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这是怎么了?
王先生,一次出差过程中突发胸闷、心慌、头晕,紧张、恐惧,手脚麻木,感觉“周围没有空气了,自己快死掉了”,赶紧叫拨打送医院急诊,医院,那些濒死的症状竟神奇地缓解了,而且做了心电图、心脏彩超、头颅CT、血常规、心肌酶等相关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王先生事后分析可能与工作节奏紧张、经常熬夜加班,身体吃不消有关,多注意休息就好了。但之后王先生工作没那么紧张、忙碌,甚至在家休息时都会经常发作,反复拨打医院急诊就诊,每次心电图结果均大致正常,经动态心电图、心脏血管造影、动态脑电图、头颅核磁等进一步检查仍未发现明显异常。
王先生百思不得其解,“明明这么难受,怎么可能没有问题呢?是我得了疑难重症,医生没检查出来?”
苦恼不已的王先生,经他人介绍来到河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中心,经医生仔细检查,原来王先生是得了“惊恐障碍”。王先生和家人感觉很疑惑?明明是心脏不舒服,憋气的要死的感觉,怎么会是精神心理疾病呢?
什么是“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障碍:主要特点是突然发作的、不可预测的、反复出现的、强烈的惊恐体验,一般历时5-20分钟,发作时伴有濒死感或失控感,患者常体会到濒临灾难性结局的害怕和恐惧,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
有哪些常见临床表现?
1、突如其来的强烈不适感:表现为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胸闷、气短或呼吸困难、心慌、心跳不规律、头痛、头晕、四肢麻木和感觉异常、出汗、肉跳、全身发抖或全身无力等,可伴濒死感或失控感。发作可无明显诱因或特殊情境,通常能自行缓解。发作时临床表现多以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因医院急诊科、心血管科和神经内科,考虑为心脏神经官能症、激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往往耽误了治疗。
2、预期焦虑:发作间歇期虽社会功能正常,但仍心有余悸,担心再次发作,紧张不安,或坐卧不宁,也可出现一些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症状,如:心动过速,出汗,手抖等。
3、回避行为:60%的患者由于担心发作时得不到救助而产生回避行为,如:不敢自己在家,不敢单独出门,不敢乘飞机、公交车等交通工具,不敢到人多的场所等。不能回避时则感到痛苦难耐。
那“惊恐障碍”能治疗吗?如何治疗?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惊恐障碍是可以治好的。遇有上述临床表现时,医院医生检查不能发现明确的躯体疾病证据时,建议尽快到精神心理医疗机构就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会早日减轻痛苦,尽早恢复健康状态。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
1、药物治疗:首选,尽早选择抗抑郁药物治疗,早期可联合安定类药物。
2、心理治疗:由临床心理医师或精神科医师进行专业的认知行为治疗。
3、物理治疗:经颅磁刺激、音乐放松训练、生物反馈等。
如何预防“惊恐障碍”反复发作?
1、坚持药物全程治疗:包括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避免复发。
2、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健康饮食,远离烟酒。
3、体育锻炼:运动能促进大脑多巴胺的分泌,能使人感到轻松愉悦。定期进行适合自己的运动,减少发作频率,改善心肺功能及睡眠等。
4、学会放松,减轻压力:学会通过深呼吸、练习瑜伽、及时倾诉与求助等方法,帮助释放紧张,有效的缓解焦虑。
审核|于鲁璐、张振兰
内容|临床一科孙菲菲
编辑|张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