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交恐惧症的临床表现
社交恐惧症的核心症状是对在不熟悉的人面前或处于被他人审视的场合这类社交情境有持续与过分的恐惧,患者害怕会在这种场合失态,导致自己出丑或尴尬,或让人看出自己表现出来的焦虑症状。患者可能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进食,也可能害怕在众目睽睽下从事任何行为,甚至害怕与陌生人对视。患者为了避免这类恐惧,往往有意采取回避行为,甚至完全脱离各种社交活动。
根据患者主要害怕的情境,一般将社交恐惧症分为两种常见亚型,即广泛性社交恐惧症(Generalizedsocialanxietydisorder,GSAD)和非广泛性社交焦虑症(Nongeneralizedsocialanxietydisorder,NGSAD)。
(一)广泛性社交恐惧症
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是最常见的社交恐惧形式,患者惧怕并回避多种社交情境。这些患者不仅对当众说话或表演有明显的恐惧,而且还对参加聚会、开会、与陌生人交谈等社交情境有明显的恐惧。症状较轻微时,患者可能勉强或被迫参与这类活动,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会有某种“不自在”的感觉,只要条件许可患者就会寻找机会离开这样的场合。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则会以各种理由或手段拒绝参加这样的社交活动,若被逼无奈不得已参加,患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会有“如坐针毡”、局促不已的焦虑体验,并可能伴有显著的心悸、面红、出汗等植物神经症状。患者会争取尽快离开这些场合,一旦离开则顿觉释然,焦虑症状一扫而光。症状严重的患者根本不可能参加这样的社交活动,以各种借口和方式拒绝,甚至不惜以某些极端手段拒绝。例如,有的严重的社交恐惧患者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通过攻击在自己身边的客人来驱赶陌生人,达到回避这一社交情境。这样的患者只敢面对家中最熟悉的亲属,对稍微生疏一些的亲属都采取回避接触或见面的行为。最为严重的患者根本不能与任何非直系亲属见面,将自己“自我拘禁”在自己家中,每当有客人进来时患者则只能将自己“拘禁”在自己的住房内,不能离开房间半步,成为彻底的社会隔离者。此外,部分社交恐惧患者除了有明显的社交回避行为外,还可能表现出严重的缄默表现。笔者诊治的一名社交恐惧症患者除了在家人面前有耳语样言语之外,在外人面前完全缄默,同时伴有不与他人对视的表现。该患者完全脱离了与非亲属的接触,呈严重的自我隔绝和退缩状态。
美国学者估计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时点患病率或上一年的时段患病率约为3~5%[1]。此外,与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相比,一般而言,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合并有其他精神科共病较多、功能损害程度较严重、生活质量也较差。有研究发现,病情中等程度的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患者从大学毕业的可能性比一般人组成的对照组要低10%、薪酬比对照组低10%、从事一种有技术、有专业知识或管理工作的可能性比对照组低14%[17]。
(二)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
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患者所恐惧的社交情境较为有限,只对一两种社交情境有恐惧之感。例如患者可能只害怕当众进食,或者只害怕在大厅广众之下表演节目或发表演说。不过,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与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症状有一定的重叠,例如,有80%的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患者害怕当众讲话,而这正是几乎所有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患者也都害怕的情境。一般而言,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可能只对某种特定的社交情境有明显的恐惧情绪及回避行为,或者只在于某些有特定身份的人交往时才出现明显的恐惧及回避行为。例如某些患者可能只害怕在舞台上表演或在讲台上讲演,而对其他社交场合则无明显恐惧。另一些患者可能只对某些处于某个年龄段的异性有恐惧及回避,或者只在有威严的长辈或有权威的上司面前表现出相应的恐惧症状与回避行为,这些多属于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的表现。
笔者本人诊治的精神障碍患者中,有一些人即具有这类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表现。笔者将其中部分表现具有特征性的非广泛性社交恐惧根据其基本特征分别命名为“操作恐惧”(operationphobia)和“特殊关系恐惧”(specialrelationshipphobia)。操作恐惧的患者表现为在他人注视或在场的情况下实施某些操作时出现明显的焦虑,例如不敢当着他人的面书写或签名、不敢在他人注视下操作电脑或其他电子或机械设备等,或者在上述情况下出现明显的焦虑而使其操作动作变得更为笨拙或走样。类似的社交恐惧还可以表现为不敢在公共厕所解手,笔者诊治的一位患者在客厅有人甚至是患者父亲在客厅的情况下都不敢在家中的洗手间解手,或者不能排尿。特殊关系恐惧的患者往往表现为只对在某些特定人士面前有社交恐惧表现,而在于其他人交往时并无此类现象,例如他们可能在某些位高权重的人士面前局促不安,不敢在这样的人面前进食、发言、对视等。也有些患者只在长者在场的情况下有社交恐惧,不敢发言或表演,即或发言也时嗫嚅难言,一旦长者离开,患者便如释重负,言行自如。
日本的学者曾经提出一种所谓“taijinkyofusho”的社交恐惧表现,认为这是一种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特别是社交恐惧的表现形式,其中的offensivesubtype(冒犯他人亚型)亦应属于广泛性社交恐惧。这样的患者在人际交往中担心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会触怒某人或某些人,因而在社交场合中畏首畏尾、局促不安。但实际上澳大利亚研究者在该国的SAD患者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表现[18],因此,日本学者关于文化差异导致这一亚型的假说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三)儿童期社交恐惧症的表现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起病年龄较小的精神障碍,约有半数患者于13岁前起病,90%的患者于23岁前起病[5]。因此,社交恐惧症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与成年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表现相似,多数儿童患者也主要表现为害怕一些社交情境,并可能回避这类他们所恐惧的社交情境。只是因为年龄相关的心理发展程度的影响,儿童期社交恐惧亦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儿童期常见的一种形式为选择性缄默,即患儿在某些特定的社交情境中缄默不语,但在另外一些社交场合却又能言语自如。虽然国外的流行病学调查报道称,学龄期儿童患选择性缄默的比例不足1%[20],远低于其他年龄组的社交恐惧症的患病率,但多数专家都认为,选择性缄默是一种最早起病的、严重的广泛性社交恐惧[21]。有人发现,选择性缄默患儿的社会功能受损程度较为严重,而且症状一般至少持续半年以上[20]。但是,儿童选择性缄默的表现又很少有持续不变一直至少年期的,部分患儿可能会自发缓解,但多数可能会残留程度不等但却较显著的社交恐惧的症状,进入到少年期甚至到成年期。
儿童期社交恐惧症表现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社交恐惧症起病之后,很多患儿紧接着会再患抑郁症[22]。在德国慕尼黑对社区少年和青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23],在这些青少年患抑郁症之前,不少人曾患过明确的社交恐惧。而且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这些患过社交恐惧症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病程不良(慢性或反复频繁发作)、疗效差、自杀意念强、自杀企图多。因此,对于儿童期起病的社交恐惧症及时诊治不仅对于社交恐惧本身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防止随后的抑郁发作也有重要意义。
注:前文详见社交恐惧症综述(之一)
预约问诊
扫描上方
三.社交恐惧症的临床表现
社交恐惧症的核心症状是对在不熟悉的人面前或处于被他人审视的场合这类社交情境有持续与过分的恐惧,患者害怕会在这种场合失态,导致自己出丑或尴尬,或让人看出自己表现出来的焦虑症状。患者可能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进食,也可能害怕在众目睽睽下从事任何行为,甚至害怕与陌生人对视。患者为了避免这类恐惧,往往有意采取回避行为,甚至完全脱离各种社交活动。
根据患者主要害怕的情境,一般将社交恐惧症分为两种常见亚型,即广泛性社交恐惧症(Generalizedsocialanxietydisorder,GSAD)和非广泛性社交焦虑症(Nongeneralizedsocialanxietydisorder,NGSAD)。
(一)广泛性社交恐惧症
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是最常见的社交恐惧形式,患者惧怕并回避多种社交情境。这些患者不仅对当众说话或表演有明显的恐惧,而且还对参加聚会、开会、与陌生人交谈等社交情境有明显的恐惧。症状较轻微时,患者可能勉强或被迫参与这类活动,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会有某种“不自在”的感觉,只要条件许可患者就会寻找机会离开这样的场合。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则会以各种理由或手段拒绝参加这样的社交活动,若被逼无奈不得已参加,患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会有“如坐针毡”、局促不已的焦虑体验,并可能伴有显著的心悸、面红、出汗等植物神经症状。患者会争取尽快离开这些场合,一旦离开则顿觉释然,焦虑症状一扫而光。症状严重的患者根本不可能参加这样的社交活动,以各种借口和方式拒绝,甚至不惜以某些极端手段拒绝。例如,有的严重的社交恐惧患者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通过攻击在自己身边的客人来驱赶陌生人,达到回避这一社交情境。这样的患者只敢面对家中最熟悉的亲属,对稍微生疏一些的亲属都采取回避接触或见面的行为。最为严重的患者根本不能与任何非直系亲属见面,将自己“自我拘禁”在自己家中,每当有客人进来时患者则只能将自己“拘禁”在自己的住房内,不能离开房间半步,成为彻底的社会隔离者。此外,部分社交恐惧患者除了有明显的社交回避行为外,还可能表现出严重的缄默表现。笔者诊治的一名社交恐惧症患者除了在家人面前有耳语样言语之外,在外人面前完全缄默,同时伴有不与他人对视的表现。该患者完全脱离了与非亲属的接触,呈严重的自我隔绝和退缩状态。
美国学者估计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时点患病率或上一年的时段患病率约为3~5%[1]。此外,与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相比,一般而言,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合并有其他精神科共病较多、功能损害程度较严重、生活质量也较差。有研究发现,病情中等程度的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患者从大学毕业的可能性比一般人组成的对照组要低10%、薪酬比对照组低10%、从事一种有技术、有专业知识或管理工作的可能性比对照组低14%[17]。
(二)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
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患者所恐惧的社交情境较为有限,只对一两种社交情境有恐惧之感。例如患者可能只害怕当众进食,或者只害怕在大厅广众之下表演节目或发表演说。不过,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与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症状有一定的重叠,例如,有80%的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患者害怕当众讲话,而这正是几乎所有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患者也都害怕的情境。一般而言,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可能只对某种特定的社交情境有明显的恐惧情绪及回避行为,或者只在于某些有特定身份的人交往时才出现明显的恐惧及回避行为。例如某些患者可能只害怕在舞台上表演或在讲台上讲演,而对其他社交场合则无明显恐惧。另一些患者可能只对某些处于某个年龄段的异性有恐惧及回避,或者只在有威严的长辈或有权威的上司面前表现出相应的恐惧症状与回避行为,这些多属于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的表现。
笔者本人诊治的精神障碍患者中,有一些人即具有这类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表现。笔者将其中部分表现具有特征性的非广泛性社交恐惧根据其基本特征分别命名为“操作恐惧”(operationphobia)和“特殊关系恐惧”(specialrelationshipphobia)。操作恐惧的患者表现为在他人注视或在场的情况下实施某些操作时出现明显的焦虑,例如不敢当着他人的面书写或签名、不敢在他人注视下操作电脑或其他电子或机械设备等,或者在上述情况下出现明显的焦虑而使其操作动作变得更为笨拙或走样。类似的社交恐惧还可以表现为不敢在公共厕所解手,笔者诊治的一位患者在客厅有人甚至是患者父亲在客厅的情况下都不敢在家中的洗手间解手,或者不能排尿。特殊关系恐惧的患者往往表现为只对在某些特定人士面前有社交恐惧表现,而在于其他人交往时并无此类现象,例如他们可能在某些位高权重的人士面前局促不安,不敢在这样的人面前进食、发言、对视等。也有些患者只在长者在场的情况下有社交恐惧,不敢发言或表演,即或发言也时嗫嚅难言,一旦长者离开,患者便如释重负,言行自如。
日本的学者曾经提出一种所谓“taijinkyofusho”的社交恐惧表现,认为这是一种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特别是社交恐惧的表现形式,其中的offensivesubtype(冒犯他人亚型)亦应属于广泛性社交恐惧。这样的患者在人际交往中担心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会触怒某人或某些人,因而在社交场合中畏首畏尾、局促不安。但实际上澳大利亚研究者在该国的SAD患者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表现[18],因此,日本学者关于文化差异导致这一亚型的假说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三)儿童期社交恐惧症的表现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起病年龄较小的精神障碍,约有半数患者于13岁前起病,90%的患者于23岁前起病[5]。因此,社交恐惧症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与成年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表现相似,多数儿童患者也主要表现为害怕一些社交情境,并可能回避这类他们所恐惧的社交情境。只是因为年龄相关的心理发展程度的影响,儿童期社交恐惧亦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儿童期常见的一种形式为选择性缄默,即患儿在某些特定的社交情境中缄默不语,但在另外一些社交场合却又能言语自如。虽然国外的流行病学调查报道称,学龄期儿童患选择性缄默的比例不足1%[20],远低于其他年龄组的社交恐惧症的患病率,但多数专家都认为,选择性缄默是一种最早起病的、严重的广泛性社交恐惧[21]。有人发现,选择性缄默患儿的社会功能受损程度较为严重,而且症状一般至少持续半年以上[20]。但是,儿童选择性缄默的表现又很少有持续不变一直至少年期的,部分患儿可能会自发缓解,但多数可能会残留程度不等但却较显著的社交恐惧的症状,进入到少年期甚至到成年期。
儿童期社交恐惧症表现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社交恐惧症起病之后,很多患儿紧接着会再患抑郁症[22]。在德国慕尼黑对社区少年和青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23],在这些青少年患抑郁症之前,不少人曾患过明确的社交恐惧。而且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这些患过社交恐惧症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病程不良(慢性或反复频繁发作)、疗效差、自杀意念强、自杀企图多。因此,对于儿童期起病的社交恐惧症及时诊治不仅对于社交恐惧本身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防止随后的抑郁发作也有重要意义。
注:前文详见社交恐惧症综述(之一)
预约问诊
扫描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