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精神障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科普为什么总是伤害最亲的人浅谈精神障
TUhjnbcbe - 2020/11/16 0:58:00

本文探讨的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暴力行为,是指发生在家庭内部,由精神障碍碍患者通过语言或行为,毁坏家中物品,或对家人的身体、心理和精神上产生伤害的行为。这种暴力行为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忽视,认为这是一种病态下的行为,却又常常对宽容态度下产生的恶性循环趋于无奈。

案例:“双面人”

唐某,39岁,患有精神分裂症10年,目前与父母同住。外人眼中是一个身材清瘦、皮肤白皙、斯文内敛的人,但在父母眼中,却是一个难以管教、行为怪异、脾气暴躁的“魔头”。患者对于家中物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要求,但凡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志摆放,就会发脾气,摔东西,甚至动手打父母。在送治入院过程中,面对医生的病情询问,他则化身成为一个乖巧安静的小伙子,而他的父亲则变成了一个怒气冲冲的“魔头”,愤怒地咆哮并质疑医生的专业诊断。患者在病房里也是安分守己的模样,与父母心中的“魔头”形象简直判若两人。

产生原因?

多角度科学看待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暴力行为,才能有效避免伤害行为的发生。在社区随访中,我们发现,发生精神障碍患者施暴行为的家庭有很多相似之处。产生家庭暴力的精神障碍患者通常伴有思维障碍、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障碍、易激惹、多疑、固执,有敌对性等特征。另外,结构不完整、功能不完善的家庭更易发生精神障碍患者施暴行为,如有的家庭教育方式过于简单、固执、粗暴,会让患者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庭过分挑剔患者的错误、否认患者的能力,导致患者产生自卑暴力心理;有的家庭破裂或家庭氛围不和谐,成员之间互不关心、非常冷漠,导致患者形成非正常的心理和行为;有的家庭喜欢包揽一切,对患者过度保护,导致患者心理和行为不成熟,遇到事情会为了保护自己而合理化自己的行为、逃避现实、把责任转嫁父母。这些发现与一些学者的研究不谋而合。杨林等研究者①也认为,心理社会因素、病理性人格和精神病理症状是患者家庭暴力行为的始动因素,可作为家庭暴力行为的预测因子和指导干预的方向。甑文凤等研究者②也发现,家庭环境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关系较密切。

如何干预?

如何阻止精神障碍患者在家庭内施暴,避免这种行为的恶性循环?目前学术上有三种声音:一种侧重于从疾病的角度看待暴力行为,加强发病前的预测因子监测,建立健全早期有效干预模式③,发病后的积极治疗④;一种注重家庭环境对暴力行为发生的影响,主张采用“三合一”方式,即群体心理教育—家庭心理咨询—个体心理治疗三结合的心理干预模式①,并从家庭系统、家庭沟通、能力提升、监护体制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④;一种是从支持系统角度评估暴力行为,建议加强*府、医院、社区、家庭的多领域协调合作①,增强患者和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

除了从患者疾病、家庭环境、社会支持三方面对精神障碍患者家暴行为进行干预,笔者还认为以下三个方面也不可忽视:第一,加强对受暴家庭的保护,国家应出台更具体的法律条文,对存在暴力风险的精神障碍患者家庭进行法律保护和社会援助,避免伤害事件的持续和升级;第二,对受害父母的心理进行干预。很多父母在遭受家暴后,不仅身体受到伤害,心理上也留下创伤,应加强心理工作者和社工对这一群体的心理评估和干预;第三,有的放矢的进行社会宣教。将精神疾病知识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多渠道引导社会大众认识精神障碍者家暴产生原因、干预方法以及“双面人“背后的心理机制,避免受暴家属“有苦难言”及“双面人”现象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①杨林,杨德兰,姚莉华等.精神疾病患者家庭暴力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研究.重庆医科大学学报[J].,30(5):-.

②甑文凤,马辛,林祥吉等.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犯罪行为相关因素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J].,45(5):-.

③庄佳,杨德兰,杨林等.精神疾病患者家庭暴力行为的预测因素分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J].,16:-.

④庄佳,杨德兰.精神疾病暴力人群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重庆医科大学学报[J].,31(6):-.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普为什么总是伤害最亲的人浅谈精神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