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写作
意义、意识与专业成长
陈大伟
马克思曾经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人贵在自觉。自己不时就教师专业生活写一些东西,也观察中小学教师的一些专业写作,慢慢地,积淀了以下几个问题并开始自己的回答,逐渐有了自己的专业写作自觉。
一、“我为什么要写?”
教师工作日益繁杂,教学、管理、研究、继续教育等任务,以及家庭生活、社会事务常常使我们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在这样的工作处境下,为什么还要写?就我的体会和理解,教师专业主要有这样一些价值。
梳理和砥砺自己的思想。法国启蒙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写作是梳理和砥砺自己思想的一种途径,它可以促进我们的思想,帮助我们好好地思想。一方面,写作(不仅是书面写作,讲述、交流实际上具有同样的价值)是将内心的言说转化为外显的语词,写作需要接受语言的规范和逻辑的约束,写作的过程既是内在思想条理化、深刻化、系统化的过程,也是表达规范化和精致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写作和言说将缄默知识明会化,使个体的思想成为可以传递和分享、可以讨论和批评的公共知识,并且能在传递和讨论过程中生长、改造,使其更加丰富和成熟。
反思和批判自己的实践。教师对于其专业活动的认识、理解和信念,大多不是从外部“获得”的,而是从内部“建构”的,建构的途径是通过不同的反思形式实现的。通过对自身教育实践的反思,教师可以对自己、自己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事物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并在认识和理解中发现其中的意义,用所获得的意义去重新规划和设计自己的未来行为。
和老师们交流,我经常分享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拍摄自己上常态课的录像——观察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整理课堂教学实录——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点评——规划设计未来的教学改进。其中,整理和写自己教学实践的环节,将会使自己审视、反思和批判自己的教育实践变慢、变仔细、变深刻。例如,我曾经执教《我喜欢》,记录课堂实录,进行教学反思,写出了以下东西,形成了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批判和未来规划。
:
师:今天学什么课文你们知道吗?
生:“我喜欢”。
师:喜欢不喜欢?
生:喜欢。
师:喜欢不喜欢陈老师?
:这里的提问显得很随意,当时就想学习的内容是“我喜欢”,可以顺带寒暄,但后来想一想,这样的提问没有任何价值,而且可能产生副作用:这里有谁能说不喜欢呢?这不是逼着学生说违心的话,说假话吗?
:
生:喜欢。
师:喜不喜欢上这节课呢?
生:喜欢。
师:我看有的同学答得有点勉强,下面我们学习“我喜欢”。
:
这两轮的问答更是存在问题,如果学生都说喜欢,就可能不是真话。如果有学生说不喜欢,你是不是就不上了?学生回答以后又多了一句“我看有的同学答得有点勉强”,这一句更是搞得自己下不了台,使接下来的“下面我们学习我喜欢”既干瘪有强制。到了这一步,换成“我希望学完一节课后,你能真诚地说‘我喜欢这节课’”可能会好一些。再想一想,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我意识到:一方面在陈述事实,另一方面也有卖弄自己很厉害的想法,今后的教学可以表现自己,但尽可能避免过度表现和卖弄自己。
交流和传播自己的经验。教育实践的改善和教育科学的繁荣都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教师应该主动地总结和传播自己的成功经验。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好东西是应该贡献出来大家分享的,把好东西贡献出来让更多人受益,这是教师职业的一种应有品质。墨子曾经反问:“籍设而天下不知耕,教人耕与不教人耕而独耕者,其功孰多?”他主张“述而且作”,认为:“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也就是既要继承古代文化中善的东西,又要创造、写作新的东西,使好东西不断增多,不断得到传播。英国作家肖伯纳说:“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咱俩交换,我们各还是一个苹果;你一个思想,我一个思想,咱俩交换,我们各就有两个思想。”
记录和留下生命的痕迹。写作就是陈述在各种生命事物身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它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基于教师生活的写作具有叙事性。就叙事性写作,美国作家纳塔莉?戈德堡说:“作家有两条命。他们平时过着平常的日子。在蔬菜杂货店里、过马路和早上更衣准备上班时,手脚都不比别人慢。然而作家还有受过训练的另一部分,这一部分让他们得以再活一次。那就是坐下来,再次审视自己的生命,复习一遍,端详生命的肌理和细节。”基于教师生命叙事的专业写作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审视自己的生命,让自己再活一遍,为自己的生命留下“痕迹”,这种“痕迹”具有“立言”的性质和“不朽”的可能。
二、“我要写的东西是什么?”
以教育实践为对象。就教师的专业写作而言,我以为最值得写、最应该写的是自己的实践。当然,这里的实践不会只是行为。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仅会有所行动,而且必然有支撑行动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理论依据、逻辑思考在实践中潜在地发挥作用。要发现真正的自我,进行真正的反思,教育写作就需要直抵内心深处,同这些缄默地存在于内心深处的信念、价值观和心智模式进行对话。在写作中不仅要回顾和描述自己的行为,更重要地是要描述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选择,在整个教育事件中,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念、对教育的看法基础是什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学会观察和审视自己是怎样思考和教学决策的,并对它们进行合理性解释和修正。这样的写作就不仅仅是表达,而且伴随着反思和发展。
以教育实践为基础,可以写出教育行动和行动效果之间的关联,提炼针对类似教育情境的应对办法;可以对实践行动和实践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当事者的教育决策和行为方式进行解读,从中概括出教育实践的相关原则和理论,并借鉴、批评实践者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可以追寻实践者的教育价值追求并澄清自我的教育价值观念,重新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意义。
写出教育实践的情境性。教育实践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这样的体会:“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的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因为任何观点和技术在具体的实践面前都有“有用”“无用”“荒谬”的种种可能,所以基于实践提供的教育见解和知识属于情境性知识、案例性知识、可能性知识、概率性知识。这样,在表达自己基于实践而来的教育理解时,我们尽可能交代出相关的背景,避免绝对化的话语和过度的自大,实事求是,不要轻易表达成必然性知识。《论语》有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意味着要有事实的根据,毋必意味着不能绝对化表达,毋固提醒我们要知道发展变通,毋我告诫我们不要自以为是、妄自尊大。
三、“如何借助写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慈心生出慧眼来。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他每次蘸墨水时都在墨水瓶里留下自己的血肉,才应该进行写作。”优秀的教育专业写作,写作的目的应该出于对人的关心,出于改变人的处境和命运的动机,出于致力人更加幸福生活的目标。只要真正把人的处境和困难看在眼里,有比较强烈的现实关怀,将眼前的教育对象融入自己的生命意义之中,当成一种生命责任(这种责任既包括对他人的慈爱和关怀,也包括对自己生命的超越和创新),慈心生出慧眼来,我们就会对人周围的一切敏感,就会有不尽的写作选题,也会有不断专业发展变革教育实践的动力。坚持写作练就我们发现,写作培养我们关怀,写作促使我们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