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对教育重视得无以复加的时代,塔尖家庭甚至出走全世界就为寻找一个“好”的教育。比如,早年知名媒体曾报道过的Arthur妈妈,就带孩子辗转于中国、新加坡和加拿大三地的择校。当Arthur还是一个9岁的男孩时,他就已经经历了上海的市重点公立小学、新加坡名列前茅的英制国际私立小学、加拿大排名第一的公立小学。
那么对于普通人的择校,虽然没有这么宏大,但也不免陷于“我到底是该在传统教育体系里勇往直前,还是要转投更加多元的国际化教育?”这样的灵*拷问。
今天,我们请到曾在复兴中学、复旦附中等学校任教过的许波老师来谈谈他观察到的两种教育体系,许老师的学生遍及国内清华、北大、复旦、交大,海外加州理工、哈佛、MIT、牛津、剑桥等顶级学府。许波老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生涯咨询师、国家家庭教育指导师。
QA.Q
公立学校和国际化学校在教研上有何区别?
许波老师:总体来说,公立体系的教研是有制度支撑的,非常严谨完善。这里可以跟大家从三个方面来分享一下。
1??新教师培训:新人刚进学校,一般情况都会有师父带徒弟,师父会是教研组长、或者备课组长或是资深教师。新教师规范化培训会将老师被指派到某一个学校进行,每周大概要去1-2次,跟着那边的师父学,如果本校实力强劲,如复旦附中这样,则新教师留在自己学校里进行培训。就像医生一样,医生的规培是三年,教师的是一年。规培的内容包括跟班主任老师学习班级管理,跟学科老师学习如何备课、上课。
2??校内备课:学校有年级备课组、学科教研组,大家要统一教学进度、试卷题目等。在教研上,大家都有统一的目标和分工合作。
3??区/市教研:大家需要一起去听区公开课,每一门学科2-3年会有一次市级公开课比赛,如果非常优秀的话还会被选送去参加国家级别的公开课比赛。公开课和比赛会影响到职称评定。所以,对老师来说,提升教学能力一方面是荣誉感,一方面是责任感,当然了看法也因人而异,像领我入门的老师,原复兴高中书记、复旦附中副校长、特级教师方培君老师,就曾对我说,“讲台一定要站好,哪怕是心理课、或者副课当中的副课,课也一定要上好,这个是教师最重要的东西。”
参加公开课比赛,需要磨课,磨课一开始在自己的学校,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放在其他学校发生。通常来说,校际交流在公立学校里还是较为开放的,即使不直接跟某个学校的老师认识,但是想磨课的话,区教研员也可以帮忙。教师磨课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即使备课的时候已经写了详案,预设了很多情况以及回应方式,但磨课还是能发现很多问题。比如,有一次我在浦东某名校磨课的时候,讲到关于能力四象限的问题,一个学生问,“我喜欢但我不擅长,那我是不是一定要把它提升上去?”这个问题当时我就没接住,在旁听课的师姐也专门来跟我说,“你看,我学生的问题你没接住,你要考虑怎么去修改你的课程。”公开课至少要磨3-4遍,许老师有一堂全国公开课,磨了8遍,同行老师,前辈都会给很多意见,对教学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帮助。参加全国比赛,市教研员也会参与点评。
从教研体系建设来说,国际化学校确实没有这么完善。主要还是老师的个人能力会发挥作用。
Q
海内外大学选拔人才的方式有何区别?
许波老师:其实核心内容整体趋同,但是细节程度尚存明显差异。从招生环节来看,进入国内大学现在最常见的有三种方式: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和高考裸考。自主招生就是每个大学会有5%的名额给到各种特长生,竞赛类的或者艺术特长类的,目的是招揽偏才和怪才。数学奥赛能获得上海市一等奖但没有进入冬令营,基本是复交这个层次的学生,进入冬令营是清北的一个程度。那我们其实也观察到,竞赛成绩对海外大学的录取来讲也是一个很刚的“砝码”,我曾经被哈佛录取的学生,他参加过普林斯顿的数学邀请赛,获得团体冠*,个人的成绩也很突出,这些对他的录取是非常有帮助的。
上海顶尖学校的综评是先高考,高考完之后看报名情况,按1:1.5投档,入围之后面试。假设最顶尖的2校一共要录取人,那么入围的人选会是人。一般来讲,成绩排名在前1/3的学生,录取相对是比较稳的。但是后边学生的录取,学生课外活动的表现越来越重要。比如说,许老师曾经的学生,有的家长是高校教授,他们就会跟着家长或者家长的学生去做一些课题并以譬如第二作者的身份去发表一些论文,这些都会是通过综评的筹码。通常来说,这些孩子在项目中的表现也是非常出色的,对课题主旨、设计实验、出报告都会有足够的参与度,要不然也不会通过综评,综评时教授会问些很细致的问题,比如翻一下课题资料,就某一个问题摘出来一段话要学生当场解释一下。综评也不乏对人文修养的考察,比如,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阐述对一位诗人或一部名著的喜爱,等等。
教授的提问,有的是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可以当场抽一个题目回答。许老师的学生小C,当时抽中了一位社会学教授的题目,“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农民和农民工的差别?”综评里面的题目,也没有标准答案,有的时候教授还会追问,主要看重学生是不是真的有思考。数学教授可能会问学生某几个概念是否学习过,如果学生学习过,教授会说,“好的,我给你出道题目,你做一做。”跟牛津、剑桥的面试差不多。近年来,凭高考裸考成绩进入到顶尖大学,尤其是清华北大的学生是越来越少的。美国大学的招生是分早申请和正常申请两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选拔方式和材料的准备一致,不像国内不同招生阶段需要准备的内容不一样。美国大学申请,需要的文书,经典文书题目也是“阐述对一位诗人或一部名著的喜爱”这样的问题;再比如必备活动,进实验室写论文、做调研也是一样的;成绩GPA,大学作为选拔高质量人才的地方,学术也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从内容上来讲,两种教育轨道所需要的内核是比较一致的,换句话说,我们培养人的标准也基本一致。但区别也是比较显著的,第一,传统教育毕竟受众要大的多得多,所以分数作为第一筛选机制是非常明显的、重要程度也非同寻常;国际化教育还是比较多元的,这也是被家长诟病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使用的语言不同,有志于国际化教育的家庭,务必抓紧英语,这始终是中国学生在国际化教育路上的重要门槛。
Q
既然大家都需要活动,为什么看起来传统学校学生做活动的很少呢?
许波老师:两种学校,背靠的资源不同。公立学校,尤其是一些大学的附中,它们更多背靠的是大学的资源。比如,我在公立学校的时候,学校每年会组织一些活动,像去实验室做课题这样的活动,所以,公立学校的活动可能内部就消化了,当然了,资源不够的时候,分数再次发挥总用。此外,公立学校目前对活动要求还没有那么高。再有,跟学生的家庭结构也有关系。
而国际化学校的国外资源或者社会资源比较丰富,活动是非常明显的优势。Q
您觉得两种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有非常明显的优劣么?
许波老师:我觉得人才不分体制内外,只分岗位是否合适。我有一位高中同学K,高二就去澳洲了,墨尔本大学毕业后,现在在上海做对冲基金,他说,“初中之前出去的孩子思维是非常西式的,深度思考需要用英文;而大学出去的人思维方式就偏中式,而研究生出去的人就更中式一些,无论哪种教育模式成长起来的人才都可以是最优秀的人才,可以放在不同的岗位上。比如,公关人员,从小在国外生活的就不合适,接地气的中式精英就比较好;产品研发适合那些思路比较活、有创新性的西式人才。”而我的学生小D,他因为姐夫是美国人,所以从小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并且始终对经济学饱有兴趣,成绩也非常出色,如果他愿意,他完全可以去美国读书,但是他当年选择进入到复旦大学,研究生去伦敦*经深造,现在已经是高盛集团亚洲最年轻的执行董事之一。Q
作为资深生涯咨询师,您对孩子们专业选择有什么建议?
许波老师:选专业的一个大原则就是千万不要选一个孩子特别讨厌的专业,否则孩子是真心很痛苦。曾经有一个江苏省物理竞赛一等奖的女孩子,她目标也完全有实力去复旦的自然学科实验班,但是家长从早就业和就业薪酬的角度让孩子填报了上海财经大学的王牌专业会计专业,结果这个女孩的大学生涯非常遭罪。其次就是要对专业有一些相对深入的了解,比如家长都觉得金融好,但是很多家长不了解学金融到底需要数学到一个什么程度,也分不清楚金融、财会、经济之间的差别。也可以借助一些测评工具来明确适合的专业,比如霍兰德测试。但要注意孩子是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而有一些特质也可能被训练。所以,测出来还是要通过实践去深入探索和校验。比如,对建筑感兴趣可以去尝试去做个作品集等,也可以体验一些夏校课程,到某些岗位去做一些职业体验。如果我我遇到一个孩子说觉得自己想当医生,我就会建议他去门诊待半天体验一下2个小时可能都没法上个厕所是个什么感受,挺艰苦的,无法忍受就不适合这条路。不管在哪种教育路线上,生涯规划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区别就是国际化教育修正专业的机会比较宽松。Q
根据您的专业经验来看,孩子不好好学习这件事怎么破?
许波老师:“不好好学习”,“没有目标”这样的定义往往是家长给的,孩子不一定真的是这个问题,而是孩子和家长不在同一个话语体系里,也没有找到沟通的正确管道。
我曾经接触到一个国际学校初中的孩子小B,家长的主诉是说孩子在学习上没有目标,天天打游戏。但在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小B其实不是没有目标,而是目标跟现有条件不匹配。小B本身也很想上个好高中,但差距很大,家长给的解决方案就是去补课,可是以小B当时的条件来说,他跟课外班课的水平也还是有差距的,所以这就导致了补课没有效果。这对孩子自信心也是非常大的打击,他说,“老师,我其实挺想努力的,但我好像感觉总是找不到节点。”
那么,像这种情况,一句没有目标就太宏观了,囿于这个死结,小B的问题是没有办法的解决的。解决这个问题,要从3方面来入手。
??第一,回到考试本身。考试就一定要有对应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考核要求也不尽相同,一般分3个层次,知道、理解、应用,更高层次的是分析综合。在知识点的问题上,老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在哪一个层次上出了问题,哪里出了问题从哪里补充起来,一个优秀的老师要有能力帮学生搭建脚手架,让学生从下游转移到上游。给予匹配的难度,让学生看到进步,也是帮助学生构建自信心的过程。??第二,态度管理。这里面首当其冲的时间管理,打游戏和学习的时间必须进行一个合适的分配,考同样的分数,因为天赋不同基础不同每个人付出的时间不同,学生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第三,目标分解。如果升高中和升大学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我们要根据具体的升学要求,来倒推每一年的小目标。然后再看小目标和当下的差距,在量化差距的前提下作出合理的评估,差距实在太大,那恐怕需要调整一下阶段性的总目标。国际化教育的目标分解,除了常规的GPA和标化这样的分数性的内容,更多的是孩子视野、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这部分虽然很难定量但至少也要定性。比如,我有个学生,因为他爸爸在约翰霍普金斯(JHU)做过访问学者,高一他就在JHU上了一个夏校,因为刚好有资源、孩子也很喜欢JHU,后边就跟JHU的教授做了一个课题并发表了论文,同时得到了教授的推荐信,最后就顺理成章的入读JHU。这个学生的节点进程把握得都非常清楚,夏校??论文+推荐信??录取。Q
现在无论体制内外,学生的压力都是空前巨大的,家长的焦虑也是无处安放,您对亲子关系有什么意见?
许波老师:因为工作关系,我确实遇到过很多遭遇心理问题的学生。其中有4个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整体看下来家庭情况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经济条件很好,父亲忙于工作,母亲照顾孩子,父母交流比较少,父亲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更少,妈妈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