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精神障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挤眉眨眼咧嘴耸鼻,警惕儿童抽动障碍
TUhjnbcbe - 2021/2/7 19:39:00
白癜风工程         http://pf.39.net/bdfyy/qsnbdf/140517/4390755.html
三连一下,一起过元旦

山东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专业研究生

-MERRYCHRISTMAS-儿童抽动症

定义

抽动障碍(TD)是一种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主要表现为快速、不自主、无目的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可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性动作或思维,以及其他行为症状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属中医“肝风证”“慢惊风”“抽搐”“瘛疭”等范畴。

圣诞嘉年华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TD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神经精神性疾病。

2.神经生化因素

①大脑基底神经节及边缘系统皮质DA系统功能紊乱,可能是TD主要发病机制。②临床发现,NE能受体激动剂可乐定和胍法辛等可缓解TD症状,这些药物可减少中枢NE释放,同时减低DA系统活性。

3.神经解剖因素

①TD患儿存在基底神经节异常,②TD患儿基底节神经元活性降低,前额叶、顶叶、颞叶活性增加。

4.社会心理因素

①人格因素:多为回避型和冲动型人格,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②情绪状态:精神创伤(家庭、社会)、精神压力过大(如学习压力、工作任务等)、情绪波动、疲劳与兴奋(如剧烈体育活动、长时间电脑游戏或看电视等)、过度惊吓等均可诱发或加重抽动。③生活事件:周围有他人存在、接受教育、与抽动有关的对话等均对TD的表现具有一定影响。在不同的教育活动中,课堂作业时是抽动发生率最高的时间段,实验活动时是发生率最低的时间段,而阅读简单材料时比复杂材料时发生率高。④周围环境:家庭不良环境,如不和谐、多冲突、少娱乐、亲密度低、少情感交流、父母离异、亲人亡故等;学校不良环境,如教师要求过高、过于严格、同学嘲笑、与同学争执等,有时考试和课堂提问也会加重抽动症状。

5.神经免疫因素

TD发病与感染后自身免疫损害有关,链球菌感染可引起相关性儿科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疾病。

6.围生期异常

如早产、双胎、妊娠前3个月反应严重、孕母因素、胎儿或新生儿疾病,这些因素易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部受损,是发生TD的危险因素。

7.饮食

食用含有咖啡因、精制糖、甜味剂成分的食品与TD病情恶化存在正相关关系。食用色素、添加剂和饮料可能加重抽动症状。

8.药物

长期、大剂量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或中枢兴奋剂可能导致TD。

诊断

1.病史

发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可有疾病及情志失调的诱因或家族史。

2.临床表现

抽动障碍以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为临床核心症状。运动性抽动表现为不自主的肌肉抽动,可波及面部、颈部、肩部、躯干及四肢,表现为挤眉、眨眼、咧嘴、耸鼻、面肌抽动、仰头、甩头、扭肩、甩手、鼓腹、踢腿、跺脚等。发声性抽动表现为异常的发音,如喉中吭吭、咯咯、吼叫声、呻吟声、秽语等。

抽动反复发作,有迅速、突发、刻板的特点,呈多发性、慢性、波动性。可受意志的暂时控制。

可因感受外邪、压力过大、精神紧张、情志失调、久看电视或久玩电子游戏等因素而加重或反复。

部分患儿可伴有情绪行为症状,如急躁易怒,胆小,任性,自伤或伤人;也可共患一种或多种心理行为障碍,包括儿童多动症、学习困难、强迫障碍、睡眠障碍、品行障碍等。

3.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铅、抗链球菌溶血素“o”)

脑电图、诱发电位

基因检测

神经影像学检查(CT、MRI、SPECT、PET)

临床分类

短暂性抽动障碍:大多起病于5-7岁,以简单运动抽动为主要表现,如:挤眼、耸鼻、张嘴、摇头、耸肩等。症状常常局限于面部及头颈部。

慢性抽动障碍:常发生于儿童少年时期,或成人中。抽动症状相对固定,或表现为简单或复杂运动抽动,或表现为简单或复杂发声抽动,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不同时存在。抽动频度不一,病程持续1年以上。

抽动秽语综合征:高发年龄为5-8岁。该障碍常常自头面部简单抽动开始,如:眨眼、咧嘴,之后逐渐波及颈部、肩部、上肢、躯干和下肢。抽动形式也往往从简单逐渐变得复杂,如踢腿、下蹲、弯腰、走路旋转、触摸物体及他人等,严重者可有自伤行为,如:咬唇、拔牙、戳眼等。并逐渐出现发声抽动,可为简单发声抽动或复杂发声抽动,10%-30%的患儿出现秽语。该类型患儿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同时存在。

圣诞节快乐

预防与调护

1.减少外界致病因素或诱发因素

积极提高婴幼儿和儿童期免疫力,减少感染性疾病发生,如适时增减衣物,减少去人员密集场所。另外,应减少抽动症状发生的诱发因素,如海鲜、食用色素和添加剂、富含色氨酸等食品的食用。

2.积极治疗抽动症状药物治疗是基础治疗手段,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和行为干预是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3.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向家属讲解儿童TD的发病原因、性质、临床症状与预后等知识,使其了解到患儿的异常表现源于疾病,不应责备患儿。当患儿出现疾病症状时不应过度紧张,不可立即提醒患儿或责令其改正,而应采用耐心的态度面对疾病,与患儿一起配合相关治疗,通过家庭干预疗法纠正患儿病情。父母应该合理安排患儿的学习、活动及日常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日常生活行为,如果发现你的孩子出现这些症状,医院检查。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防止症状加重或复发鼓励患儿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加强社会交往,促进社会功能康复自觉培养班级荣誉感和团队精神、融入班级、加强交往,多参与同学集体活动或游戏,在游戏与玩耍中提高自己社交能力、改善同学关系。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挤眉眨眼咧嘴耸鼻,警惕儿童抽动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