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获取更多精彩信息
昨天出门跟朋友喝茶,她说她一个大姐的老公68岁,退休后逐渐不爱出门、不喜欢与人交流,前几天从二十几楼跳下自杀了。令人唏嘘的同时,大家纷纷聊起身边老人的身心状况。随着天气的逐渐转冷,老人很多时候不能出门,整天呆在家里接受光照时间较少,心情比较压抑,尤其是北方的朋友。冬季很有可能患上冬季抑郁症。这也是为什么三亚东北人居多的原因吧,在三亚不光能享受阳光沙滩,还能让自己心情愉悦。冬季抑郁的患者,会随时气温的回升逐逐渐恢复。而有些抑郁群体却不是简单的随着气温的回升就能恢复健康的。说到抑郁群体,我们一般会想到青少年、且以女性女性居多,殊不知我们往往忽视了老年群体。老年期抑郁障碍(latelifedepression,LLD)指年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出现的抑郁障碍,其在老年人群中是一种较常见的精神障碍,在伴发躯体疾病患者中患病率可能更高,不仅损害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而且增加照料者的负担。
对于老年期抑郁障碍的治疗态度应该更加积极,因抑郁缓解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降低自杀风险,同时也能促进提高老年患者整体健康水平。
老年期抑郁的病因
老年期抑郁症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考虑与病前性格、遗传、生化代谢异常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病前性格多有固执己见,依赖性强,行为孤僻,办事认真等特点,多数人发病前有社会心理诱发因素,如退休、丧失配偶、亲朋好友死亡、家庭矛盾、以及意外事件等诸多因素都易使老年人产生悲观情绪。在社会环境因素和病前性格,既往痛苦遭遇和原有的潜在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促使其发生心理方面的改变,从而导致老年抑郁症的发生。
常见临床特征
老年期抑郁障碍的易感因素和促发因素主要包括:脑器质性损害基础、躯体疾病共病、使用药物的影响,回避、依赖和挑剔等人格因素,低文化、贫困、独居和服务照料不良等社会因素,心理灵活性下降、负性生活事件、慢性应激和挫折等心理因素,功能损害、活动受限等躯体因素。
1.焦虑/激越:焦虑和激越是老年期抑郁障碍最为常见而突出的特点,以至于掩盖了抑郁障碍的核心主诉。主要表现为过分担心、灾难化的思维与言行以及冲动激惹。
2.躯体不适主诉突出:老年期抑郁障碍患者可因躯体不适及担心躯体医院,表现为包括慢性疼痛的各种躯体不适,历经检查及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其中以多种躯体不适为主诉的“隐匿性抑郁”是常见类型。
3.精神病性症状:精神病性抑郁常见于老年人,神经生物学易感因素、老龄化心理和人格改变以及社会心理因素均与老年重性抑郁发作时伴发精神病性症状密切相关。常见的精神病性症状为妄想,偶有幻觉出现,需警惕是否存在器质性损害。疑病、虚无、被遗弃、贫穷和灾难以及被害等是老年期抑郁障碍患者常见的妄想症状。
4.自杀行为:抑郁是老年人自杀的危险因素,老年期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也是其自杀的高危因素。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期抑郁障碍患者自杀观念频发且牢固、自杀计划周密,自杀成功率高。严重的抑郁发作、精神病性症状、焦虑/激越、自卑和孤独、躯体疾病终末期、缺乏家庭支持和经济困难等因素均可增加老年人的自杀风险。
5.认知功能损害:认知功能损害常常与老年期抑郁障碍共存。认知功能损害可能是脑功能不全的体现,是抑郁的易感和促发因素,晚发抑郁障碍(60岁以后起病)患者长期处于抑郁期,可增加痴呆的风险,甚至可能是痴呆的早期表现。抑郁发作时认知功能损害表现是多维度的,涉及注意力、记忆和执行功能等,即使抑郁症状改善之后认知损害仍会存在较长的时间。
6.睡眠障碍:失眠是老年期抑郁障碍的主要症状之一,表现形式包括入睡困难、易醒、早醒以及矛盾性失眠。失眠与抑郁常常相互影响,长期失眠是老年期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各种形式的失眠也是抑郁障碍的残留症状。睡眠相关运动障碍包括不宁腿、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以及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等也常出现在老年期抑郁障碍,需注意排查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以及精神药物的影响。
如何预防老年期抑郁?
1.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如果能及早地识别抑郁症的早期表现,对患者自身的病情特点、发病原因、促发因素、发病特征等加以综合考虑,就可制定出预防复发的有效方案,做到“防患于未然”。2.加强心理治疗与社会支持
对于病情趋于恢复者,应为其介绍卫生常识,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治疗,要求病人能正确对待自己,正确认识疾病,锻炼自己的性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面对现实生活,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不利因素,争取社会支持,避免不必要的精神刺激。3.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
老年期抑郁症与心理社会因素息息相关,因此预防危险因素并采取干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措施包括:鼓励子女与老年人同住,安排老年人互相之间的交往与集体活动,改善和协调好包括家庭成员在内的人际关系,争取社会、亲友、邻里对他们的支持和关怀。鼓励老年人参加有限度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多种爱好等。此外,由于老年人不易适应陌生环境,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住宅的搬迁。4.社区干预及家庭干预
争取在社区康复服务中心进行社会技能训练和人际交流技能训练,提高独立的生活能力,发展社会支持网络,帮助病人重新获得人际交往的能力。家庭干预包括以心理教育与亲属相互支持为主的干预及生存技能、行为技能训练为主的措施。现代社会,精神心理因素致病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对于此类心理疾病,预防胜过治疗。年轻人应多关心自家老年人,如果和父母在一个城市,可以每周看望一次。如果分隔两地,最好每周主动打一两个电话。作为子女不止要给老人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同时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