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精神障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双相障碍诊疗规范
TUhjnbcbe - 2021/2/7 2:58:00

一、概述

双相障碍(Bipolardisorders,BD)也称双相情感障碍,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典型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旺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与心境低落、兴趣减少、精力降低和活动减少(抑郁)交替发作,可伴有幻觉、妄想或紧张症等精神病性症状及强迫、焦虑,也可与代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以及物质使用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和人格障碍等共病。双相障碍是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共病率、慢性化和低龄化特点的严重精神疾病,初次发病高峰年龄通常在15-20岁,终生患病率为1.5-6.4%。

双相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双相障碍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度高达80%。双相障碍患者存在额叶、基底节、扣带回、杏仁核、海马等脑区相关神经环路功能异常;神经递质,包括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乙酰胆碱、谷氨酸、γ-氨基丁酸、神经肽等功能异常与心境发作有关;细胞膜离子通路,如钙离子通路在双相障碍患者存在功能改变;双相障碍也常见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素/性腺轴等神经内分泌改变。此外,炎症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家族、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或参与了双相障碍的病理过程。心理社会因素,如生活事件可能促使双相障碍发生。

双相障碍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现象学,准确诊断需要识别“情感不稳定性”核心症状,及其病程的“波动性、发作性”特征。双相障碍临床表现的多变性易导致误诊或漏诊,69%的双相障碍患者曾被误诊为其他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和物质依赖/滥用等。?治疗前需要筛查甲状腺功能,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女性卵巢B超等。心境稳定剂是治疗双相障碍的基础,包括锂盐、丙戊酸盐等抗惊厥药、以及具有心境稳定作用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然而,双相障碍患者从发病到接受系统心境稳定剂治疗,超过60%?的患者变更了2次以上的治疗方案,尤其抗抑郁药物不当使用普遍,常导致治疗无效、混合发作或者循环加快。

双相障碍经过有效治疗可以缓解,缓解期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但是,双相障碍患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约40%的双相障碍患者一年内复发,约73%的双相障碍患者在5年内复发;双相障碍的心境发作频率约9次,平均约两年发作一次。心境稳定剂联合心理治疗维持治疗,加强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双相障碍复发有非常重要作用。

二、临床特征与评估?

双相障碍临床评估需要纵向与横断面相结合,以明确患者的“过去”和“现在”,为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过去”指患者的病史,全面收集纵向病史尤为重要,特别是与抑郁发作、轻躁狂和躁狂发作相关的资料。以下六方面需要重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双相障碍诊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