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两篇的专业文章主要围绕病因展开,分别详细分析了“遗传因素”和“器质性疾病与功能性疾病之争”这两个话题。
遗传因素到底有多大?一个在精神病学界被广为引用的数据是80%。但我对此并不认可,并指出这个数据来源并不科学。
现代遗传学研究则表明,双相障碍涉及的候选基因众多,但缺乏确切特异性双相障碍基因结论。
目前,越来越多学者认为,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对双相情感障碍有影响,即环境因素如果影响到遗传,也是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起作用。这里说的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心理因素、物理环境因素、躯体疾病、药物作用等等。
(关于遗传因素的分析可点击回看:遗传因素高达80%,这是真的吗?)
而在分析器质性和功能性之争时,我进一步提出,社会-心理因素为主的环境因素(应激)可能是大部分双相障碍和抑郁障碍的根源,其引起了一系列心理和躯体生物学层面的变化,后者又可导致功能性躯体不适或组织功能失调,损害患者社会功能,这又反过来成为新的应激源,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详细分析可点击回看:到底是器质性疾病还是功能性疾病?)
也就是说,如果将社会心理因素理解为精神应激,目前相关研究也证实了其可导致生理损害。
精神应激会引发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也就是应激反应。如果精神应激过于强烈或持久,超出个体的代偿能力,应激反应这种保护机制就会变成病理作用,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这一点将在下文详述。
那么,在社会-心理因素中,到底是什么在起关键作用?我们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和成功案例发现,急性和慢性精神多重应激导致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和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可视为广义上的心理创伤)可能是双相障碍和抑郁障碍的根本病因。
本文就将围绕“心理创伤”这个话题作深入探究,希望提供更多元化的观点和事实,帮助让广大读者看清疾病的本质。
叠加性心理创伤扮演了重要角色
创伤(trauma)来源于希腊语“损失”,原意为“伤”。在传统的心理学中,创伤指由某种强烈的情绪伤害所造成的心理伤害。目前,心理创伤从原有对人为或自然的灾难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