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丽今年20岁,是一个温柔漂亮的姑娘,聪明、敏感、懂事、学习好,让人喜爱。但最近2年却患上了一种怪病,由活泼、好动变得郁郁寡欢,学习成绩下降,与家人和同学关系疏远、凡事爱计较,如果被家人或者老师、同学批评就会突然全身抽搐,甚至晕倒,多次就医却查不出问题,给予安定类药物症状可缓解,医生诊断“癔症”,父母及患者本人均不愿接受,当医生了解了患者的家庭情况后,小丽性格的改变和病因渐渐浮出了水面。
原来在小丽15岁时父母生了一个弟弟,从此以后父母的
小丽的晕倒、抽搐实际上是“癔症”的一种表现,那么什么是癔症呢?癔症又称歇斯底里,分离(转换)性障碍,最初包括在神经症中,称为癔症性神经症。是一类由明显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和作用于易病个体所导致的以解离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疾病。
该病多起病于青年期,35岁以上初发者少见,常在心理社会因素刺激下,急性起病,可有多次发作,尤多见于女性。
1、是排除性证据
2、是支持性证据
要有充分的根据排除器质性疾病或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因为癔症性症状可见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所以只凭临床症状的诊断很难十分可靠,要求临床医生不仅要认真了解患者的有关器质性疾病的病史,还要观察有无器质性疾病的体征或相似症状,必要时可进行CT、核磁共振等检查手段,排除性证据固然很重要,还必须有支持性证据,包括心理社会性因素,症状暗示性和继发性获益3个方面,若三者缺一,诊断可能有疑问,尤其有些病人否认精神因素,需要耐心询问,深入了解。
早期充分治疗对防止症状反复发作和疾病的慢性化十分重要,应予以强调。初次发病者,合理的解释,说明症状与心因和个性特征的联系,配合理疗和语言暗示,往往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病程已数周,有反复发作倾向者,宜根据病情,制订精神治疗与药物和物理治疗相配合的整体治疗计划。不宜匆忙、草率采取简单的语言暗示,尽管暗示疗法当时有效,但以后容易复发,或出现新的症状,取代原来的症状。心理治疗是治疗这类疾病的基本措施,可有暗示疗法、催眠疗法、解释性心理疗法。
要想减少本病的发生,要强调健康良好个性的养成,个体性格形成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其中,后天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在儿童性格障碍与行为障碍的发展形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最常见的不良因素是童年时期的精神创伤,不正当的教养方法,不和谐的家庭生活,以及外界环境的有害影响,为此,要防止性格反常发展和其他精神异常的发生,就必须重视儿童和少年的身心健康。
▲投稿人:赵毅心内二
往期精彩回顾医院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
脖子起“大包”、耳后长“小包”,医院做彩超!
高龄并不是种植牙的禁忌症,80岁也可以!
38岁就不能得心梗?越年轻发病越凶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