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体的一切疾病都会受到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事实上,我国传统医学早就对此有过认知。那些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较大或主要受其影响所致的躯体疾病,中医称之为情志疾病。
病因
中医理论认为,人在与社会、自然的接触中发生了七情,即怒、喜、忧、思、悲、恐、惊。七情波动过于激烈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失调,引起阴阳错乱、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疾病。由于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和气机升降出入的形式不同,七情太过所引起的病证也不同。
怒伤肝。肝主藏血,能疏泄情志活动,如愤怒太过,则易使肝气逆乱,肝气上逆、窜于两胁,可见胁肋胀痛;肝气犯肺可致咳喘;肝气郁于颈项或咽喉与痰搏结可形成瘿瘤或梅核气;肝气犯胃可致腹胀不食,呕血腹泻等;精神活动异常,开始多见情绪激动,注意力不能集中,继则余怒不消,气不宣泄,出现情绪抑郁,闷闷不乐,久则气郁化火,出现口苦口干等症状。
喜伤心。一般喜悦心情对心神功能是有利的,只有在喜乐至极或突然大喜过望才可发生疾病,此时临床表现是兴奋不已、心悸失眠、面红身热、不思饮食,严重者可致心神涣散,精神错乱。
思(忧)伤脾。脾主运化水谷,思虑过度则神聚志凝,气机不畅,运化失常,临床先出现食少纳呆、脘闷腹胀、大便不调,久之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而出现神疲乏力、四肢不用、健忘、失眠、形体消瘦等。后世医家进一步证实了忧思与部分疾病(如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悲伤肺。肺主治节,主周身之气,过度的悲伤可使人意志消沉,肺气耗散,临床可见精神淡漠,气短自汗,低热清瘦等。中医认为失音等均与悲伤肺气,治节不行有关。
恐(惊)伤肾。肾主藏精,主生殖,司二便。大惊卒恐则伤肾,使肾气不固,表现为生殖机能障碍,如阳痿、遗精、早泄、腰膝酸软等,过于惊恐还可使肾的气化功能异常引起二便失禁。
诊断
中医在诊断时,非常注重心理因素的作用。如在望诊上强调神色是气血的外荣,形健则神旺,形衰则神惫。目光传神,高兴愉快时活泼有神,忧郁悲伤时黯然失神,愤怒则目如火爆,惊恐则目呆、直视。在闻诊上,重视五声内应五脏,情志和体征与声音有密切关系。喜时音欢悦而散,怒时发音愤厉而急。病人呻吟示意身有痛处,嗳气、气郁不畅、长吁短叹均与其情志不舒有关。
中医早已认识到,许多疾病都是由精神因素造成的。患者具有躯体不适的症状,但没有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这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功能性疾病,如神经官能症的病人很少诉说其心理上的焦虑、抑郁、不满等,而总是向医生诉说食欲不振、恶心、腰痛、头痛、胸闷等躯体上的功能障碍。
治疗
在治疗中,中医不仅注意用开导、暗示等方法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总结了以情胜情的理论,如“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气功疗法是中医重视情志病治疗的创造。“排除杂念”,即从主观意志上有意识地阻断一切心理社会因素的信息来源。“意守丹田”,即通过意志改善外界环境刺激对机体功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调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建立机体内部的良性循环。“入静”,即维持建立良性循环的足够有效时间以恢复七情调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