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
第1章
器质性精神障碍
第七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与免疫相关的精神行为障碍(3)
二、HIV感染所致的精神行为障碍(2)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ICD-10关于HIV相关性痴呆的诊断要点是认知功能损害满足痴呆的诊断标准,但除HIV感染外,未发现其他可能导致痴呆的疾病或状态。诊断前应注意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认知障碍的疾病,如脑血管病、帕金森病、梅*、隐球菌或结核性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以及进展性多灶性脑白质病变等。
除痴呆外的其他HIV所致精神障碍,ICD-10中未给出统一诊断标准,一般考虑患者症状符合相应疾病诊断标准,如谵妄、重度抑郁发作、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等,且患者症状与HIV感染存在一定相关性。
(五)治疗原则与常用药物
在HIV感染所致的精神行为障碍的治疗原则中,病因治疗是根本,对症治疗不可或缺。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的临床综合征,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必需且有效的,但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时,要特别留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1.认知障碍治疗
HIV相关性痴呆是开始抗逆转录病*药物治疗的指征之一,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治疗能够降低HIV相关性痴呆的发生率,但对已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该治疗并不能改善痴呆症状。同时,目前尚无有确切疗效的治疗药物推荐。
2.其他症状治疗
(1)抗精神病药:由于HIV感染者及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的锥体外系症状十分敏感,因此在出现精神病性症状时,建议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喹硫平。若患者出现谵妄,可选用给药途径多,心血管、肝肾副作用小的氟哌啶醇治疗,也可选择其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
(2)抗抑郁药:HIV感染者及患者除使用抗病*药物外,可能因各类感染和其他伴随躯体疾病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一些对肝酶影响较大的药物应慎重使用,且药物应以低剂量为妥。在焦虑、抑郁患者中推荐使用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等对P酶影响小的药物。
(3)抗焦虑药:急性、严重的焦虑发作推荐使用苯二氮?类药物,但长期抗焦虑治疗推荐使用SSRI类药物。
(4)心理干预:在HIV感染者及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心理治疗、心理辅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仅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依从性。
(六)疾病管理
随着抗逆转录病*药物治疗的应用,HIV感染已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对HIV所致精神障碍的管理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期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患者疾病的不同时期所面临的不同问题,应当采用阶段化的应对策略,如对发现HIV感染时负性情绪的处理,疾病治疗中治疗信心的建立、治疗依从性的保持等。同时,HIV感染者及患者有其各自的性格特点、行为特点,因此要针对不同的患者,在评估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的管理。
原著信息:《精神障碍诊疗规范》(年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歉
图片
朱思鸣
文字
高燕
编辑
朱思鸣
—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