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onathanR.Scarff,MD
迟发性运动障碍(TD)通常由长期使用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如抗精神病药)所导致。目前认为,多巴胺受体长期被阻断所带来的受体超敏及上调与TD的病理生理学有关,而纹状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γ-氨基丁酸(GABA)能紊乱也可能在其中扮演着角色。
若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的患者出现TD症状,停药不仅可能无助于改善TD症状,还可能恶化精神病及心境症状。因此,临床中通常会在继续使用抗精神病药的基础上联用其他药物。
以下列举四种拥有循证学证据的TD治疗手段,并基于首字母总结为「ABCD」——
Amantadine
金刚烷胺
金刚烷胺是一种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据推测,该药可通过增加多巴胺分泌及抑制多巴胺突触后再摄取改善多巴胺能传递,进而减轻TD症状,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例如,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交叉对照研究[1]中,22名TD患者(平均年龄52岁)被随机分入金刚烷胺组或安慰剂组,治疗2周,洗脱4天后互换治疗手段。分析显示,金刚烷胺治疗后,患者异常不自主运动评定量表(AIMS)总分下降21.8%,而安慰剂组未见下降。
金刚烷胺的主要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心境改变及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受损等。
GinkgoBiloba
银杏叶提取物
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抗氧化作用,或可通过减轻氧化应激改善TD症状。
一项纳入3项国内随机对照研究、共名患者(平均年龄55.9岁)的meta分析[2]显示,相比于安慰剂,银杏叶提取物mg/d可显著改善AIMS评分(WMD:-2.30,95%CI:-3.04,-1.55,P0.)及治疗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分(WMD:-2.38,95%CI:-4.01,-0.74,P=0.)。两组PANSS总分及全因停药率无显著差异。
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抗血小板作用,故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不应使用。
Clonazepam
氯硝西泮
氯硝西泮是一种临床常用的苯二氮?类药物。若干项小规模研究显示,这种GABA能激动剂或有助于改善TD症状。
例如,一项为期12周的随机双盲安慰剂交叉对照研究[3]显示,氯硝西泮(最高剂量4.5mg/d)治疗后,患者的TD症状改善了35%。其中,相比于13名以舞蹈症样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患者,6名以肌张力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症状改善更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5名患者在长期使用氯硝西泮后出现了疗效耐受,停药2周后疗效即得到恢复。
然而,很多相关研究样本量较小或方法学存在诸多缺陷。年的一项Cochrane系统评价[4]建议,使用氯硝西泮治疗TD之前应首先考虑其他药物,因为该药针对TD的疗效尚不明确,且可导致镇静及依赖。
Deutetrabenazine与valbenazine
作为目前仅有的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TD治疗药物,这两种药物属于囊泡单胺转运体2(VMAT2)抑制剂,可抑制多巴胺释放,减轻多巴胺受体超敏。
一项为期12周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5]中,名中重度TD患者在使用deutetrabenazine(最高剂量48mg/d)后,AIMS总分相比于安慰剂组平均下降了3分。为期1年的KINECT3研究[6]中,名TD患者被随机分入valbenazine40mg/d、80mg/d或安慰剂组。经过治疗,valbenazine40mg/d及80mg/d组受试者的AIMS总分平均下降了3.0分和4.8分。这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头痛、静坐不能、泌尿道感染、心境症状恶化及自杀倾向。
Tetrabenazine是另一种VMAT2抑制剂,mg/d或可有效治疗TD。然而,该药目前尚未获得TD适应证,其超说明书应用也受到了给药频率过高及诱发自杀倾向的限制。
其他联合治疗手段
包括维生素B6、维生素E、唑尼沙胺、左乙拉西坦等。这些药物也有望为TD患者带来一定的获益,但在纳入TD治疗指南之前尚需进一步的证据。
简洁实用版:迟发性运动障碍的七大防治措施
临床必备
-05-16
信源:ScarffJR.TheABCDsoftreatingtardivedyskinesia.CurrentPsychiatry.April;19(4):21,55
参考文献:
1.PappaS,TsouliS,ApostolouG,MavreasV,KonitsiotisS.Effectsofamantadineontardivedyskinesia:a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study.ClinNeuropharmacol.;33(6):–.doi:10./wnf.0beffde32
2.ZhengW,XiangYQ,NgCH,UngvariGS,ChiuHF,XiangYT.ExtractofGinkgobilobaforTardiveDyskinesia:Meta-analysisof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Pharmacopsychiatry.;49(3):–.doi:10./s-2-
3.ThakerGK,NguyenJA,StraussME,JacobsonR,KaupBA,TammingaCA.Clonazepamtreatmentoftardivedyskinesia:apracticalGABAmimeticstrategy.AmJPsychiatry.;(4):–.doi:10.6/ajp..4.
4.BergmanH,BhoopathiPS,Soares-WeiserK.Benzodiazepinesforantipsychotic-inducedtardivedyskinesia.CochraneDatabaseSystRev.;1(1):CD.PublishedJan20.doi:10./.CD.pub3
5.FernandezHH,FactorSA,HauserRA,etal.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ofdeutetrabenazinefortardivedyskinesia:TheARM-TDstudy.Neurology.;88(21):–.doi:10./WNL.
6.FactorSA,RemingtonG,ComellaCL,etal.TheEffectsofValbenazineinParticipantswithTardiveDyskinesia:Resultsofthe1-YearKINECT3ExtensionStudy.JClinPsychiatry.;78(9):–.doi:10./JCP.17m77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及检索历史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新媒体管家
患者男性,16岁,近4年余来反复出现右上肢强直……
作者|清风无影
来源|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病史简介
一般情况:患者男性,16岁。
简要病史:近4年余来反复出现右上肢强直,口角向右歪斜,双眼向右凝视,一般于突然运动或紧张时发作,持续数秒后缓解,发作时意识清楚。6个月前发作频率增加,最高可达10次/天。
既往史:出生6个月时有热性惊厥发作。
家族史:父亲、姐姐均有突然运动时右上肢强直及口角歪斜发作史。
查体:神志清楚,双侧痛触觉对侧正常,四肢肌力5级,双侧病理征未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
辅助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血脂、甲状腺功能、凝血功能正常。3小时视频脑电图:发作期和间歇期均见右侧额、颞区δ波及尖波、尖慢波,无节律改变。颅脑MRI示:左侧颞角稍扩大。
诊断: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治疗:奥卡西平0.3g/次2次/日,1个月后随访,患者症状未再发。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kinesigenicdyskinesia,PKD)是一种罕见疾病,其特征为突然的随意运动诱发短暂的不自主运动。Bruno等通过分析原发性PKD患者的临床特征,提出其临床诊断标准:
①确切的由突然运动触发的发作;
②发作持续时间短(<1分钟);
③发作时无意识丧失,无疼痛;
④抗癫痫药物可控制发作;
⑤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⑥若无家族史,起病年龄在1~20岁之间。
本患者于青春期反复出现右上肢强直及口角歪斜,于突然运动或紧张时诱发,持续数秒,发作时意识清楚,且有家族史,结合奥卡西平治疗有效,诊断为PKD。
PKD患者脑电图多为正常,仅少数于发作期出现痫样放电,间歇期出现痫样放电者多发生在有癫痫家族史或与癫痫共患的病例中,有研究发现同时患PKD和癫痫的患者约66.7%的脑电图有痫样放电。
本例患者脑电图也见痫样放电,但发作期和间歇期均有,且无节律改变。为了寻找原因,仔细追问病史发现,患者近4年来无PKD发作时有游走、拍打发作,持续十余分钟后缓解,发作时意识不清,且清醒后不能回忆,这些特点支持癫痫诊断。因此,考虑该患者脑电图异常与癫痫有关。
参考文献
[1]BrunoMK,HallettM,Gwinn-HardyK,etal.Clinicalevaluationofidiopathicparoxysmalkinesigenicdyskinesia:newdiagnosticcriteria.Neurology.Dec28;63(12):-.
[2]*远桂,*旌,陈云春,等.41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临床与神经电生理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03:-.
[3]杨春清,李哲,梁传栋,等.49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视频脑电图分析[J].第三*医大学学报,,03:-.
[4]OhmoriI,OhtsukaY,OginoT,YoshinagaH,KobayashiK,OkaE.Therelationshipbetweenparoxysmalkinesigenicchoreoathetosisandepilepsy.Neuropediatrics.Feb;33(1):15-2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