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精神障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昆语空间专刊第41期
TUhjnbcbe - 2021/1/7 0:40:00
北京有什么好的医院是治白癜风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昆语空间专刊》

年11月21日第41期

丁波智慧语文工作室主编

目录

◆《例谈“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包钢第三中学杨静熠

◆《浅思批注式阅读》

包钢第三中学郝爽

例谈“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包钢第三中学杨静熠

“教学评一致性”是在教学中“目标”“评价”和“教学”保持一致,不仅表现在教什么,学什么和评什么的整体课程管理中,更要落实每节课的实际教学中。

本文以郑振铎先生的《猫》为例来谈“教学评一致性”在教学中应用。

一、目标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言的规律。(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读,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字。(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

《猫》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本单元围绕“生命之趣”选取了四篇写动物的文章,以期探讨人与动物之间该以何种方式共处。语文能力的目标要求: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画出重要语句,学会做摘录;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所以,选取本文如下几个特点进行教学设计:(1)本文篇幅较长,适合训练默读,给予学生默读方法,继续提高默读的速度,圈点勾画,梳理文章,整体感知。(2)本文主旨较难理解,要作为难点集中讲解。(3)文中生动传神、意蕴深刻的语言,值得品析玩味,作为重点。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初中生活,默读速度较慢,尤其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运用长文训练提高他们的默读速度;初步习得品析语言的方法;引导他们以仁爱之心平等对待弱势群体,从而获得思想上的教益。

学习目标

1.通过默读,整体感知;

2.通过细读,探究主旨;

3.通过精读,品析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精读,品析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细读,探究主旨。

二、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一,设计默读和问答两个活动。学生通过默读,初步整体感知三只猫,通过提问“你最喜欢哪只猫?为什么?”来了解学生对这三只猫关键信息的把握以及文章结构的划分。通过学生的回答,即可检测他们对以上两点的掌握程度。

2.针对目标二,设计按照句式仿说活动。“我”是一个善于自省的人,让学生用“如果当时(谁)……能够(做什么)……,或许那只小猫就不会(结局)……”说一说“我”的反省,用来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本文主旨。

3.针对目标三,设计出示范例、品析语言;小组合作、完善赏析两个活动。先让学生自己赏析课后题,教师根据学生赏析的程度给出方法指导,学生根据老师教给的赏析方法,分组进行探讨、赏析,然后再以旁批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写下来,以此来规范答题的语言。让学生读自己的语言赏析旁批,以此检测和提高学生品析、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钱钟书先生曾经养过一只名叫花花儿的小郎猫,在一次搬家之后,却意外丢失了,不久之后,当他再次回想起那只曾经陪伴他日日夜夜的小猫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应是有情无着处,春风蛱蝶忆儿猫。”可见,身边玩伴的丢失,难免让人辛酸难过。

无独有偶,郑振铎先生也曾经养过三只猫。他与三只猫又发生了哪些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郑振铎的《猫》。

(出示学习目标,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环节二:默读课文,了解故事

默读课文是我们常用的一种阅读方式,它要求大家在阅读的时候: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下面,我们就运用默读这种方式,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要求如下:

1.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回读,不指读;

2.五分钟之内;

3.标段号,勾画出文中对于三只小猫描写的词句。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也读。)

请大家想一想,这三只猫当中,你最喜欢哪只猫?为什么?(指导朗读)

(学生可能会回答)第一只猫给我们感觉很可爱,第二只猫不仅可爱还有用,可以捉老鼠,第三只猫却丑陋、懒惰,若有若无。(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板书:可爱——可爱、有用——忧郁、懒惰

这三只形态各异,性情不同的猫,它们最终的结局却都悲惨,第一只病死,“我”感到一缕酸辛,第二只被人抱走,“我”感到怅然、愤恨,第三只死在别人家的屋脊上,“我”感到却是十分难过、受伤、悔恨。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感受到哪只猫的亡失对“我”的触动更大?第三只猫。那么我们来细读文章第15——34段关于第三只猫故事。

环节三:细读课文,探究主旨

大家在细读的过程当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明明不喜欢第三只猫,但第三只猫的死却触动“我”最深,这是为什么?

(因为它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认定鸟是第三只猫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而无法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我”如此悔恨,以至于永不养猫,由此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由此可见,“我”是一个虽心存偏见、武断残忍,但本质善良、严于自省的人。“我”认为“我”对第三只猫的惨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文中其他的人对这三只猫的亡失有没有责任呢?(比如:隔壁周家丫头、过路的人……)

请你用“如果当时(谁)……能够(做什么)……,或许那只小猫就不会(结局)……”说一说“我”对三只猫之死的反省。

示例:(第三只猫)如果当时“我”能够彻查芙蓉鸟之死的原因,不心怀偏见、残忍武断,或许那只小猫就不会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学生回答可能的回答)

如果当时过路的人能够心存善念,不损人利己,或许那只小猫就不会丢失。

如果当时隔壁周家丫头能够及时阻止过路的人或者及时告诉我们家里的人,不冷漠自私,或许那只小猫就不会丢失。(看情况,穿插重庆公交车翻江事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同车乘客的冷漠,对别人冷漠最终伤害的是自己。)

如果当时“我”能够不以貌取猫、心存偏见、主观臆断,或许那只小猫就不会凄凉地死去。

同学们站在“我”的角度反省得很到位,我们可以说出很多“如果”,可惜人生没有如果!像“我”对第三只猫所犯下的过错永远都无法弥补了,所以,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怎么做呢?(齐读)

要为人着想,不要损人利己;

要实事求是,不要主观武断;

要善于自省,不要糊涂残暴。

这也是本文的主旨。(PPT)除此之外,归纳文章的主题,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文中的事件、人物活动的时代环境,作者写作的意图,这些都有助于从另一个角度归纳中心思想。

(PPT)本文写于年,郑振铎深受“五四”精神影响,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以上,我们探究了本文的主旨,如此深邃丰富的主旨,作者是如何通过他语言来使我们内心受到震撼的?我们来精读课文,品析语言。

环节四:精读课文,品析语言

活动一:给出示例,品析语言

本文语言有的生动传神,有的意蕴深刻,直击人心,我们一起来做课后第四题的1和4小题,分析这些语言的表达效果,写下来。

示例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品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白猫比喻为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突出了小猫外形的浑圆好看;“滚来滚去”“扑过来”“扑过去”等一系列动词的传神运用,写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轻巧机敏;“廊前阳光里”读来给人以温暖慵懒之感;三妹与猫的玩耍这一场景又极具画面感,一只活泼惹人爱的小猫跃然纸上,三妹对它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

示例2: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品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的暴怒和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深刻地表达了这只猫的亡失带给我的痛感,“针”字反复,强调突出我内心深切的愧疚之情;用两个字“真的”单独成句,更加强调“我”内心的愧疚;两个“我的”突出了“我”对这种“暴怒和虐待”的不可原谅。

方法:选取关键词句(修辞、动词、重复用词),分析其特征,或通过替换比较赏析用词之妙。

活动二:小组讨论,完善赏析

分组,每组在文中任选1——2处你们读来认为在结构、情感和主旨上值得细品的一字、一句或一段,反复读,运用我们的方法,将你们的赏析探讨之后,旁批在书上。

环节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郑振铎先生的这篇文章,深刻的地理解了郑振铎先生作为一个善良的人对自己深刻的反省,同时他也告诉我们要以仁爱之心平等待人,对于弱势群体更是如此。除此之外,我们还初步学习了赏析语言的方法,会做一些简单的赏析,能够把这些赏析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不断践行和练习今天学到内容。

环节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杨绛先生的《花花儿》,继续提高自己的默读速度,争取在八分钟之内通读全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并做3-5处旁批。

浅思批注式阅读

包钢第三中学郝爽

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阅读模式就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无论是名著阅读还是课文阅读,学生总是一股脑从头读到尾,读完了再问里面的相关内容却仿佛失忆了一般,“一问三不知”。批注式阅读是自读文本的一种基本方式,经过笔者多次尝试发现,批注式阅读中有三种批注方式可以应用到学生的日常阅读中去——语言赏析式批注、情感领悟式批注及疑惑追问式批注,这几种批注式阅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现就以上三种批注方式的思考分享如下:

一、语言赏析式批注

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进行自主阅读过程中究竟该怎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抓住文本遣词造句中能够打动人心的语言“亮点”,然后将自己对于这个“亮点”最真实的赏析批注在书页的空白处,这就是“语言赏析式批注”。

这些批注的文字中蕴含着学生自己对于“美”的欣赏与感悟,学生如此欣赏“美”,在批注的过程中,一方面会锻炼他们对于写作手法或语言韵味的赏析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品味力和感悟力;另一方面,当他们翻看自己曾经读过的文章时,批注能够帮助他们回忆起自己当时的想法,进而引发学生更深入的二次思考,并在思考中逐渐学会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二、情感领悟式批注

阅读时,学生多少会对文本产生自己的感受与思考,或是对文本中隐含情绪的理解,或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抒发,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在书旁空白处记录下来,这便是“情感领悟式批注”。

课标强调:“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教师可利用语文课所涉及的阅读时间,充分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把情感领悟式批注溶于课堂之内,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感、在感中表达,从内在出发,引导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疑惑追问式批注

伴随阅读行为产生的一定是思考。学贵在有疑,“有疑惑”意味着对文本或是有不理解的地方想追根溯源弄明白,或是对文中的某个地方有自己的想法想与之辩驳,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疑惑思考随手记录在旁,这便是“疑惑追问式批注”。

但仅记录下自己的疑问还不够,还需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教学资源尽力解答疑惑,由此才能引发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这是培养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的源起。要想提升学生的批判意识与自主能力,先从阅读中的质疑做起,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最表层的语言文字走入文本结构思路再深入到作者内心,一边圈点勾画疑惑之处,一边不断追问与思考问题的本质,由浅入深,鼓励学生多角度思索。

批注式阅读需要师生沉下心来真实地读、投入地读,在此基础之上,可尝试将以上三种批注方式加入到日常阅读教学中去。

希望批注式阅读能够让阅读成为独特的精神体验,走向深处!

顾问:刘恩樵

责任编辑:洪健霏

文字编辑:杨静熠、郝爽

美术编辑:袁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昆语空间专刊第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