同其实有着天壤之别的关系做了非常清晰的病理分辨—把二奶当做瘾品,来模拟活生生的真实生活,但当做物来控制和使用,获得较为复杂新鲜的抚慰。


  中年妇女对自己儿女的塑造,是这个瘾品版本不断升级的序列中,在二奶之后的更高版本。


  李松蔚说,中年男人可以通过有钱或有权来获得自信,但中年女性的青春不再通常很难获得补偿,也很难去面对年轻男性自信起来,所以她们把注意力转向了自己的儿女。她们帮自己儿女安排计划人生,一步步一重重控制培育起来,把自己儿女的生活和生命当做自己生命的抚慰品。


  同样地,减肥也是一种成瘾。李松蔚解释道,很多女性自己其实并不胖,但成年累月给自己计划减肥,实施减肥,沉迷在对自己另一种身体的想象之中,躲避现实世界的压力和问题。


  在李松蔚广义成瘾理论之下,我们是一个几乎全民上瘾全民有病的时代。他甚至说,医院里去找,傍晚看看那些居民楼亮着的窗子就可以了。那个独自玩手机或独自看杂志的男人和独自看电视的女人同处一室身为夫妻,但其实压根就已经没有真实的感情交流,都处于病变的局面之中。


  叁


  但是也有观点会和上述广泛成瘾理论不同。


  在心理学专家看来,拖延症、强迫症和选择障碍这些说法虽然早已有之,但它们的大流行是近几年的事情。从豆瓣各类症的最初大型小组的组建年份看,都是在年。最大的拖延症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成员人)创建于年5月。


  最大的强迫症小组“我的强迫症OCD”(成员人),创建于年4月。最大的选择障碍小组“选择障碍症”(成员人)创建于年12月。拖延症、强迫症和选择障碍小组,同时在年创建并来到我们面前,这个时间点可不是简单的巧合。


  如果我们稍稍放开视野,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就会发现年恰恰是美国次贷危机从诱发()到彻底爆发()的中间点,同时,也是中国楼市暴涨速率最高的那一年,年之后,开始放缓。也正是在年之后,中国的GDP增速开始破10—低于10%。


  而这一系列的时间点的重合,恰恰又与一个年龄段有关—85后。


  年,正是生于、年的人大学毕业的时间,而他们恰恰正赶上了金融危机、楼市高点、经济降速所有这些“美好”时刻。


  于是,他们称自己为屌丝。“从年龄上看,屌丝多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际遇和机会比60后、70后更差。他们孩童时可能就吃过大量三聚氰胺,少年时代又饱受国产山寨文化*害。当他们要读大学了,学费开始暴涨;当他们要买房子了,房价开始飙升。”百度知道上,这段关于屌丝与85后的文字,在网上四处可见。


  这其中的关联很显然是众所周知的。但另一个更隐秘的关联是拖延症、强迫症和选择障碍的流行,恰恰与85后的毕业进入社会以及屌丝文化的兴起有着时间上的平行关系。


  在心理学专家看来,相当一部分强迫和大部分选择障碍,乃至手机成瘾,其实都与注意力空转有关。换言之,当你没有足够重大的刺激或紧急任务时,你就开始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


  所以,那些问题,从根本上而言,其实是心理能量和注意力空转后自己找出来给自己的对象,换一种说法,就是nozuonodie—这基本也和屌丝一样,是85后送给自己的一个好词。而“强迫”、“选择障碍”,其实应当是和“无节操”、“逼格”放在一起的同一种心理现象,其背后的人群也是同一个人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Uhjnbcbe - 2021/3/13 9:33:00

第九章分离障碍

第六节分离性身份障碍

一、概述

分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既往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患者身上存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身份或人格,每一种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自我体验,有独特的与自身、他人和世界的关系模式。在患者日常生活中,至少有两种分离的身份能够发挥作用,并反复对个人的意识和心理进行控制,所有其他的分离性症状都可出现在患者身上:如遗忘、神游、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等,故症状异质性非常大。这些症状不能用其他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解释,并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中的功能受到严重损害。

人群中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患病率约为2%,女性多见,有报道85%~97%的患者发病与个体经历严重童年创伤密切相关,身体虐待和性虐待最为常见。

二、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临床特征

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记忆的分离

患者有一段时间记忆缺失,这种缺失不是遗忘,因为当患者进入到另一种身份时可能回忆起在其他身份中缺失的记忆片段;由于这种缺失不完整,进入一种身份时可能会受到另一身份相关片段记忆的干扰,患者为此感到非常困惑。

2.分离性身份的改变

患者常在不同或相同的时间体验不同的精神活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对独立的人格特征及行为,不同或相同时间的不同人格特征彼此独立,可交替或同时出现。儿童青少年分离性身份障碍的表现可能是有一个生动的或自主想象与虚构的同伴陪伴,虚构的同伴可通过听幻觉控制孩子的某些行为。

3.其他症状

患者常伴有抑郁心境,一些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患者同时符合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患者常有频繁、快速的情绪波动,但常由创伤后和分离症状所引起,与双相障碍中抑郁躁狂交替发作不一致。有些患者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的症状,如焦虑、睡眠障碍、烦躁不安、心境障碍等。

在分离性身份障碍中常见强迫性人格特征,也可并发强迫症状,如患者重复检查以确保没有人进入自己的房间,强迫洗涤来消除被虐待时肮脏的体验,重复计数来分散被虐待的焦虑等。

(二)临床评估

在临床检查中,下述问题有助于发现分离性身份障碍: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请让患者描述事件。要确保在此期间没有中*事件的发生。

1.你是否感到在不同环境中自己的举止行为差异很大,像不同的两个人?觉得你不止是一个人?好像还多出了一部分或多出了另一面?

2.这两个人看起来像是有矛盾或在争斗吗?

3.你之外的这部分有独立的思维、知觉和与世界的独立交流吗?有它自己的记忆、思想和感受吗?

4.不止仅有一个自我在控制你的行为吗?

5.有没有来自你内心(外在)的一些想法或感觉是你无法解释的,不像你会有的想法或感觉,似乎不受你控制?

6.你有没有觉得你的身体做事情的时候好像不由你控制?你的身体似乎不属于你?

7.你有没有觉得你必须与你的另一部分斗争?似乎自己的言行不是自己想要说或做的?

8.你有没有觉得有一种内部的力量试图阻止你做某件事或说什么?

9.你有没有听到你的脑子里有声音、对话?这似乎在讨论你、评论你做什么?告诉你做或不做某些事情?伤害自己或别人?在警告你还是试图保护你?在安慰、支持或抚慰你?是否给你带来了重要的信息?这些话对你是不是没什么用?这个声音是谁的?是男人、女人还是小孩的?

10.我想跟这个被叫做“愤怒的人”的那部分谈谈,请那部分可以现在出来吗?

11.你经常有感到你自己在自己外面、里面或者旁边的感觉?看着自己好像你是另一个人?

12.你有没有不认识镜子中的自己?像是在看别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患者出现以下表现,应考虑诊断:

1.患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状态,每一种有自己相对持久的感知、思维、与环境作用和自身的行为方式。

2.至少有两种身份或人格状态反复控制着患者的行为。

3.不能回忆某些重要的个人信息,其程度通常无法用健忘来解释。

4.这些障碍不是由于物质使用或其他医学情况所致。

(二)鉴别诊断

儿童富于幻想,常有丰富的白日梦,须与儿童病理性的分离性身份障碍仔细鉴别。

强迫症患者的对立思维与此不同,患者体验到的是同一个人(自己)有互相反对、抵触的观念,没有身份认同障碍。

诈病者常夸大、撒谎,利用症状来解释反社会行为;而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通常会感到困惑、矛盾、羞愧,并因其症状和创伤史而苦恼。

此外,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障碍、神经认知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癫痫、躯体不适障碍、做作性障碍等均要与分离性身份障碍进行鉴别。

四、治疗原则

总原则和可用方法见本章第一节。

(一)心理治疗

认知干预可帮助患者逐渐认识到分离的部分,并逐渐整合。催眠治疗用来营造轻松的精神状态,可以在不太焦虑状态下讨论消极的生活事件,减轻闪回、分离性幻觉和附体体验等症状,去除隔离他们情感和记忆的心理屏障。家庭、夫妻治疗和系统理论有助于那些主观上将自我体验与家庭、同伴关系复杂化的患者,稳定家庭关系和处理常见症状;帮助家庭成员更有效地应对患者的分离性身份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有的患者对亲密接触产生强烈的恐惧,夫妻性治疗可以有所帮助。

(二)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有减轻抑郁和稳定情绪的作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类药物、三环类和单胺氧化酶(monoamineoxidase,MAO)抑制剂等抗抑郁药、β受体阻滞剂、抗惊厥药和苯二氮?类药物都可以减少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的侵入性症状、警觉性增高和焦虑。对一些EEG异常的患者,卡马西平可能减少攻击行为。有强迫症状的患者可能会对抗强迫药物与抗抑郁药有效。纳曲酮可能对创伤患者的反复自伤行为的改善有帮助。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于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的过度焦虑和侵入性症状可能比典型的抗精神病药更有效和有更好的耐受性。氯氮平可能对长期患有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患者有效。

(三)物理治疗

对于一些患者,改良电抽搐治疗(modifiedelectro-convulsivetherapy,MECT)有助于改善难治性心境障碍,并且不会加重分离性记忆障碍。

——选自《精神障碍诊疗规范》(年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分离障碍中,分离性身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