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本次“世界精神卫生日”旨在通过进一步弘扬各地心理健康工作者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出的民族精神,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号召全社会积极参与精神卫生工作,共同承担防治责任和义务,推动形成理解、接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保护公众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目前全球大约有4.5亿精神疾病患者,占全球疾病负担近11%,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精神病患病率已经从50年代的2.7‰上升到目前的13.47‰,精神疾病患者已经达到多万。精神疾病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因此精神疾病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可能会遇到精神心理问题,重视和维护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01
婴幼儿(0-3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养育方式不当所带来的心理发育问题,如言语发育不良、交往能力和情绪行为控制差。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和身体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避免婴幼儿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02
学龄前儿童(4-6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难以离开家长、与小伙伴相处困难。处理不好,易发生拒绝上幼儿园以及在小朋友中孤僻、不合群等问题。鼓励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情感,培养孩子的独立与合作能力,是避免学龄前儿童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03
学龄儿童(7-12岁)和青少年(13-18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问题、性心理发展问题、行为问题。调节学习压力、学会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是避免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04
中青年(19-55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与工作相关的问题,如工作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和工作压力等带来的问题;与家庭相关的问题,如婚姻危机、家庭关系紧张、子女教育问题。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青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05
中老年(55岁以上)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退休、与子女关系、空巢、家庭婚姻变故躯体疾病等带来的适应与情感问题。接受由于年龄增大带来的生理变化,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多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学习新知识,拓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老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常见精神心理疾病
焦虑症
在一般居民中的发病率为2%,精神障碍病人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有某种形式的焦虑障碍。严重者社会功能受损,无法进行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
临床表现: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症状(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
抑郁症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有关统计显示:我国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5%,目前已经有超过万人患有抑郁症。严重者可以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临床表现: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还伴有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
双相情感障碍
年世界卫生组织相关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全球总患病率约为2.4%;双相情感障碍发病时很多患者正处于教育、就业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常导致终身心理残疾,WHO在年调查显示,双相情感障碍位列全球第五位致残性疾病。
临床表现: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躁狂发作前往往有轻微和短暂的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时表现为: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
精神分裂症
据年在我国七个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终生患病率0.%,时点患病率为0.%;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
临床表现: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强迫症
据年我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强迫症患病率为0.3‰。实际上结合临床实践,估计国内的强迫症大约有-万,患病率约为5‰~10‰,约2/3的患者在25岁前发病;WHO调查认为,强迫症已成为15~44岁中青人群中造成疾病负担最重的20种疾病之一。
临床表现:归纳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思维又可以分为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及强迫意向,强迫行为往往是为了减轻强迫思维产生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
精神障碍的主要治疗手段: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
我国精神疾病患者已经达到万人,接受治疗的人数却只占全部病人的20%,八成病人缺乏治疗。除经济原因外,很多精神病患者和家属没有认识到精神疾病的害处,或者害怕受到世俗偏见的其实,讳疾忌医。通过“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可以使大家了解、重视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