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精神障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儿童孤独症
TUhjnbcbe - 2021/2/28 1:12:00
北京哪家皮肤科医院好 http://m.39.net/pf/a_4781490.html

概述:儿童孤独症是发病于婴幼儿时期的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以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活动内容和兴趣局限、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基本特征,多数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迟滞。

疾病分类:

1、冷漠型:患儿除有需要外,几乎不主动发起社交。

2、被动型:患儿不会躲开他人的主动亲近,但是患儿不会主动发起社交互动。

病因:

目前为止,儿童孤独症病因尚不能明确,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脑器质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免疫学因素有关。

主要病因:

1、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该病同卵双生子同病率(36%~46%)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同病率(0~24%),同胞患病率为2.5%~3%,比普通人群高50~倍,提示该症与遗传因素有关。

2、脑器质性因素:该症患儿脑电图异常、神经系统软体征及癫痫发作者多。磁共振研究表明部分患儿存在第四脑室扩大、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及脑干明显缩小,提示该症与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所致的功能障碍有关。

3、神经生化因素:目前研究发现约1/3的该症患儿血5-羟色胺增高,还有研究表明,脑脊液中多巴胺代谢产物高香草酸水平的增高,与该症的刻板行为有关,5-羟色胺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的增高与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

4、免疫学因素:已有研究表明部分该症患儿T淋巴细胞、辅助T细胞和B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抑制诱导T细胞缺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由此可能使患儿在婴儿期或新生儿期易受病*感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从而发生儿童孤独症。

流行病学:儿童孤独症是一种趋于常见的疾病,通常在3岁之前开始出现,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估计全国约有50余万孤独症患儿,男女比例差异较大,一般为4~7:1,但女性患儿症状往往较男性重,智力水平较低。

好发人群:出生36个月以内的幼儿。母亲孕期有病*感染、服用药物、吸烟等不良习惯,以及在儿童大脑发育时期接触到不良环境因素,均可能诱发儿童孤独症。

诱发因素:

1、围产期不利因素:与儿童孤独症相关,如母亲孕龄高、母亲怀孕时父亲年龄较大、先兆流产、病*感染、服药、羊水被胎粪污染、难产或胎位异常、宫内窘迫、出生窒息、低出生体重等。

2、营养不良:患儿哺食养育不当、长期营养不良易诱发孤独症。

3、不良环境影响:若患儿在大脑发育关键时期接触了不良的环境,可导致发生儿童孤独症的几率增加。

症状:患儿倾向于使用僵化刻板、墨守成规的方式应付日常生活,出现对非生命体的持续依恋,却对生命体缺乏兴趣。患儿常常哭闹,回避与家长的目光接触。孤独症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差异很大,症状复杂,但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并常伴有智力低下、情绪不稳定、睡眠障碍等精神行为障碍。

典型症状:

1、兴趣范围狭窄:患儿兴趣较少,感兴趣的事物常与众不同。患儿通常对玩具、动画片等正常儿童感兴趣的事物不感兴趣,却迷恋于看电视广告、天气预报、旋转物品、排列物品或听某段音乐、某种单调重复的声音等。部分患儿可专注于文字、数字、日期、时间表的推算、地图、绘画、乐器演奏等,并可表现出独特的能力。

2、行为方式刻板:患儿常坚持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拒绝日常生活规律或环境的变化。如果日常生活规律或环境发生改变,患儿会烦躁不安。患儿会反复用同一种方式玩玩具,反复画一幅画或写几个字,坚持走一条固定路线,坚持把物品放在固定位置,拒绝换其他衣服或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

3、对非生命物体的特殊依恋:患儿对人或动物通常缺乏兴趣,但对些非生命物品可能产生强烈依恋,如瓶、盒、绳等都有可能让患儿爱不释手,随时携带。如果被拿走,则会烦躁、哭闹、焦虑不安。

4、刻板重复的怪异行为:患儿常会出现刻板重复、怪异的动作,如重复蹦跳、拍手、将手放在眼前扑动和凝视、用脚尖走路等。还可能对物体的一些非主要、无功能特性(气味、质感)产生特殊兴趣和行为,如反复闻物品或摸光滑的表面等。

5、社会交往障碍:患者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他们不同程度的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也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具体表现随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与同龄儿童的交往障碍最为突出。

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他人的呼唤及逗弄缺少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父母或他人拥抱、爱抚的表情或姿势,或被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

幼儿期患儿仍然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常不理、表现冷漠,不会对他人的身体不适或不愉快表示安慰和关心,也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

6、交流障碍:①非言语交流障碍:该症患儿虽然更倾向于用动作、姿势进行交流,但除了拉着大人手走向他想要的物品外,其他用于表达的动作姿势却很少,而且常不会用点头、摇头表达自己的意思,表情也常显得很漠然。

②言语交流障碍:该症患儿言语交流方面存在明显障碍,具体表现为语言理解能力不同程度受损;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也有部分患儿2~3岁前曾有表达性言语,但以后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言语运用能力受损。

③行为异常:部分患儿可出现行为的异常,表现在情绪不稳定、易怒,有的患儿甚至存在自伤或是攻击行为。

并发症:研究表明,自闭症一旦发病,孩子的神经完善功能就会出现停滞。如果发现及时,及早进行教育康复干预,神经功能恢复较好,与正常儿童的差异性较小。

就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及其重要。尤其对于起病隐匿的幼儿,早期发现症状、早期参与治疗,对改善症状、及早对幼儿进行康复训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医指征:

1、发现幼儿出现言语沟通障碍,常常烦躁、哭闹,应及时带幼儿就医。2、发现幼儿行为刻板、怪异行为反复,应立即带幼儿就医。

3、发现幼儿出现癫痫发作,应立即带幼儿就医。

就诊科室:当患儿出现不愿与人沟通、行为刻板、社交障碍等症状时,可以考虑到儿童保健科、小儿精神科或精神心理科进行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1、患儿出现了什么症状?(如烦躁、哭闹、怪异行为等)症状持续多久了?

2、幼儿是否有营养不良的表现?

3、幼儿在围产期是否出现异常?

4、医院就诊检查过吗?

5、有进行过相应的治疗吗?

需要做的检查:

1、量表评定:①、常用筛查量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ABS)、儿童孤独症家长评定量表等,可以帮助评估患儿的行为症状等表现。

②、常用诊断量表: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简称CARS),可以帮助诊断患儿疾病的严重程度。

③、发育评估及智力测验量表:可用于发育评估的量表有C-PEP、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评定量表、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DST)、盖泽尔发展诊断量表(GDDS),其结果可以为个别化计划制定提供依据。常用的智力测验量表有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等。

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可用于间接评估患儿的智力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情况。

2、实验室检查:脑电图、颅脑CT、MRI(核磁共振)、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以及遗传学、免疫学检查等,可以帮助排查是否因其它疾病导致患儿出现行为等的异常。

诊断标准:在下列1~3项中,至少有7条,且一项至少满足两条,2~3项中至少有一条,如果患者满足以上条件即可确诊。

人际交往存在质的损害:

1、对集体游戏缺乏兴趣、孤独,不能对集体的欢乐产生共鸣。

2、缺乏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技巧,不能以适合其智龄的方式与同龄人建立伙伴关系,如仅以拉人、推人、搂抱作为同伴的交往方式。

3、自娱自乐,与周围环境缺乏交往,缺乏相应的观察和应有的情感反应(包括对父母存在与否也无相应反应)。

4、不会恰当的运用眼对眼的注视,以及用面部表情、手势与他人交流。

5、不会做扮演性游戏和模仿社会的游戏。

6、当躯体不适或不愉快时,不会寻求同情和安慰,对别人的身体不适或不愉快也不会表示关心和安慰。

言语交流存在质的损害,主要为语言运用功能的损害:

1、口语发育延迟或不会使用语言表达,也不会用手势、模仿等与他人沟通。

2、语言理解能力明显受损,常听不懂指令,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和痛苦,很少提问,对别人的话也缺乏反应。

3、学习语言有困难,但常有无意义的模仿言语或反响似言语,应用代词混乱。

4、经常重复使用与环境无关的言词或不时发出怪声。

5、有语言能力的患儿,不能主动与人交谈、维护交谈及简单对话。

6、言语的声调、重音、速度、节奏等方面异常,如谈话缺乏抑扬顿挫、言语呆板。

兴趣狭窄,活动刻板、重复,坚持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变:

1、兴趣局限,常专注于某种或多种模式,如旋转的电扇、广告词等。

2、活动过度,来回踱步、奔跑、转圈等。

3、拒绝改变刻板重复的动作或姿势,否则会出现明显的烦躁和不安。

4、强迫性的固执于特殊而无用的常规或仪式性动作、活动。

5、过分依恋某些气味、物品或玩具,并从中得到满足。

鉴别诊断:

1、感受性和表达性语言发育障碍:患儿对语言的理解力低于其智龄所应有的水平,几乎患儿所有的语言表达都受损害,这类患儿在5岁以前,可有某些孤独症行为表现,如社会交往障碍,但缺乏孤独症儿童特有的感觉过敏或麻木的感知障碍。这类言语障碍患儿能利用手势和表情与人交往,且有想象性游戏,而以上能力孤独症儿童是缺乏的。

2、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大多在少年期发病,在发病前有一个正常发育阶段。精神分裂症患儿常呈现自闭、情感平淡、在交往中情感反应不适宜和角色功能丧失,有不合逻辑的思维,以及出现妄想、幻觉等,而小儿孤独症的患儿一般不会出现妄想或是幻觉等症状。

3、选择性缄默症:患儿说话有明显的选择性,在社交场合拒绝说话,以手势、点头、摇头或发单音节词与人交往,能理解别人的口语,病儿在家与家人可正常交谈。选择性缄默症通常伴有社交焦虑、退缩、敏感或抗拒。孤独症病儿在所有场合均有语言异常特征,在行为形式上与选择性缄默症明显不同,以此可以进行鉴别。

4、社交功能障碍:患有该疾病的患儿一般不善于与人交流,严重时可出现交流时出汗,甚至不会表达等症状,与小儿孤独症不同的点在于,患有社交功能障碍的患儿不会出现重复刻板的行为方式。

治疗:由于儿童孤独症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症状涉及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在表现孤独症主要症状的同时,还可能伴有智力发育低下、情绪不稳、易激惹、多动、自伤行为、攻击行为等。因此,应运用多种方法,如中西医药物治疗、教育训练、行为治疗等对患儿进行治疗。

治疗周期:儿童孤独症治疗周期较长,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可能需治疗数年至终身,主要视幼儿生活自理情况而定。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哌醋甲酯、普萘洛尔或可乐定、纳洛酮等。药物治疗无法改变孤独症的病程,只能缓解症状,可以消除患者的精神症状,有利于保护患者自身或他人的安全,有利于实施教育训练及心理治疗。

其他治疗:

1、教育与训练:这是最主要、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目标是促进患者语言发育、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

2、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要有专人来照顾患者,与患者建立亲密的关系,让患者参加集体游戏时扮演不同角色,逐渐学会如何与人进行正常交往,完成日常活动。指导患者母亲要像对待正常儿童一样不断的同他说话,多拥抱、亲吻,多给予感情上的刺激,要有耐心,坚持不懈的进行感情交往训练。

3、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改善患者的社交障碍:利用情景或利用患者提出要求时进行语言训练,使患者在满足某种要求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训练中要反复示范,并及时给予鼓励,如赞扬、亲吻、拥抱、给糖果等。

4、训练生活能力:训练计划的内容应具体、明确,由简单到复杂,措施要具有可行性、针对性、时间性,分小动作进行,循序渐进,在每完成一个动作后要立即给予鼓励。

预后:孤独症预后的好坏与病情、婴幼儿时期语言发育状况、智商高低、病因及训练教育状况等有关,约2/3的孤独症预后较差。孤独症由于存在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需要长期照管,因其没有独立社交能力,不能学会任何独立的生存本领,无法独立生活。若患者在5岁以前已发展了功能性语言,预后较好。能否治愈:儿童孤独症无法治愈,治疗得当可以改善症状。

能活多久:通常儿童孤独症及时治疗不会影响寿命。

复诊:

1、遵医嘱每三个月复诊一次,并将患儿病情详细记录交给医生评估病情发展。

2、复诊检查主要为量表测试,包括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简称CARS)、发育评估及智力测验量表等,评估患儿生长发育情况。

饮食:患儿宜饮食清淡,避食油炸食品。应予以优质低蛋白饮食,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满足机体生理代谢需要,同时注意补充多种维生素。观察并记录进食情况,包括每天摄取的食物总量、品种,评估膳食中营养成分结构是否合适、总热量是否足够等。

饮食调理:宜清淡饮食,适当配比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保证患儿营养,适当补充维生素。忌油炸食品、熏制食品等,禁给患儿饮用浓茶、咖啡和含糖量超标的饮料。

护理:孤独症患儿所在的居室及活动场所应安全、整洁、简单,室内严禁存放危险物品,制止一切影响患儿安全的活动。情感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情感环境的创设、利用,有效促进患儿的发展。

日常护理:儿童孤独症的患儿要积极主动的去克服疾病带来的障碍,家长需要鼓励患儿自主完善日常生活,并训练患儿的生活自理以及社交能力,同时鼓励患儿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病情监测:

1、详细记录患儿病情并交给医生,评估病情发展。

2、做量表测试,包括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简称CARS)、发育评估及智力测验量表等,评估患儿生长发育情况。

心理护理:1、患者家属要注意患儿的心理特点,使患儿得到关爱。

2、根据患儿智力低下的程度不同,教导患儿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躯体的疼痛以及心中的气愤。

3、从观念上正确对待,家属要正确面对现实,有正确的心态,帮助患儿享有正常儿童生活的一切权利。

特殊注意事项:

1、孤独症患儿所在的居室及活动场所应安全、整洁、简单,室内严禁存放危险物品,制止一切影响患儿安全的活动。

2、培养生活自理和独立生活能力,减轻残疾程度,改善生活质量,力争使部分患儿在成年后具有独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预防:对于预防和治疗儿童孤独症,最关键而有效的措施就是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通过行为干预和特殊教育训练等方法,帮助孩子提高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行为。

预防措施:

1、孕妇围产期避免感染:如母亲孕龄高,母亲怀孕时父亲年龄较大,或者出现先兆流产、病*感染、服药、羊水被胎粪污染、难产、胎位异常、宫内窘迫、出生窒息、低出生体重等情况,均会诱发儿童孤独症。

2、避免婴幼儿出生后出现营养不良:幼儿营养不良亦会诱发儿童孤独症。

医院儿童保健中心
1
查看完整版本: 儿童孤独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