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又称特发性帕金森病,也称为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也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0万,随年龄增高,男性稍多于女性。该病的主要临床特点:静止性震颤、动作迟缓及减少、肌张力增高、姿势不稳等为主要特征。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中国工程院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创立的针刺疗法,那么该疗法在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帕金森病)方面有哪些优势呢?
请看病例分享
病例一
孙某,男,61岁,初诊日期:年12月14日
双下肢不自主抖动1年,加重伴言语欠利半个月。
患者于1年前出现双下肢不自主抖动,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1年来间断服用多巴丝肼治疗,症状控制不佳。1周前患者因劳累后出现双下肢不自主抖动较前明显加重伴语言欠利,紧张时左上肢亦有抖动,持物不稳。1周前医院查颅脑MRI示两侧基底节区多发小软化灶,予改善脑代谢、改善脑循环治疗,静脉滴注醒脑静注射液经治病情无明显变化,为进一步系统治疗由门诊收入我病区。现症:神清,精神可,表情淡漠语言欠流利,双下肢持续不自主抖动,左上肢间断发作不自主抖动,纳可,寐安,二便调。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最高达/mmHg,平时血压控制水平不详,未系统服药。
神志清楚,精神可,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主体位,查本合作。全身皮肤巩膜无*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正常无畸形,咽部正常,扁桃体无肿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颈软无抵抗,颈动脉搏动对称无异常,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叩诊清音,呼吸音清,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音正常,心率7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脏未及,脾脏未及,肠鸣音正常,未见胃肠形,双肾区无叩击痛,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不肿。左侧上下肢肌力4级,右侧上下肢肌力5级,巴宾斯基征(-)
帕金森病,高血压病
颤证
补肾养阴,柔肝息风
内关、人中、三阴交、风池、太冲、百会
先刺内关(双侧),直刺0.5-1寸,提插捻转泻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重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度;再刺三阴交(双侧)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斜刺1~1.5寸,提插补法以肢体抽动为度;风池(双侧)百会施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施手法1分钟;太冲(双侧)施提插泻法;头穴取舞蹈震颤区(运动区前1.5cm)可接通电针,每日针刺1次,留针30分钟,2周为1个疗程。
①大定风珠加减、益肾养肝合剂。②活血通络汤剂外用
多巴胺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治疗2个疗程后静止性震颤较前明显好转,可独立行走,左上肢震颤发作明显减少,可独立持物
病例二
玄某,男,76岁,初诊日期;年7月10日
口唇及右侧上肢不自主震颤2月余。
患者上下唇及右侧上肢震颤频频,神态呆滞,持物不稳,静止、劳累及情绪激动时明显,睡眠时震颤消失。有高血压病史,长期服用降压药物后已稳定。
血压/80mmHg,神清合作,表情呆板,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增高,口唇及右侧上肢时有不自主震颤,静止及情绪激动时明显,行走迟缓慌张步态,四肢活动尚可。舌淡,苔淡白,脉弦细。
帕金森病
颤证
滋补肝肾,育阴息风。
风池、地仓、合谷、太冲、百会、足三里、三阴交、肝俞、膈俞、肾俞。
百会进针0.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足三里、三阴交(双侧)进针1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风池(双侧)针向喉结,进针2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1分钟;肝俞、肾俞、膈俞(双侧)均刺向横突,进针1.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合谷、太冲(双侧)直刺进针1寸,施捻转泻法1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针刺14次。
音乐疗法,治疗同时给予舒缓的古筝音乐。
14天针刺治疗后,患者震颤症状消失,劳累、情绪激动时偶有震颤。
按语:
患者年已七旬,年高体弱,肝肾阴亏,精血不足,血不涵木,筋脉失养,血虚生风,风盛则动,故震颤不已。针刺以醒脑开窍针刺法理论为基础进行选穴加减。取合谷,太冲施泻法以平肝息风;补风池三阴交以育阴潜阳;足三里健脾益胃,脾主四肢,诸阳之本;取百会施补法以通任督和阴阳;随症配合地仓以治疗口角颤动。诸穴合用,补泻兼施,治标固本,方能收良效。
备注:文中案列节选自《石学敏针灸验案特辑》一书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